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在《民权初步》中,对会议的定义为:“凡研究事理而为之解决,一人谓之独思,二人谓之对话,三人以上而循有一定规则者,则谓之会议。”简单地说,会议就是三人以上,循一定的规则,研究事理,做有效的沟通,达成协议,解决问题,以收集思广义,群策群力之效。
这种注重条理、程序、制度的会议方式,早在佛陀时代就已经实行了。根据《中阿含经》记载,佛陀指出一个国家富强康乐的条件之一就是“数相集会,讲议正事”,可见佛陀对会议的重视。不但如此,佛陀还为僧团制定会议的程序、制度,僧伽会议可以说就是今日民主会议的鼻祖[1],其形式可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布萨:僧团每半个月举行一次布萨仪式,请精熟律法的比丘说戒,凡在一定区域内居住的僧众,都有义务参加布萨会议[2]。若因病或其他重要事故不能出席会议,必须事先如法请假,并委托同住的比丘向大众表示,自己对布萨大会所举行的一切僧事决议,无条件赞同。比丘在这半个月里有违法的行为,于大众面前告白忏悔后,僧团中不得再私自议论是非。
第二,羯磨:僧团用于授戒、说戒、忏悔、结界及各种僧事处理的会议法。分为单白羯磨[3]、白二羯磨[4]、白四羯磨[5]三种。僧团的羯磨犹如现代议会的三读,发挥高度的民主精神,以大众的意见和力量圆满解决僧团里的各种事情,成就大众过六和敬的生活。
第三,灭诤:僧团中为解决争议事件,佛陀在戒律中制定七灭诤法,即:现前毗尼[6]、忆念毗尼[7]、不痴毗尼[8]、自言毗尼[9]、觅罪相毗尼[10]、多人觅罪相毗尼[11]、如草覆地毗尼[12],以公正、平和的原则处理大小诤事,不但保障个人的权益,且情、理、法兼顾,使僧团得到清净和乐。
第四,说法:佛陀成道后,住世说法四十九年,从佛教经典的记载可知,佛教的传播非常注重集体创作。例如佛陀说法时,有时以反问弟子的方式,为听众晓以大义;有时透过当机众发问,应机解惑;也有闻法者现身证道,提供见解看法。因此,佛教的说法会场俨如学术研讨会,透过互动问答的方式,增长智慧,而佛陀就是一位最善于掌握会场气氛及与会者心念根器的主持人[13]。
此外,佛经本身就是非常完整的会议记录,一般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又有所谓的“六成就”[14],与现代会议记录的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
佛陀入灭后,僧团遵循佛陀所制定的会议法,并配合时代演进的需求,渐渐发展出许多不同类别的会议。不但对内召开僧团会议,达成僧事共识,并且举行僧俗会议,四众弟子皆得参与。以下略举四类:
第一,结集:佛陀入灭后,佛弟子为了让正法久住,先后召开四次经典结集会议[15],经过大众共同审核通过,佛教经典得以完整而有系统地流传后世。由此可见,即使佛陀不再住世,佛教的会议仍然是采取大众决议的原则进行。
第二,传戒:指传授戒法予出家僧尼[16]或在家居士的仪式(会议)。授戒程序依次为讲戒、演礼、请戒、忏摩、正授等。正授时,羯磨和尚开导受持戒法的意义,并行三番羯磨,一一问以“尽形寿能持否”,受戒者答“依教奉行”,始为证盟受戒。由此可见传戒的过程十分严谨慎重,乃至佛教对重大决议的审慎态度。
第三,辩经[17]:追溯自印度时代,佛教徒就经常以辩论会议的形式提出论题,接受他人的质询、驳斥,藉以增进对教义的真确认知与思维能力。此中显示,佛教徒相互切磋,追求真理的精神,诚乃所谓“真理愈辩愈明也”。
第四,译经:佛教从印度弘传世界各国,全靠经典的翻译流通。中国古代的译经事业,大都由朝廷护持,设置译经院,并设置种种职别。根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记载,译场所置的译官有译主[18]、证文[19]、书字梵学僧[20]、笔受[21]、缀文[22]、润文[23]、证义[24]、参译[25]、刊定[26]等九职。通常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文法相异、重复语、夹注语、修饰语的增删等,都需要与会者互相讨论,达成共识,方能顺利进行翻译工作。译经会议的举行,充分发挥了佛教各尽职能、集体创作的精神。
随着时代潮流的演进,今日社会事事讲求公开、公正、公平。佛教在上承佛陀尊重民意的理念下,配合时代的需要,举办各种现代会议[27],或集合教界人士共同研讨佛教法义或布教方针。今后,佛教仍需透过各种会议的举行,而且不分种族、地域、宗派,大家本着尊重包容、欢喜融和的心,让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地区的代表,经过不断的交流研讨,建立共识。如果大家都能抱持宽大、平等的心态,按照议事程序,开放交流,广泛讨论,许多棘手的问题必能圆融解决,增进全世界的和平安乐。
【注解】
[1]僧伽中的一切事务,必须由僧众会议决定办理,不许一人或少数人独断独行,关于会议的程序、会议的日期、工作的检讨、个人行为的自我反省等,均有详细的规定。
[2]布萨会议犹如现今学校里的周会,借着反省、检讨,解决问题,表扬功过。一般都是半月举行一次,让僧众反省过去半月内的行为是否合乎戒律,若有犯戒者,则于大众之前忏悔,依法处分,使僧伽均能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
[3]意思是“唱言”,这是对于不必征求同意的事,向大众宣告常行、惯行、应行的事,唱说一遍即成。此法有如现代会议中的例行工作报告。
[4]这是宣告一遍,再说一遍,征求大家的同意。如同一般会议,凡是提案皆须交由大会讨论、接纳,才能生效。
[5]这是作一遍宣告后,再作三读,每读一遍,即作一次征求同意,若一白三羯磨后,大众默然,便表示无异议,而宣布羯磨如法,一致通过议案。
[6]即使起诤的双方对决于现前,或于现前引证三藏的教法或戒律的制条而决议之。
[7]即对平生为善,以善知识为友者,于诤议罪过之有无时,质其记忆之有无,若无记忆则免之。
[8]即犯戒者若精神异常,待其治愈,羯磨而令悔其罪。
[9]即比丘犯罪时,令其自白,始治其罪。
[10]即若犯戒者不吐实、陈述矛盾时,则举示其罪状,判其终生不得度人或受人依止等。
[11]即遇到互相争议而不易裁决的情况时,敦请有德之僧,依多数而决议是非。
[12]当斗讼者皆悟其过,如草伏地,共同至心发露,道歉忏悔。
[13]佛陀说法,常依听众的根机需要而敷设种种方便,例如《六度集经》中,佛陀以主席的身份,解说弟子们的困惑,而叙说过去世行菩萨道的事迹,说明现世的人事因缘;《杂阿含经》记录佛陀往来各地,解答教内教外的各种问题;《金刚经》须菩提善问“空”;《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无尽意菩萨与观世音菩萨的悲智双运,为后世留下言教与身教;《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摩耶夫人问业缘,坚牢地神愿护法,虚空藏菩萨请开示;《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与文殊师利菩萨彼此论法;《圆觉经》中,十二位菩萨宣说各种修行法门;《楞严经》以阿难尊者为当机众,佛陀说心法之要;《心经》乃佛陀为舍利弗开示色空不二之理。凡此皆说明佛陀善于观机逗教,引领与会大众热烈讨论法义,听闻者或立时证悟,或信受奉行,甚或发愿生生世世护持法典经教。
[14]指佛陀说法时需具备六个条件始得成就,即:如是(信成就)、我闻(闻成就)、一时(时成就)、佛(主成就)、在某处(处成就)、与众若干人俱(众成就)。
[15]佛教的经典结集,第一次是佛陀涅槃的那一年,由大迦叶召集诸僧,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外七叶窟,由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经大众共同审核结集。佛陀入灭一百十年之后,耶舍长老召集七百位德学兼优的比丘,在毗舍离城的寺院中,对于佛教戒律上的争议点,进行评定,这是第二次的结集。佛陀涅槃后二百余年,在印度阿育王的大力支持下,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为首,有一千比丘在华氏城会诵了三藏的教义,这是第三次的结集。佛陀涅槃四百年后,以世友菩萨为首的五百比丘,在大月氏国,大家共同造论,解释经律论,这是第四次结集。
[16]出家戒法分三坛传授,初坛授沙弥(尼)十戒,二坛授比丘(尼)具足戒,三坛授出家菩萨戒。其中,二坛正授需要十师和尚(三师七证)列席,首先由得戒和尚依律命羯磨师作单白羯磨,后差教授师说衣钵名相,并以遮难次第询问于受戒者,以决定是否允许加入僧团,复于正式授戒时据此一一重问;再由得戒和尚说明受戒体法,依白四羯磨方式授具足戒。由传戒的程序可以知道,佛教对于重大决议的审慎态度。
[17]古印度佛教各宗各派或为彰显己宗,或接受外道公开战书,往往明订日期,大举旗帜,举行辩经大会,吸引教内教外各阶层人士列席旁观,有的甚至由帝王出面主持,声势宏大(如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大师举行的无遮辩论法会)。从佛陀度化拜火教三迦叶开始,以因明论说方式演说真理令论败者皈依信仰,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度化模式。印度部派佛教时期,辩经广为盛行,多有造论问世者,产生许多精辟的论著与博通经教的论师,如公元2世纪胁尊者度化外道马鸣,不仅提升当时佛教的地位,也为佛教罗致一位多才多艺的菩萨比丘。由于辩经的结果,往往攸关宗门声誉,僧团中常常举行辩经会议,以增进对教义的正确认知与思维能力。西藏佛教传承此一模式的精髓,将“辩经”纳入僧伽教育的必修课程中。至今,辩经会议的举行依然相当吸引人。
[18]宣述梵典原文,并讲解其意义,坐于正面(主席位)。
[19]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差误,坐于译主的右侧。
[20]听受梵文而将梵音如实写成汉字。
[21]将梵语意义写成汉文。
[22]连缀文字成句。
[23]润饰译文。
[24]审查、判断译文正确与否。
[25]对照梵文与汉文使无误。
[26]刊削冗长,定取句义。
[27]近代佛教已经举办的会议有:人间佛教学术会议、中华国际佛学会议、经藏学术研讨会、佛教医事人员联合会议、佛教音乐座谈会、宗教人士联谊座谈会、佛学与科学研讨会、国际敦煌学学术研讨会、佛教环保座谈会、信徒代表大会、世界佛教僧伽会、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佛教文学国际会议、国际佛教学术会议、世界佛教青年学术会议、世界显密佛学会议、国际禅学会议、寺庙管理人座谈会、计算机大藏经计划会议、佛光山佛教学术会议、国际佛光会会员代表大会、世界佛教杰出妇女会议、国际佛教青年会议、佛光学学术会议等。今后佛教还可以继续举办:国际佛教儿童会议、国际佛教金刚会议、国际佛教比丘尼会议、国际佛教大专青年会议、国际佛教青少年会议、国际佛教作家会议、国际佛教艺术家会议、国际佛教领导人会议、国际佛教义工会议、国际佛教檀讲师会议、国际佛教社会福利会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