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承两千多年来,写下许多艺术、文化、翻译、哲学上的辉煌历史,其中的佛门伦理——师弟之道——依止师父与受法徒弟间无可替代的僧伦关系,更值得发扬光大。
佛门自古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见地,站在为师者的立场,心中时时以徒弟为道友,以开通开明的教育方式,令法徒在师者启发之下,有更多自我启悟与开创的空间,站在为徒者立场,不只奉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美德,尤其在禅门中,往往受到一句一字的点拨,则慧命重生,人生改观。例如百丈之于老狐,以不“昧”因果一字,使其得以超度五百年来的疑惑[1]。现代寺院道场,师父不只为师,而且内以佛法长养徒众慧命,外以道场资用养徒色身,令其勤学向上,弘法利生,使无后顾之忧,更加不易。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师弟之间如何相处?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师者的天职,而身为弟子的,也将“尊师重道”视为本分事。然而,佛陀却有更深入的开示,如《四分律》云:“和尚看弟子,当如儿意;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意。展转相敬,重相瞻视,如是正法便得久住。”佛门的师弟之道,时而如和风,轻拂万物,菩提生机处处;时而如霜雪,严盖无明,使烦恼丛生无门。佛陀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说道:“师弟之义,义感自然,当相信厚,视彼若己;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礼律,训之以道,和顺忠节,不相怨讼。弟之与师,二义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勿相诽谤,慎莫含毒,小怨成大,还自烧身。”[2]
佛陀不仅以言教课徒,更以身行示范,例如:佛陀在定中见一老比丘患病,前往探视,并亲自为其洗涤病体。贤提国上下对佛陀的慈悲无不感动[3];出生首陀罗族的优婆离,为佛陀理发时,经由佛陀教导如何剃发,渐次由初禅进入四禅的境界;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那律,在佛陀讲经时打瞌睡,受到佛陀的呵斥,因而激起精进向道之心,证得天眼神通;为了改正罗睺罗说谎的习惯,佛陀以洗足的水和盆子,严厉教诫,使罗睺罗成为不坏禁戒,“密行第一”的尊者[4]。佛陀视弟子如同己出,弟子视佛陀亦如父想,当佛陀预知涅槃时,舍利弗、目犍连等诸大弟子不忍亲睹,遂纷纷先佛陀而入灭。
“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之,更积善以润之。”出世师长应以长养弟子善根,增益善法为要,如《南海寄归内法传》云:“夫教授门徒,绍隆之要,若不存念,则法灭可期。”因此,师弟之间教学相长、互为师表,甚至弟子青出于蓝,优于师长,更成为佛门师弟之道的特色。例如:观世音菩萨为过去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再作阿弥陀佛的补处菩萨;盘头达多与鸠摩罗什曾经互为大小乘师徒,千古传为美谈;鸠摩罗什来到中国后,门下贤哲众多,其中僧肇参与鸠摩罗什的译场,担任执笔助译,并完成诸多经注;玄奘大师为接引宿植佛缘的窥基,以三车权巧度化,造就出中国的“百部论师”;五祖弘忍与六祖惠能之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成为禅门佳话。
师弟之间的情谊有时更甚于世间的亲情,如晋朝昙印罹病危笃,弟子法旷七日七夜为其虔诚礼忏;元朝印简遇兵难,犹一如平常事奉其师中观沼公,深受元兵敬重;晋朝法遇因弟子饮酒,仅处罚了事,而未将之逐出师门,收到老师道安寄来的荆杖,于是鸣椎集众,受杖自责以领师训;布毛侍者依止鸟窠禅师十六年方受点拨,了悟自家面目;宋朝怀志谨遵老师真净克文的遗训,坚拒住持领众,抛名利于脑后。为师的一句话,固可拨云见日,除却疑团,弟子以师为父的情谊,也不禁令人动容。
师长对待弟子,以软言爱语的方式固然可以培植佛门龙象,然而棒喝教育[5]未尝不能冶炼法器[6]。西藏马尔巴为了清净密勒日巴的黑业,不断给予种种的苦行,直至成就道业;禅宗初祖达摩东来,慧可为求大法,立雪断臂,终致得法,成为禅宗二祖。《太平御览》云:“师者,发蒙之基,学者有师,亦如树之有根也。”又如《忠心经》云:“道成乃知师恩。”在佛门中,“棒喝”教育较之“爱语”为迅速,非法器则不能顺受,师者以此长养弟子,令达圣境;弟子以一片坚固信心以为回报,这种师弟之间的微妙情谊,实非凡夫众生所能会得。
佛教是佛陀的教说,也是着重教育的宗教。佛陀被尊为人天导师,善于教化众生,其教育弟子的原则是以启迪智能,开展佛性为主,因应众生各类根机而有不同的善巧方便。因此历代祖师在教育弟子时,也都秉承佛陀的精神,开展出各家不同的教育法。由历代高僧传及禅门公案,记载师弟之间的印心传法,以及禅机的交锋可知,看似无情,实为大有情,佛门的师弟之道由是昭然。
【注解】
[1]不昧因果,系唐代百丈怀海禅师与野狐之机缘对话。《从容录》第八则:“百丈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随众散去。一日,不去,丈乃问:‘立者何人?’老人云:‘某甲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有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对他道:不落因果。堕野狐身五百生。今请和尚代一转语。’丈云:‘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老人因百丈代为转语“不昧因果”而消泯过去独断之迷梦,于言下大悟,得脱野狐身。古来禅家多以拨无因果,却自以为悟达因果者,称为“野狐禅”。
[2]在其他经典中也有佛陀对师弟之道的开示,如《长阿含经》:“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谓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者,当敬难之;二者,当念其恩;三者,所教随之;四者,思念不厌;五者,当从后称誉之。师教弟子亦有五事:一者,当令疾知;二者,当令胜他人弟子;三者,欲令知不忘;四者,诸疑难悉为解说之;五者,欲令弟子智能胜师。”
[3]参阅《佛教丛书·佛陀篇》。
[4]优婆离、阿那律、罗睺罗:参阅《十大弟子传》。
[5]禅宗祖师接化弟子之方式。禅家宗匠接引学人时,为杜绝其虚妄思维或考验其悟境,或用棒打,或大喝一声,以暗示与启悟对方。
[6]指能修行佛道、堪受大法者,非指殿堂课诵敲打的犍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