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为上的忏悔与心理上的忏悔(1 / 1)

佛法与义理 星云大师 1512 字 1个月前

我们平日在身、口、意三业上,不知造了多少的罪业:身体所造的罪业如杀生、偷盗、邪**;口说所造的罪业如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心想所造的罪过如贪欲、瞋恚、愚痴。这些身、口、意行为上所造的恶事,称为“十恶”,也就是十种过失。

自古以来,有许多大德撰写过不少忏悔偈文,无非是劝世人去除三业上的过失。譬如梁朝简文帝曾作过《六根忏悔文》,为眼、耳、鼻、舌、身、意忏悔;梁武帝也作过《摩诃般若忏悔文》《金刚忏悔文》;对声韵学有极大贡献的文士沈约,也作过忏悔文;陈文帝作过《妙法莲华经忏悔文》;宝志禅师作过《梁皇宝忏》;悟达国师作过《慈悲三昧水忏》,历代各朝文士君主的类似作品不计其数,可知不仅出家人要修持忏悔,一国之君要行忏悔,甚至全国国民都要行忏悔,如此国民道德必然高尚,社会风气也会和谐。

佛教徒如何从行为上忏悔呢?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从下面四种行为上,成就自己的惭耻正觉:

1.说好话来忏悔: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都抱着慈悲喜舍的心情,以好话去赞美,这就是忏悔。佛经上说:“甘露及毒药,皆在人舌中。”为人好口齿,既能助长他人善根,又能增益自己德行,何必吝啬呢?

2.捐善款来忏悔:如修桥铺路、冬令救济等多行布施,多做功德,既能驱伏贪爱,又可以惠施众生,也是一种忏悔。

3.勤劳服务来忏悔:发心为大众服务,到寺庙发心劳作,来忏悔自己的罪业,《法句经》上说:“履仁行慈,博爱济众,有十一誉,福常随身。”这种忏悔方式,也是种福田。

4.成就他人来忏悔:多为别人着想,多成就他人好事,譬如撮合别人的美满姻缘,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在荷兰有一个小人国,据说建设小人国的主人,是基于当初没有满足自己的孩子希望拥有玩具的愿望,后来小孩子死了,爸爸惭愧忏悔不已,因此建了小人国,供给天下儿童游玩,来忏除自己心中的过失。

这种由心理上的忏悔,转化成行为上的乐善好施,依经典上的记载,可以有五种福报:

一者,终不远离一切圣人;

二者,一切众生,乐见乐闻;

三者,入大众时,不生怖畏;

四者,得好名称;

五者,庄严菩提。

至于心理上的忏悔,在《摩诃止观》里,也提到五种忏悔法门:

1.忏悔:常诵念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来消除罪业,获得内心的清净。

2.劝请:譬如说话得罪了人,做事冒犯了人,主动地请他指教,邀他聚餐,礼请他参加各种活动。又邀请大众来做功德、做好事,劝导社会共发慈悲心,发菩提心,这也是忏悔法门。

3.随喜:别人说话时,我们欢喜地聆听,为他助兴;别人做事时,我们高兴随缘参与,不忘给予赞美、鼓舞;此外还有随手助人,广结善缘,是随手的欢喜;随耳听话,欣赏同情,是随耳的欢喜;随眼注视,关怀慈爱,是随眼的欢喜;随心赞同,感同身受,是随心的欢喜。这种种随喜都是功德,每天欢喜快乐,就是忏悔。但是一般人常常忽视欢喜的忏悔,和别人相处时愁容满面、泪眼汪汪,把烦恼传染给别人,影响大家的情绪。为了个人的不乐,增加大家的忧虑、苦恼,实在罪过。因此我们要自己欢喜,也给大家欢喜,这就是忏悔。

4.回向:我们自己做的功德,不敢自己独享,回向给大家共同享受,如此回自向他,就是心念上的好忏悔。譬如点一盏光明灯供养菩萨,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发愿点这一盏灯,普天下的人都能照到,都能蒙受佛陀的光明,这是多么好的愿心!布施一块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块钱,但是布施时,发愿将这布施的功德,解决天下人的苦恼,这种回小向大、回事向理的忏悔,是多么大的力量!(“回向偈”不只是口中唱唱,还需要身体力行,真正付诸实践。)

5.发愿:在寺院里,出家人早晚功课,常念四弘誓愿文:“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种发愿忏悔,就是为了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过去胜鬘夫人在佛陀授记后,恭敬地发了十大愿,成为佛教发愿的师范,这十大愿的前五愿,就是最具体的心理忏悔法门: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众生,不起恚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

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内外法,不起悭心。

佛陀涅槃一百多年后,印度有位了不起的佛教仁王,叫作阿育王。阿育王在信仰佛教之前曾经杀人无数;学佛之后,一直想做功德灭罪。

有一次他邀请很多高僧到宫中接受供养,希望以恭敬三宝来灭罪。阿育王为了表示恭敬,便在所有僧侣面前,一一礼拜。可是当他走到一位小沙弥的面前,却为了拜与不拜而感到为难。礼拜的话,担心别人笑他一国之君,向一小沙弥礼拜;不顶礼呢,又担心对三宝不恭敬。左右为难之下,只好把小沙弥叫到无人之处,勉强屈身顶礼,并嘱咐:“我是一国国王,不能随便向人礼拜,尤其是你这么小的孩子,刚才我向你顶礼的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噢!”

小沙弥听了阿育王的话,默默放下受供的钵,纵身一跃,突然缩小身子,跳进了钵中,沿着钵缘游走,又跳出钵外,向阿育王一笑,如此进进出出,神通无碍,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

小沙弥定住身后,慢慢走到阿育王面前合十,说:“大王,刚才的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噢!”

阿育王羞愧万分,赶快忏悔道歉。

从此阿育王对于一切出家人,不分老小贤愚,都恭敬而不起慢心了。

我们要时时忏悔身、口、意的罪业,从行为与心理上痛改前非。罪业在事相上虽然存在,但是在本性上却是没有的,佛经上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罪业如霜雪,也是因缘所生,本无自性,不过是一时的沾染滞缚,如果用般若智慧的阳光去观照它,诚心忏悔,不复再造,自然能够融化。在无生门的忏悔方法里,只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恶想,就是真正的忏悔。如果进一步证悟到真如不动的自性,一切罪过自然不忏自除了。

佛教的忏悔主义虽然有不同的内涵与深浅的层次,但是自他无二,事理一如。为自己忏悔,即是为他人忏悔;为他人忏悔,也就是为自己忏悔,自己与一切众生是不能分开的。

有位信徒问普交禅师:“忏悔法门是为自己忏悔?还是为他人忏悔?若为自己忏悔,自己罪性从何而来?若为他人忏悔,他人非我,不能替代,怎能为他忏悔?”

普交禅师思索良久,无法回答,便四处云游参访,寻求解答。一日来到泐潭禅师处,脚刚踏进门,泐潭禅师就“呵!”的大叫一声。

普交禅师不明就里,正要开口表明来意,泐潭禅师的禅杖已迎头挥了过来,普交禅师莫名其妙,只有暂时避开。过了几天,泐潭禅师找到普交禅师,对他说:“我有古德公案,想与你商量。”

普交禅师惊疑未定,一声惊诧“呵!”还来不及出口,泐潭禅师又“呵!”的大叫了一声,回音在普交禅师胸腔中震**不绝,宛如普交禅师自己的发声,普交禅师一刹那间豁然开悟,不禁哈哈大笑。泐潭禅师看他已悟,高兴地执着他的手追问:“你会佛法吗?”

普交禅师笑着“呵!”的叫了一声,把泐潭禅师的手宕开去。

泐潭禅师知道普交禅师已经洞明“人我一如,自他无二”的忏悔法门,当下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忏悔是学佛者必修的法门,更是建立祥和社会的救世法宝,因此,我们要能时时抱持忏悔的态度,有清明的心胸,早日见到自己的真如自性,享受快乐解脱的人生。

1984年7月21日讲于台中中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