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 十五日 星期日(1 / 1)

昨天才在普门寺为二千多名信徒主持皈依,今晚七时,应三重方面信徒的请求,在三重市的中正堂,再为三千多名信众,主持皈依三宝典礼。台北虽属繁华地区,但佛教的信仰能如此普遍的为广大信众接受,实在是社会之福,因佛教是净化心灵的宗教,只要大家有心,营造一个富而康乐的社会,是可以实现的。

典礼圆满后,以座谈方式和信众接心,并鼓励大家,皈依后,在生活中多少要有一点修持。不管如何繁忙的工作,每天至少一卷《般若心经》是不可少的,因《心经》是般若精要,受持日久,必能开智慧。

座谈时和信徒谈到——

◎业,对我们人生很好,有善业要保持,有恶业要忏悔。佛教并不要求人不造业,但要求做错事要忏悔,只要是“业”,一碰到因缘就会起现行。

◎“无常”,并不可怕,因无常才会进步,因无常才能改变不好成为好的,因无常生命才有希望。“死”,只是一期生命的结束而已。

◎宇宙间哪一件事不需要因缘?尤其是有纠纷时,一定要把“因”找出来,在因果律中,自然会心服,也才会知其所以然。

◎想要有神通必须具备:生死自如、不计荣辱毁誉、有大慈悲、大禅定力、严持戒律等条件,才不会走火入魔。

◎人要节俭,节俭才能致富。但过俭则变成刻薄、变成吝啬,刻薄吝啬是没有人缘、没有人欢喜的。所以虽然浪费不好,过俭也不好,适度很重要。

◎“心”,有有限量的,有无限量的;有有分别的,有无分别的;有污染的,有清净的;有妄心,有真心;有分别心,有颠倒心……在修行道上要不忘真心,即要有四无量心:处事要有慈心、助人要有悲心、做事要有喜心、修行要有舍心。

◎生活中常会计较,有钱、没钱,有人喜欢、没人喜欢,天天在有无上不得安宁,如果觉得“有”不是我的,“无”也没有关系,有是共有,无是无限,能保持有无的平等心,也是一种修行。

◎以仁慈给人欢喜、给人安乐的心最美。

◎世间上没有什么好人或者不好的人,有时要去欣赏别人的缺点,会处理的,坏人都会变成好人,对人最忌讳用成见来处理事情。

◎别人待我们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在于自己是否争气?如汽球有气,用力打,球就跳得越高,做事要争气而不生气。生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身为领导者,要让属下思想自由,敢说敢发表意见,并不断协助其进修,保障其安全,自然就会有人拥护。

◎学习,不是靠老师教,也不是靠别人来督促。所谓求人不如求己,再高明的专家,如果自己不争气,还是学不成,所以“学习”要眼看口问、心用耳听、手写脚行、意勤念明。

◎对跟随我们的人,要多提拔、多赞美,有过要承担,有功要多分享,才会获得属下拥护。

◎谦虚是美德,但谦虚要有尊严、有立场,而非卑贱,对人要有礼貌尊敬但不失自尊,这样的谦虚才是适当的谦虚。

◎只要有信心,佛是无所不在的。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只要心中有佛,到处都是佛。佛法给我们一个自在人生,让我们明因识果,广结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