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娇女(1 / 1)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世家,这是造就一位才女的必要条件。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一辈子都在做掌管文化教育的官,是典型的清流官。靠读书起家的人可以叫“士”,做到五品官以上的人可以叫“大夫”;所谓“士大夫”,也就是做了大官的读书人。李格非进士出身,做官也都是跟念书有关,是特别标准的“士”,但是很晚才做到五品官,“大夫”的属性有点勉强,只算是巴了个边。

李格非是一位纯粹的读书人。可以想见,他这样的典型清流官,收入不会太高。他做郓州教授的时候,郡守曾想让他兼任点有油水的差使,却被他拒绝了。可见在李格非的心目中,权势和金钱都不重要,读书人的清白和逍遥才是重要的。李格非诗文写得很好,人又是端方君子,所以与年长他十来岁的苏东坡交情不错,算是苏东坡的后学,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李格非的岳父,也就是李清照的外祖父,是做过宰相的王珪。王珪在文学史上地位不高,但在当时也是经常陪在皇帝身边写应制诗的人物,入选《千家诗》的《上元应制》就是他写的。李清照的母亲也是一位大家闺秀。外祖父的文采风流,应该也对李清照产生过方向性的影响。可惜,李清照一两岁时,生母就去世了。她的继母是另一位宰相王拱辰的孙女。这位继母的娘家侄女后来嫁给了秦桧,不过,这就跟李清照没什么关系了。

有趣的是,李格非是赵郡李氏,而王珪是琅琊王氏,这两个姓氏放在汉唐之间,都是响当当的“名牌”。琅琊王氏在南朝曾是傲视群伦的最高门阀,赵郡李氏在唐代还是“山东五姓”之一,不跟普通人通婚的。按一般的说法,这些山东高门在宋代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了,不妨认为王家和李家结亲是偶然的。不过话说回来,山东高门在唐代也没有什么法律上和选举上的特权,他们的优势本来就体现在文化方面。山东士族子弟只是能接受到较好的教育,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名牌大学毕业生。那么,山东高门在宋代是否还具有一定文化优势呢?这或许是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总之,李清照出身于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士族家庭。

这样的家庭,大概不会把孩子养得骄奢**逸,但是在子女教育方面,一定不会吝啬。李格非给女儿取了一个跟别的女孩子风格不太一样的名字:清照。这个名字一听就是大家闺秀。大家闺秀的名字也许会柔美一点,但不会有太明显的性别指向。“清”是士族的审美标准,代表了清净、清朗、清高等诸多美好的意义,士族被称为“清流”,区别于一般流俗。“清照”可以解释为清明的阳光,也可以解释为用“清”的眼睛去观察,用“清”的头脑去思考。名字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四十多岁才得到这个女儿的李格非,并不期望自己的孩子怎样贤淑贞婉,而是希望她能清高清净,能够聪明智慧。这个要求没有很重的功名心,但完全可以是对一个士族男孩的要求。李格非肯给李清照取这样的名字,想必是希望她像男孩子一样读书,像男孩子一样独立思考的。

李清照的作品,特别是小令,大多遵循乐府的创作规则,没有特别明显的时间特征。我们无法断定她的哪些作品写于少年时代。我们只能说,李清照的一些作品,反映了她少年时代的生活。

李清照笔下的少女,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她可以像男孩子一样,在湖光山色中喝酒喝到沉醉,划着船回家去。她可以在家里玩秋千玩到汗流浃背,看见客人来了就躲进屋里去。她也会住在精致的闺房中,感伤窗外的风雨摧花。但即便如此,她也会不拘陈套,想出“绿肥红瘦”这样奇特的词语来;还耍小姐脾气,埋怨婢女没有她那样细微的感受力。相对于那个时代的其他女孩子,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可以说是非常自由了。

李清照少女时代,大概是住在济南老家,享受着美好的风景和无拘无束的生活。到了十六七岁,她跟着时任礼部员外郎的父亲来到了汴京。这时候,她还得以向“苏门四学士”中的张耒和晁补之请益诗文,这样的机会,是男性的寒门学子都求之不得的。当时李清照还和了张耒两首诗,写的是七言古诗,吟咏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从这两首诗来看,小小年纪的李清照,不但笔力已非常雄健,诗学造诣已达到了当时一般男性诗人的水平,而且其文史知识、胸襟眼界,也都不在读书求仕的男性之下。

十八岁的时候,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赵明诚跟皇上一个姓,他们家据说是闲散宗室。赵明诚娶李清照的时候,他父亲赵挺之正在做吏部侍郎,官阶比李格非稍微高一点,而且更有实权。赵明诚本人这时候是太学生,是朝廷重点培养的青年才俊,可以说是有着大好的前程。赵家能娶到李清照,固然是他们的无上光荣,而赵明诚的门第才华,也是完全配得起李清照的。

李清照的新婚生活,应该是很幸福的。她的夫婿衣食无忧,又暂时不用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可以和她一起读读书,谈谈诗文,鉴赏鉴赏古董。也许有时候,李清照也会像世间的一切小媳妇一样,跟夫婿撒撒娇,或者变着花样地打扮给夫君看。她并不知道,正有一场严峻的考验等待着年轻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