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开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年轻有最大的冲劲(1 / 1)

他从小就痴迷于互联网,所以一路从事互联网+创业,就像玩儿似地乐在其中。2013年他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之一,认为具有很强的创业能力和颠覆潜力。

刘成城1988年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就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

刘成城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从小就对互联网等高科技领域非常感兴趣。2005年读高二时,当时我国的IT和互联网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他就学会了C语言,开始写代码;他的一位同桌更是疯狂,已经会写代码了。于是,他和另外两位同学商量,一起去北京中关村“创业”;只是因为出发前一天晚上计划泄露,被老师堵在宿舍里,“阴谋”才没有得逞。

2007年时,他读了凌志军的《中国的新革命》一书很受鼓舞,觉得中关村才是能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当时,他对创业究竟是怎么回事并不是很清楚,但就是比较喜欢新东西,喜欢创新。

大一时,他去中关村买电脑被骗,于是和几位同学一起搞了个团购网站,帮助同学团购3C类设备,避免更多的同学受骗。大二、大三时经常关注新科技,尤其是美国人迈克·阿林顿的科技博客给了他不少启发:该博客最初只有他一名写手,月访问量就高达900多万人次,并且能产生很好的盈利。于是,他也建立了自己的科技博客,经常编译一些国外前沿的科技创新资讯,吸引了不少访问量。在此基础上,他又加入了一个由独立博客人组成的网友组织,由此结识了不少科技、文化创意界的朋友,包括他现在的副手王壮。

大三时他试着找工作,但都没有回复,于是大四考研,并且去惠普公司实习了几个月。回来后最深的体会是,自己不适合去中规中距的公司工作、不喜欢重复性劳动。读研究生后,他和网友开始一起兼职筹备36氪网站,并且于2010年12月8日正式上线。

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氪”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上是第36号(化学符号为Kr),传说中的氪星是超人的故乡。看看,起个名也这么有创意。

还是沿袭过去的一贯做法,36氪主要做科技博客,以编译国外最前沿的科技资讯为主。没几天就过圣诞节了,聚会时他遇到百度公司创始人之一的王啸,对方很看好这个项目,并且也看好他这个团队,所以提出愿意在他的网站上投资。这样,刘成城便开始全职运作36氪了,最终在2011年11月获得王啸的100万元天使投资。

36氪不负众望,紧跟全球最前沿的科技产品报道,拒绝新闻稿和软广告,这让国内互联网创业者耳目一新。在这其中,来自国外的翻译并不是问题,翻译什么才是关键。

2012年5月,36氪获得A轮投资,团队也因此壮大到25人,开始推出互联网+创业融资平台,为投资人筛选匹配项目、为创业者完成早期融资。2014年4月,它又推出了为初创团队提供3个月办公场所和行政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不占股份的服务。截至2014年8月,该平台已经拥有认证创业者7243人、认证投资人976人,收录创业项目19100多个。[1]

【+什么】

●创始人或合伙人的背景

互联网+的创始人或合伙人背景至关重要。在这其中,最好是具有在大公司工作过的背景或者能力超强的人,因为这些人通常会在不同领域都比较精通,如市场、产品、技术、运营甚至财务。由这样的人在一起组成团队,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成功几率就高了许多,而且还会减少各种扯皮。相反,如果创始人和合伙人“没见过什么世面”,又碰到这样的人性格不行,不是没主见就是没魄力,失败的几率就会大许多。

●别急着想盈利

搞企业要不要赚钱、要不要盈利?当然要,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候要以挣钱为主,因为缺少了这第一桶金,后面许多事情不好办,无法可持续发展;而有时候则要先把规模做起来,能不能盈利以后再说。在互联网+中,后者的情形居多。甚至可以说,许多互联网+包括那些全球鼎鼎大名的企业,到现在还从来没有盈利过,但却不妨碍它们拥有该有的名声、地位、投资人;当然,账面利润用放大镜也找不到。

以36氪为例,它们就直到现在依然没有盈利,只是已经可以做到靠网站广告维持收支平衡罢了,所以相对来说经济压力并不大。它们的想法是要能帮助更多创业团队降低创业难度,做到了这一点,要想盈利就不是问题。如果参照传统的按融资额收取百分之几顾问费的做法,36氪2014年的收入会超过1亿元。

【怎么+】

◆忘掉过去

刘成城认为,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把事情做好。互联网具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功能,会把许多东西变得公平。所以,如果是从传统行业进入互联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忘掉过去,即忘掉你过去有什么样的优势;否则,这种长处反而会成为负担,给互联网+拖后腿。就他而言,他就喜欢招聘那些有想法、有冲劲、有执行力、有情怀的“85后”,认为这些人比较开放、又能听得进别人的建议。而事实上,他本人就是一名“85后”,他的团队里90%以上的员工都是“85后”。

这不禁容易使我们联想起过去伟人的一句名言:“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不断向纵深推进

36氪2011年从科技博客起家,到现在摇身一变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互联网创业生态服务平台,不断有热点冒出,不断向纵深推进,这是它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也是避免被淘汰的需要。以2015年6月它正式上线股权众筹平台、帮助初创企业解决融资需求为例,这就有些水到渠成的意味。

36氪至今已经累积了8000万个用户、22000多家初创企业,2014年为1000多家创业公司提供首次曝光,其中超过83%的企业在被报道后得到投资人约见,有30%的企业在公司成立前就把项目提交给了36氪,70%的企业在成立6个月内就获得36氪的报道,这就是它在这方面的独到优势。所以,在全国有100多家股权众筹平台的背景下,36氪推出这一举措是很好理解的。据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中国众筹融资总额有望达到460亿至500亿美元,其中百分之七八十会是股权众筹融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

[1]宋元元、余驰疆:《36氪的26岁CEO:创业不是目标是常态》,载《环球人物》,2014年9月26日。

[2]尧异:《做股权众筹平台,为什么是36氪?》,36氪网,2015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