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 二十三日 星期二(1 / 1)

北美华文作家协会洛杉矶分会的理事萧逸、黄美之、篷丹、黄奇峰、林梦寒、伊梨、刘於蓉、王爱伦等人今来访。

三四十年前来台之初,我以写作方式弘法,为电台写广播稿,为佛教杂志定期供稿,《释迦牟尼佛传》《玉琳国师》《无声息的歌唱》《十大弟子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几本著作,都是在那个时候先后完成的。有缘与各位知名作家畅谈写作心得,也是人间一大乐事。

大家从散文谈到小说,由小说又谈到文学、佛学,深感写武侠小说一定要有功力,因很多高深的武术都是从禅学而来;倪匡本是基督教徒,但其推理小说,有佛法的深奥;萧逸也是基督教徒,其作品中有很多内容颇具禅味;佛学中也有很多很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是世界上最长的诗,有二万五千字;《六祖坛经》被列为研究中国文学必读的书目之一。

得知《国际日报》即将十五周岁,请王艾伦小姐转达致贺之意——

国际日报十五周年庆

传播界的正义

正义中的传播

星云敬贺

晚八时,和西来寺的徒众进行“师徒时间”——

我有一位弟子很本分,对工作又尽心负责,默默在旁观察好几年,最近正安排让他升任主管,却听到他对旁人说:“我不干了,要离开。”

徒众在生活中,常在谈话中说些不当的言语,非常严重,如——

◎“我出家多少年了,都不受重视。”“我不干了。”这些都是以一种怨恨的心态说出的话,其实改口说“想换一个职务学习”或“想向常住申请半年或一年回山充实”,同样达到目的,但却不会引来诽议。情绪的话不要太轻易出口,如此不但容易自毁前程,也会因不当的言语,而不受重视。

◎“我太忙了!”通常是懒惰的借口,太闲会养成惰性,弘法利生的事业,不忙如何度众?平常的言行举止,点点滴滴都是在自我树立形象,怎可不慎。

◎“我不喜欢和他共事。”到处嫌人,只会让人不欢喜,而且也不能改善情况。做事要有一个观念:只有忍耐才能与他人配合。世界上没有喜欢不喜欢的人,喜欢不喜欢的情绪并不是绝对的,也不会长久,所以要学习去欢喜接受。

◎“我的意思”“我的看法”“我认为”不要常挂在嘴边。做事可以表示“我的意思”,但要以听取主管的意见为先,不可以先存自己的认为,尤其在主管面前,有你的意思看法,何必还要请示?

◎“你怎么到现在才来?”“你怎么不去开门?”常常用责备的语气指责人,与人相处不珍惜缘分,不惜打击、伤害、怨恨,不满就因此而积存下来。

◎“我不要”,凡事没有经过思考,马上就拒绝“不要”。也不问前因后果,毫无理由的将一切因缘推掉,也是拒绝自己成长、广结善缘的机会。说“不要”,要求得对方的谅解,不要轻易排拒。

◎“他又没有告诉我”,遇到自己没有能力处理的事、做不到的事,就怪对方“他又没有告诉我”,其实做事,要主动关心周遭的人事物,为何要等着别人来告诉你?告诉你是人情,不告诉你是本分。一个人若一天到晚都等着“接受”,久而久之就不会再有思想了。

◎“为什么不早说?”对承担不了或来不及应对的事情,都怪对方“为什么不早说”,做事要有“单元”的概念(即一系列的工作内容),每一步骤都要安排好,否则会挂一漏万。再者如“不是啦”“没有呀”等口头禅,都是先否定对方,如何能办事?凡事都要:“是”而非“不是”。

举了这些例子,只是要提醒大家,不经意的一个脸色,或不悦的肢体动作,如转身、摔东西、挂电话、掉头,都会影响大家的道业。

希望在弘法之外,不忘时时用功,尤其小心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所谓“相由心生”,为人心思好坏,皆写在脸上,在心的天秤前,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