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怎样铺好行为平坦的道路(1 / 1)

佛教与生活 星云大师 1479 字 1个月前

铺好人生的高速公路既然那么重要,那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为自己铺好一条坦**无碍的高速公路呢?

(一)不犯他人的慈悲

佛教徒应该受持五戒,五戒其实是一戒,就是不侵犯戒。不杀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不盗是不侵犯他人的财产;不邪**是不侵犯别人的名节;不妄语是不侵犯别人的声誉;不饮酒是不侵犯自己的智慧,转而去侵犯他人。当有人侵犯我们的时候,我们必定很痛苦,将心比心,别人当然也不希望有人侵犯他,这种不敢侵犯、不忍伤人之心就是慈悲。假如人人都能有这份慈悲,我们的社会将会减少许多的罪恶,迈向文明开化的大道。

如何做到不侵犯的慈悲呢?

1.不为讨便宜而侵犯别人:讨小便宜是人的恶劣习性,譬如乘公交车插队,排得好好的队伍,为了自己讨一点点便宜,抢到别人的面前,破坏整个公共秩序,即是不当的行为。

2.不为逞己快而讽刺别人:我们的口如同一把利斧,容易伤害自己,也容易伤害别人。当别人有不顺我们心意的时候,切莫逞一时口舌之快,冷嘲热讽、谩骂讥笑。对方地位显赫了,讥讽他架子大,不念旧友故交;对方事业腾达了,嘲笑他依靠裙带关系,钻营奉承。如此说人是非,道人长短,都是要不得的酸葡萄心理。

3.不为忌彼好而打击别人:有一些人看到一个出类拔萃的优秀者,不但不能给予鼓励,反而排挤他、诋毁他;看到别人有很高的成就,不仅不能随喜赞叹,并且嫉妒他、打击他。我们希望社会更好、更进步,必须每个人捐弃嫉妒的心理,培养成功不必在我,光荣归于大众的气度。

4.不为护私欲而伤害别人:有的人昧于事理,感情用事,为了个人的私欲而不惜牺牲大众的利益,如都市建设计划需要拆除旧址,拓宽路面,有的人坚持拒绝政府的补偿,不拆除自己被规划在建设蓝图上的小屋,造成交通的阻塞不畅。由于私心私利,而造成社会的不便,就是侵犯他人公益的行为。

(二)遇事柔和的安忍

佛经上说:“天下最大的力量,是忍耐的力量。”自古刚强必先毁败,我们的牙齿比舌头刚利,却比舌头容易蛀坏。柔能克刚,至柔的水能够穿透至刚的岩石,以柔和安忍来处事,再艰难的事也能迎刃而解。

1.要有承顺教言的性格:一般佛弟子诵经闻法,常常只奉持了半部经,为什么呢?每一部佛经的开头是:“如是我闻”,然后以“信受奉行”结尾。佛弟子通常只做到“如是我闻”,却不能做到“信受奉行”。原因是佛弟子没有承顺言教的性格,闻而不信,受而不行,如飘浮无根的蓬草,如何深植于大地?承顺教言的性格,如水受于器,如种植于地,才能落实稳健,卓然有成。

2.要有从善如流的作风:佛教的基本要义在教导我们,对于世间的万象不起执着,才能获得解脱。但是在《阿含经》里却说:闻善言不着意的人,不具备做人的条件。意思是说听到了好话,不用心把它牢记下来,成为自己所有,并且从善如流,依照着去实践;这种游戏人间的轻慢态度,将丧失做人的资格。

3.要有虔诚恭敬的态度:待人谦恭有礼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条件,佛教说世间有四小不可轻视,四小指小王子、小龙、星星之火、小沙弥。小王子未来长大将掌管国政,成为一国之君;小龙将来成为大龙,会兴风作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沙弥是佛教未来的龙象。四小犹不可轻蔑他们,一切众生也不可骄慢对待他们,《法华经》的常不轻菩萨,逢人即合掌礼拜,因为在他看来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因此要虔诚礼敬他们。如果能将一切众生视如佛陀来恭敬,就拥有了佛心。

4.要有克己利他的愿心:我们要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利他愿心,好处别人享受,辛苦我来承担,你有我无,你乐我苦。一个厨师辛辛苦苦煮了一桌宴席,当他看到别人吃得津津有味,齿颊留香的满足样子,往往比他自己享受珍肴美味更快乐,这就是克己利他的态度。

(三)勤俭朴实的习惯

勤俭朴实是事业成功的要素,更是古来君子圣贤的风范。再肥沃的土地福田,不勤劳精进去耕种,还是会荒芜而没有收成;再兴隆的祖业家产,不能节俭朴实持家,终有挥霍殆尽的一天。养成勤俭朴实的习惯,事业已经成功了一半。

1.要有勤劳工作的天性:有人工作稍微忙碌,就常常慨叹说:“我歹命,劳碌命呀!一刻都闲不下来。”忙碌不是劳碌命,不是歹薄的命,而是幸福的命。越忙碌表示你越有能力,能为更多的人服务。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有十人之力则服务十人,有百人之力则服务百人。人生在世要多多勤劳,勤劳是幸福快乐的泉源,懒惰是贫穷的原因,贫穷是罪恶的根源;养成勤劳工作的习性,就是个富有的人。

2.要有节俭心物的灵巧:平常我们讲节俭,大部分的人只知道要节俭物质、节俭金钱。除此之外,我们更要节俭时间、节俭岁月、节俭感情、节俭智慧。有许多人不能善加利用时间,把宝贵的光阴浪费于言不及义的闲谈,蹉跎了岁月,糟蹋了生命,多么可惜。有的人则滥用感情,不知节制,苦了自己,也害了别人,我们有了节俭物质、精神的灵思巧慧,就能过着不增不减的中道生活。

3.要有朴素无华的生活:佛经上说:知足第一富。真正的财富不在外求,而在内心的财富。外在的财富为水、火、战争、苛政、不肖子孙五家所共有,内心的圣财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恬淡朴实是我们的财富,本分无华是我们的财富。日食万钱,日用斗金,虽然令人羡慕,但是穷奢极侈往往是日后失败的祸因,朴实无华的生活才能长久,菜根香的平淡生活自有它的隽永味道。

4.要有诚实无欺的美德:诚实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人言为信,言而无信不足为人。讲信用、信实,不仅对他人守信,对家庭守信,对国家社会守信,并且要对自己的抱负理想守信,对自己的立场原则守信。有的人一年换了三百六十五个行业,对工作不能守信;有的人常常在立志下决心,对自己的承诺不能守信。这种浮华不定的性格,注定一事无成。

(四)维护正义的勇气

《论语》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佛陀也教育弟子僧团以不争为贵。古圣前贤不争个人荣辱,不逞匹夫之勇,但是当正义公理受到危害,则能发挥道德勇气,为保护真理圣教而忘躯。由于有这些先哲卫道护教、积极为善的精神,真理正义才能流传于人间。

1.要不乱杀而给人方便:我们要以悲悯的慈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对方方便,帮助他、成就他,不仅不杀害他的生命,尤其不挫杀他的信心,不断绝他的生机,这就是济人爱物的仁。

2.要不乱取而施人欢喜:不是自己的东西,纵然是稀世宝物也不贪想妄取,并且进而能广行布施,济贫助急,给人欢喜,这就是安分利他的义。

3.要不乱**而护人名节:名节是一个人的重要生命,人世间男女相悦,彼此婚姻,是社会容许的事,但是爱慕要忠于礼节,蛮横强取,侵犯对方的身体名节,反而转爱为恨,是不智的行为。能够爱护对方,不私心占有,这就是尊重他人的礼。

4.要不乱说而揭人善举:中国人有一个坏习惯,喜欢挖人隐私,传恶不扬善。这个社会多一些好事,不是我们社会大众的共同幸福吗?佛经上赞叹释迦牟尼佛有庄严的三十二相,其中有舌覆额面的广长舌相,佛陀为什么能感得如此的正报呢?因为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绮语者,佛陀对众生说话只有赞叹、鼓励,这就是给人信心的信。

行为平坦的道路,要靠我们每一个人脚踏实地去建设,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只要熬过日晒雨淋的艰难,就能享受风驰电掣的乐趣。

1983年4月29日讲于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