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很多的意义。有人认为家是天堂,是安乐窝;有人认为家是地狱,是冰窖。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这个世界上,不管哪个国家哪个种族,家都是人的共同目标;再怎么忙碌,到了晚上总要回家。不过,往往身在他乡的游子一直思念家、想要回家,但在家里的兄弟却吵着要分家;有的恩爱夫妻共同营筑可爱的家庭,但有的夫妻则吵着离婚,把家解散。
《法华经》形容“三界如火宅”。《涅槃经》言:“居家迫迮,犹如牢狱。”即使有的家庭幸福快乐,但是“家”如“枷”,我们不也如囚犯般被牢牢束缚起来吗?
我们每个人都来自“家庭”。“家”字,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即已出现。《周礼》一书言:“有夫有妇,然后为家。”《礼记》载:“昏礼,万世之始也。”从这些记载可以明白,男女结合并建立婚姻关系,是家庭形成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基础。
不过,最早的远古社会,人们过着杂婚、群婚的生活,根本不知何谓婚姻、何谓家庭。婚姻、家庭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形式。而随着历史演变,婚姻关系也从“多数配偶制”“一夫多妻制”,到现在尊重人权与平等所建立的“一夫一妻制”。现代家庭的定义应该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共同生活的社会组合单位。”
说到家庭的功能,《礼记》里认为婚姻的作用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传统的婚姻为的是传宗接代,家庭则是养儿育女的场所。不过,现代人际关系密切、紧绷,人我竞争激烈、复杂,不敢说是绝后,也是空前了。如此,家庭在生育、养护、教育、安全保障等功能之外,我们更得思考如何培养子女良好的人格道德、传授文化知识、灌输正确价值观念及加强未来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家庭的分子,每个人各有不同的性格,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即使是双胞胎,面孔相同,心也不同。从有形上而言,家不只是让我们居住,延续我们的生命,维持我们的健康,最重要的是家庭中每一分子应该共同护持家庭的需要,共同为家庭制造欢乐,如买一盆花、挂一幅画,营造居家品质;有幽默感,带给家庭欢乐的气氛。就无形上来说,家是由相互关爱、相互依赖所凝聚的,若要家庭幸福美满,成员相亲相爱,彼此之间要有互相体贴、扶持、尊重、包容等良好的互动关系。
曾经看过报道,近几年有自称国际公民、商业旅人的现代吉普赛人,他们打着“家即是心之所在”的口号,在不同国度、不同城市之间穿梭,或许是伦敦、纽约,或许是东京、悉尼,人一到,行李一放,心放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我觉得他们跟出家人倒有点相像,如顺治皇帝《赞僧诗》言:“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也似布袋和尚说的:“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僧人出家无家,但处处都是家;虽然割爱辞亲,但一切众生皆视为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
因此,不管有形上是固定的家或移动的家,结构上是大家庭、小家庭或双亲家庭、单亲家庭,我们的“心”可以决定“家”的意义。我们心里认为家是快乐的天堂,是人生的安乐窝,是安全的避风港,家就是很温馨且美丽的地方。反之,心里认为家是束缚的牢狱、是寒冷的冰窖,那么,家就是一处痛苦且不自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