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业余投资者,不像专业投资者那样必须分散投资于许多只股票,完全可以集中投资于少数股票,而且可以利用比专业投资者多得多的业余时间来调查研究上市公司。如果一时找不到有吸引力的好股票,业余投资者完全可以空仓,抱着现金等待机会,而专业投资者却没有这样的自由。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投资策略]
彼得·林奇认为,散户投资者要想战胜机构投资者,就一定要了解机构投资者的操作手法,做到知己知彼、趁虚而入。在这里,尤其要了解机构投资者一般只投资大盘股的特性,这样才能先人一步,持股待涨。
彼得·林奇说,散户投资者了解机构投资者的这种股票投资规律很有必要。据他所知,大盘股有70%的筹码掌握在机构投资者手里。了解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规律,对成为股市大赢家会有极大帮助。
机构投资者只能购买大盘股,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政策法规的客观限制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任何一家基金公司要投资一家上市公司,它的持股比例不能超过该股票总股本的10%,同时又不能超过基金总资产规模的5%。
这些相关法律法规,除了证券交易规定以外,还包括银行、基金内部的各种限制性规定。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基金在某只股票上投资比重太大,从而导致投资风险过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控制基金公司间接收购上市公司,这就是中国股民俗称的“炒股炒成股东”。
应该说,颁布这样的法律规定自然有它的道理,可是这样一来的结果却是,限制了机构投资者对小盘股的介入,导致它们只能购买大盘股甚至只能购买超级大盘股。
例如,如果某个基金的资产规模是100亿美元,由于它在每只股票上的投资不能超过基金资产总规模的5%,这就表明它的股票投资数量至少在20只(100%÷5%)以上;并且因为这些投资额不能超过上市公司流通股本的10%,这表明这些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本规模至少要在50亿美元(100÷20÷10%)以上。
容易看出,流通总股本在5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当然就没几只了。
二是基金公司的内部限制
政策法规的客观性限制,对每一家基金公司都是一视同仁的;而不同基金公司从自身条件出发,对内部操作所作的一些限制性规定也是很多的。
这方面最普遍的是,许多基金公司规定,购买的上市公司对象市值不能低于某个标准。
举例来说,如果某个基金公司规定投资对象市值不能低于1亿美元,那么即使它非常看好某只股票,如果这只股票的市值达不到1亿美元,它也只能干瞪眼;而一旦这只股票市值达到1亿美元了,这时候它的股价也相应地上了一个台阶,这样它反而可以投资这只股票了。
具体地说,如果某只股票的流通总股本是2000万股,某家基金公司特别看好这只股票,可是由于它的股价只有2.5美元(市值为2.5×2000万=5000万美元,不到1亿美元),它就不能投资这只股票;而当这只股票的价格慢慢上涨到了5美元,这时候它的市值达到1亿美元了,这家基金反而可以投资这只股票了。
也许有许多散户投资者看不懂:为什么当股价在2.5美元时机构不建仓,而现在股价上涨了1倍到了5美元,它反而大肆建仓了呢?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关于基金操作的某些规定,限制了它们的行动自由。
当然,散户投资者就没有这种限制了。当你同样看好这只股票时,完全可以在股价只有2.5美元时买入。这样,等到机构投资者开始买入这只股票时,你就已经有了1倍的获利垫底,这时候与机构共舞,谁怕谁呢?
[投资心法]
散户投资者要具备超前眼光,提前挖掘机构投资者非常看好却又不能买的好股票放着,就一定赚大钱。相反,如果跟着机构投资者建仓,最多只能得到平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