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两天在伦敦体育场讲说的《般若心经》,于今天圆满,伦敦西敏市副市长卡珞琳、克莱女士及简又新博士,是今日讲座上的贵宾。
应伦敦地区信众要求,随缘举行了三皈五戒仪式,计有二百多名信众皈依,一百三十名信众受五戒,勉大家受持三皈五戒有种种利益,受戒后,生活一切如常,唯独信仰永不改变。
典礼中并致赠《禅藏》给大英图书馆、布力斯托大学、剑桥大学、达热汉大学、爱丁堡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历滋大学、牛津大学、斯励奥刻学院、伦敦大学亚洲学院以及巴烈特教授等单位及人士。
晚,和伦敦协会的会员干部座谈。信仰的心很美,信佛要开发心地,将心中的财宝发掘出来——慈悲、忍耐、喜舍、感恩、惭愧、欢喜、体谅、与人为善,人生就会很富贵。
有一篇杂志,报导欧洲的佛教,内容如下——
今日佛教在世界上,最不普遍的地方是欧洲,然而欧洲人士研究佛教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研究方向有:
1.语文:藏文、巴利文、梵文,进而对经典考古译注。
2.艺术:绘画、音乐、雕刻等。
3.从文学方面着手,所以许多汉学家皆识得佛学。
现在则更有不同以往哲学思辨的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来研究佛教。
这些研究方向与个人专研取向有关。而欧洲因获得多元化、复杂性的佛教讯息,大小乘、南北传、显密,甚至中国民间信仰与道教,所以欧洲人要完整且全面的认识佛教,是需要一些时间来建立。
在一八二六年以前,西方人很少知道巴利文,直到法国东方学者尤金·毕尔奴夫出版了《巴利语试论》,巴利研究才为人所知,因此尤金被称为欧洲佛教研究之父,其专长是梵文和大乘佛教。
据闻法国人从事中国佛教研究的开始是一八四八年加比特(Gabet)和迂(Hue),将迦叶摩腾的蒙古版《四十二章经》加以翻译。一般比利时的佛教学术研究都被认为是法国学派的部分。蒲仙(Louis ck la valle poussin)翻译世亲的《阿毗达摩俱舍论》是一本百科全书,内含包括一切有部及一般佛教哲学,被视为是一部划时代的巨作。
在法国最有名的佛教徒是亚历山大·戴维·尼奥夫人,她在西藏住了很久,把自己打扮得像西藏妇女一般,吃西藏食物,过藏人生活,因而她有很多关于西藏佛教的著作。
另一位Constant Counsbery小姐是美国人,却是在法国研究上座部的先驱,一九二九年成立了法国协会,以谈话、讲演、写文章和出书弘扬佛法,并以静坐作为协会的主要活动。
欧洲人自古希腊开始一直不停地在探讨绝对第一因或宇宙的实体、本体,近代法文《佛陀与佛教》一书,作者提出佛陀教理与现代物理学之相似,他说:“现在我们看到物理宇宙流动理论,本无固有之实体,是无常的,执著感官感觉的错误,导致对人类思想的有效性产生怀疑。”
法国一位外科手术医生伊伯特·贝奈特(Hubert Benoit)写了一本《最高教理》的书,是针对佛教禅宗心理学的研究。
法国人喜好阅读,涉猎广泛,虽处经济萧条,但出版界却历久不衰,营运通畅,佛教书籍在法国并不缺乏,且有定期刊物,比较大的研究机构如梭邦(Sorbonne)曾花一大笔经费研究佛教,可是尽管以上这些名士学者对佛教很有专研并做出贡献,但佛教思想对天主教的法国影响极微。佛教在欧洲的传播,还需要一番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