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股票价值是要动脑筋的(1 / 1)

想要赚钱,就要找别人不懂的,或做那些想法僵硬的人不肯做的事。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投资策略]

彼得·林奇认为,虽然股票内在价值明摆在那里,可是由于每一位投资者的眼光不同,采取的评估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评估价值的结果是不同的。但无论如何,都需要动一番脑筋才能确定其价值所在及其大小。

他从自己掌管的全球最大的麦哲伦基金公司出发,总结出了投资者应当牢牢记住的以下13条评估原则:

1.公司的名字听起来要枯燥乏味,最好要听起来有些可笑

这条原则本身看起来似乎就有些可笑,可是彼得·林奇却一本正经地把它列为第一条。他的理由是,上市公司的名字听起来越枯燥乏味,它就越不被机构投资者所关注。一般来说,这类公司的业务很简单,可是公司本身却很完美,所以很具有投资价值。

他说,投资者最容易买到这种股票的低价位,这类股票典型的有“鲍勃·埃文斯农场”等。

2.公司业务枯燥乏味

道理同第一条原则。他认为,上市公司的业务越是枯燥乏味,就越能避开机构投资者的关注和兴趣,这样,散户投资者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这只股票,并且在低价位买到这只股票,使得该公司价值凸现。

这类股票典型的有“瓶盖瓶塞封口公司”等。

3.公司业务令人厌恶

道理仍然与上述两条相同。上市公司的业务令人厌恶,甚至惟恐躲之不及,而这家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基本面又非常好,就非常值得投资。彼得·林奇认为,股票投资的着眼点应当放在这只股票、而不是股市上,所以这种上市公司正合投资者之意。

这类股票典型的有专门清洗汽车零件油污的“Safety-Kleen公司”等。

4.这家上市公司是从母公司中分拆出来的

因为是从母公司中分拆出来单独上市的子公司,所以今后在发展中遇到困难时,母公司绝不会见死不救,而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有没有这种“贵人相助”,对将来处于困境中的公司起死回生很重要。也就是说,这种公司将来一旦陷入困境,很可能会成为困境反转型公司,从而给投资者以惊喜回报。

5.机构投资者不投资、证券分析师也不追踪分析的股票

与中国股市中投资者千方百计打听机构投资者购买什么样的股票相比,彼得·林奇的经验是,正确的投资方法应该相反:专门投资那些机构投资者不投资、证券分析师也不跟踪分析的股票,因为在这种股票身上往往更能获得丰厚回报。

6.上市公司被各种谣言包围着

彼得·林奇认为,如果某家上市公司被各种谣言包围着,例如传闻这家公司有有毒垃圾和黑手党控制,那就太好了。

这种传闻会导致许多人不敢投资这家股票,而既然他们都不敢买,那么投资者尽快买入这种股票,将来就能获得丰厚回报。

7.公司业务让人感到有些压抑

与上面几条原则相比,这条原则已经降低要求了,可是仍然令许多投资者感到不爽。彼得·林奇介绍说,不要小看这类股票,投资这类股票的获利还就是好。

例如有一家从事殡葬业务的SCL公司,一连许多年机构投资者都不买它的股票,而实际上它的经营业绩非常好。

8.公司处于零增长行业

由于处于零增长行业,所以许多外来公司就不会考虑投入该行业,这样一来实际上表明就没有新的竞争者出现了。

要知道,没有新的竞争者出现,反而会为原来的上市公司稳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投资业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9.公司有一个“利基”

“利基”在英语里是指悬崖上的石缝,便于攀登者作为支点攀登之用。

彼得林奇说,如果上市公司也有这样的有利条件,就非常有助于保证起码的经营业绩。例如,一个小地方的石料场,就可能会因为当地没有竞争对手而获得相对稳定的垄断利润。

10.消费者需要不断购买的产品

由于消费者需要不断购买、使用这种产品,从而使得这家公司的业务源源不断、蒸蒸日上。

他举例说,像药品、饮料、剃须刀片、香烟等产品都属于这一类。所以对他而言,他宁愿购买生产这类产品的公司股票,也不愿意购买生产一次性玩具的公司股票。

11.这家公司是高技术产品用户

众所周知,高技术产品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可是,高技术产品的价格竞争越激烈,对高技术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就越大,高技术产品的用户就越能从中得到实惠,其表现形式主要是能降低成本。

例如,每一次高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都会降低大型超市一两个百分点的运营成本,这对大型超市来说可是一笔不菲的费用。

12.公司内部的人也在买入自己公司的股票

彼得·林奇认为,如果这家公司内部的人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在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就表明这是一家好公司。

因为无论如何,公司内部的人对自己公司内部的情况最了解,这种行为表明他们对本公司充满信心。既然这样,外部投资者还有什么不放心买入这种股票的呢?

13.上市公司在回购股票

如果上市公司不断回购自己发行在外的股票,就表明它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由于回购的股票会退出流通领域,所以回购的股票越多,表明流通在外的股票每股收益会相应提高,这对投资者是有利的。

[投资心法]

在上述各条原则中,最值得中国股民关注的是两条:一是公司内部人员是否也在买自己公司的股票,二是对增发新股(与回购股票相反)的公司要保持一份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