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 二十七日 星期三(1 / 1)

上个月底,慈庄离开台湾前往法国,一路行经泰国曼谷、洛杉矶、德州奥斯汀、纽约法拉盛、加拿大多伦多、日本、夏威夷等各地,前天才回到台北。上午他向我报告了此行见闻及各地道场寺务情形。

从今晚七时三十分起,一连五天,将在“国父纪念馆”以开大座方式举行佛经讲座,经题是《维摩诘经》。

月初,在高雄文化中心已讲过《维摩诘经》,为免信众南北奔跑的听法,故在台北重新宣讲一次,以满信众的需要。

“国父纪念馆”馆长高崇云先生,对这次讲座诸多协助,又到后台来看我,当面向他表示谢意。国民党副秘书长徐立德先生、社工会林永瑞先生今晚都在会场闻法。

讲演内容主要是介绍——《维摩诘经》:维摩诘其人及不可思议之境界。

我们学佛要改善生活,让生活多彩多姿,并以维摩为榜样。

晚,十时,回到普门寺,和住众开检讨会议。或许刚从香港回来,看“惯”了红磡两万座位的大场面、香港信徒热情的掌声,和上下打成一片的气氛……感觉今晚讲座现场似乎冷清了许多。

人做事,随时都要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不要以一种轻心、慢心来应付,希望大家要珍惜现有的因缘福报。不要轻易的依自我的贪嗔愚痴无知来做事,自己还没有能力创业时,至少要知守成进而发扬光大,坐享前人辛苦的果实,不是做事的态度。

宋太宗时,贾黄中官拜参知政事,素有神童之称。六岁时考取童子科,十五岁时考取进士。他有如此的成绩,并非天才而是被父亲逼出来的。

贾黄中五岁时,每天清晨,父亲要他立正站好,把书卷摊开(书是卷轴),和他的身高比,取同高以决定这一天要读到那一篇那一行为止,通称为“等身书”。

反观现在的父母,在望子成龙成凤的心态下,对子女的教育,除学校的功课外,还要他们练习各种才艺,如钢琴、舞蹈、小提琴、书法、英文、电脑……有时学习项目之多,比正规的学校课程还重,和“等身书”的意思非常相似,“神童”之誉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得到的。

心无物欲乾冲静,

坐有琴书便是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