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七时,于普门寺主持一场两千多人的皈依三宝典礼,大专以上程度的信众约占了五分之二,且大多以中年人居多,佛教的信仰能为社会中坚人士认同,实在是很可喜的一件事。
皈依前,除为信众说明一些仪礼外,并以座谈方式,回答大家的问题,部分重点有——
◎人不能解脱自在,是因为有名枷利锁在束缚我们,有烦恼忧愁、人我是非、得失放不下在困扰我们。唯一解脱之道,不外“放下”,放下荣辱、放下名利、放下得失、放下欲望,就如一个过重的皮箱,老是拿在手上,并不适宜,不用时,还是该把它放下。
◎父母教育子女,要告诉儿女因缘的重要,服务别人也是一种播种。教育小孩以不伤害子女自尊心为主,并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谩骂指责。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社会有舆论。事业、本身要如何管理?首重是否受教,不受教即表示不会管理。过去农业社会人少、观念单纯,容易管;现在人多,不容易管,且管事容易管人难,人之所以难管,是因为好比较、计较。
◎我没有读过社会上的一些专业知识,我的常识,都是从各层面的信徒身上学来,从谈话中获取大家的经验,以大众为我的老师。
◎与人来往度众,要说不同的佛法,也就是说应众生不同的根机,不说对方不喜欢听的话。若是赞美的话,要适如其分,不要太夸张。我一生努力的,不外讲对方听得懂、听得欢喜的话。
◎说话要说正派的话、善良的话、中肯的话,“说话”主要是要让对方知道我心里是怎么想法,以方便沟通,所以哗众取宠、举止轻慢、危言耸听、信口开河的话,尽量不说。
◎“随缘”是有原则的,是因缘和合的,并不是坏的也是好的,不对也是对的,而是要随顺真理,不模糊立场,不改变真心。
◎智慧不是在口中说的,也不是记在书本上的,真正的智慧是在自己心里。所以要开发自己心地的智慧,也就是禅门所说的要明心见性。
◎受人所托,要忠人之事,不可轻诺寡信。带着一片忠诚的心,把一件事情做好,不是替他人做好,而是为自己把承诺做好,如此一个人的人格道德就会健全了。
◎人常在不顺利或违逆的环境下,易消极懈怠,这叫禁不起考验,面对逆境要越挫越勇,才不会为环境打倒。
◎想要有秩序,有条理,能安住的生活,其条件不外“淡泊”,太多的欲望主导我们身心,去攀缘繁华世界,会令人不安住,所以淡泊重在心性上的磨炼,是一种修养之道。
◎跟人相处,我们的心别人看不到,脸色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故平时要保持庄重、恭敬、和颜悦色的样子,让别人感到亲切而愿意接受我们。
◎人之心,重在有所得,领导者要得人心,长官者要得到拥戴,生意人要得到利润。其实真正所得不一定在有形上面,如:谦恭可以获得尊重、宽厚可以获得拥护、诚实可以获得信用、仁慈可以获得高贵。
◎真正的福德因缘并不是向外求,而是向自己求,要求自己,等自己健全了,一切因缘自会来成就我们。所以求财不如勤俭,求安不如守戒,求名不如随分,求助不如结缘,求福不如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