§勤奋是股票投资的成功法宝(1 / 1)

我认为,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根本不适合买卖股票,比如,那些对公司调研毫无兴趣的人、看到资产负债表就头晕的人、翻翻公司年报只会看图片的人。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投资策略]

彼得·林奇认为,勤奋是取得股票投资成功的一大法宝,他自己的经历就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不用说,这里的勤奋是指要多花时间对所投资的股票进行基本面分析、研究、考察,而不是四处打探消息。

有一次,电视台记者采访彼得·林奇时问他“什么是你成功的秘密?”彼得·林奇回答说,“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并阅读700份年度报告。”请注意,当时是1982年,从此以后,彼得·林奇每年考察上市公司、参加相关研讨会的次数都是逐年上升的。

统计资料表明,彼得·林奇1980年考察上市公司的数量是214家,1982年是330家,1983年是489家,1984年是411家,1985年是463家,1986年是570家,相当于每天都要考察一两家公司。平均每年的行程多达10万英里,平均每个工作日400英里。

与此同时,他和他的助手每个月都要对近2000家上市公司进行一次电话访问。如果每个电话按照通话5分钟计算,那就相当于每天的通话时间超过8小时。

很显然,这样的时间是不够用的,那怎么办呢?在标准的工作日,彼得·林奇早晨6点05分就坐车去办公室了,晚上7点多钟回家。但在多数情况下,他要加班到深夜。每天上下班的路上,他都用来阅读上市公司年报,每天阅读的年报资料高达3英尺,星期六也在办公室里看年报。

为了不“浪费”每天中午吃饭的时间,他一边吃饭一边接见上市公司代表。在共进午餐的同时,又能安排掉一部分工作。

在每天正常工作时间内,他要听取200位经纪人汇报工作,接听几十个电话,但通常是10个电话回复一个,平均只谈90秒钟。

他幽默地说,每天夜里他做梦梦见的都是股票和年报,而不是睡在一旁的妻子。

彼得·林奇的考察足迹遍及全世界。他说,在美国的那些基金公司经理中,除了约翰·坦普尔顿以外,他是最早重仓持有国外股票的。一方面,他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秀的上市公司;另一方面,他在世界各地奔波考察的结果,又为他提高投资绩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985年9月,他参加了一次国际会议后,利用3个星期时间走访了23家国外上市公司。正是这一次考察,让他发现了瑞典龙头企业沃尔沃汽车公司这只大牛股。

彼得·林奇是亲自开车去这家公司访问的,受到了该公司总裁、副总裁、卡车部门主管、总会计师等人的热烈欢迎。但真正让他激动的是,他发现该公司股票的价格当时为每股34美元,而该股票的每股现金余额就高达34美元。这表明,投资者如果买下这只股票,就相当于免费获得了这家公司的汽车业务、装配厂、食品厂、医药公司、能源公司等所有资产。他兴奋地说,这种意外收获一辈子也难得碰到。他当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经过反复考证,确信这是千真万确的,这一发现让他欣喜若狂。

因为在他的概念中,如果想要在欧洲找到一家连续10年保持盈利水平不断增长的上市公司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如果不是这次实地考察,他是怎么也不敢相信有这等好事的。

正应了那句中国老话:“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虽然在瑞典有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专门研究沃尔沃汽车公司的证券分析师,可是令彼得·林奇没想到的是,这位分析师居然没有去过该公司实地考察,所以才让彼得·林奇占了个先,及时发现了这只大牛股。

注重拜访国外上市公司,使得当时的麦哲伦基金把10%的投资都投在了国外股票上,这些股票的投资回报率绝大部分都非常高。

彼得·林奇回顾说,他获利最多的11只国外股票分别是:标致汽车、沃尔沃汽车、斯堪的亚公司、易达公司、伊莱克斯公司、阿格公司、挪威水力公司、蒙特迪森公司、IFI公司、东武铁路公司、近铁日本铁路公司,一共从这些股票身上赚了2亿多美元。

例如,彼得·林奇购买了日本的东武铁路公司股票后,股价在5年内上涨386%。彼得·林奇不无贪心地说,遗憾的是投资这只股票的比例太小了,没有赚足该赚的钱。

了解到上述背景,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彼得·林奇会认为,那些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研究毫无兴趣的人、看到资产负债表就头晕的人、所谓研究财务年报只会看看图片的人根本不适合买卖股票了。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投资者要想获得较高的回报率,就必须花功夫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

[投资心法]

依靠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掌握公司基本面,而不是通过股票软件和各种道听途说决定投资策略,这是彼得·林奇股票投资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