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家庭。普通到什么程度呢?他的二伯才是他们家第一个进士,他的祖父还是那种坐在村口跟乡亲们聊天,听说儿子中了进士高兴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乡下老爷子。据说,苏家的祖先是初唐的文章大手苏味道,不过,那是几百年前的事了,自从宋朝以来,没听说他们家再出过当官的。这倒也不是因为苏家没文化,而是跟宋初蜀地的文化氛围有关。
唐朝灭亡那年,蜀地就建立了割据政权“前蜀”,后来变成“后蜀”。每逢乱世,四川盆地总是要割据,因为这里是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蜀道”又易守难攻,兵荒马乱的时代把门一关,只要统治者不是太差劲,总能过得相对舒服。
在唐末五代的乱世里,前蜀皇帝王建居然还带着一帮文人幕僚,编纂了诗集《才调集》和词集《花间集》,总结了唐代的诗词文化。特别是《花间集》,成为后来宋词的起点,王建这个功劳,简直不逊于建安时的曹操带着幕僚为五言诗奠基。苏轼后来那么看得起词,把自己的一生怀抱都写进词里,只怕也是跟蜀地的词学氛围分不开的。
一个过得还算舒服的割据政权的故地,在新的大一统时代到来时,对统治者难免会格外生分。所以,宋朝刚建立的时候,蜀地很少有人到朝廷里做官。当然,这时候的士人不是不读书了,只是没有考科举的热情。过了几代,看统治者还算上道,才渐渐愿意考试做官。苏轼的二伯破空考了个进士,不是因为他家祖坟冒青烟了,而是因为到这时候蜀地读书人才开始有做官的风气。传说,苏轼的父亲苏洵小时候不好好念书,到二十七岁才突然发奋,这恐怕也不是因为他自己开窍了,而是这时候蜀地的风气转变了。
苏轼并非出身于什么世家,但他这个人天生带着读书人的清贵之气,从来没有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的毛病。这是因为他虽然身处偏远,从小阅读的仍然是儒家的经典和中华文明的精华,仍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也因为宋代尊崇士人,读书人都有一种崇高感和使命感。苏轼这代人自幼成长于这样的风气下,他们的家庭出身早已不重要了。
苏轼二十二岁那年,跟弟弟苏辙同榜考中了进士,这个年纪在进士里是非常小的了。那一榜的主考官是欧阳修,欧阳修慧眼识才,在那一榜为宋朝录取了一批政治上、文学上的杰出人才。欧阳修最欣赏的门生还是苏轼,对这位后辈的褒奖也是不遗余力的,他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及第前后,苏轼已经在当时的士林中有了极好的口碑,前辈大佬们都认为他是“国士”,是这一代人中最有出息的,对他寄予了极高的期望。
在苏轼之前,科场上流行“太学体”,就是京城太学里教出来的一种写作套路。说起来他们也是复古,也是写古文,好像是在反对骈体文的套路。但是他们从来没本事把自己的主观情志清楚明白地讲出来,主要是他们其实也没有什么主观情志要讲。所以,他们只好仍然在形式上下功夫,尽量把文章写得难读,好显示自己很厉害。这其实已经失去了写古文的意义,形成了新的套路。欧阳修早就烦透了这一套,所以在科考中一点也没给“太学体”好脸色。
这时候,欧阳修看见了苏轼这位来自蜀中的少年。同样是写古文,他就可以把话说得特别明白。能把话说明白,其实是因为他自己想得明白,透过他干净的文字,可以看到他深刻而独立的思想。这样的天赋,是那帮东施效颦的太学生比不了的,难怪欧阳修会拿苏轼当宝贝。这种以意为主、深入浅出、洞悉世情人心的可贵风格,其实在苏轼一生的创作中一直被保持下来,并随着他的年龄增长日臻化境。
苏轼在及第前后还不大写词,此时他写的诗在今天看来,也还比较稚嫩,还是带着点太学体的劲头,有点逞才,总想让人看见:我这么年轻就能写这么长的诗,看见什么就能写什么。这些少作中并没有产生经典。他当时写下的《昭君村》,感叹王昭君美色倾国而命运无常,冥冥中似乎成了他自己一生的谶语。
四年后,苏轼应当时最具权威性的“贤良科”考试,获得了第三等的名次。不要小看这个第三等,在宋代的人才选拔考试中,第一等和第二等一直是虚设的,就连这个第三等,在苏轼之前,也只有一人得过。欧阳修等执掌科考的前辈给了苏轼极高的赞誉,说他是宋朝至今从未出现过的伟大人才。据说宋仁宗回去高兴地对皇后说:“我今天给子孙找了两个宰相。”他说的就是苏轼和苏辙。从这件事也就可以想象,当时的苏轼在士林受到了怎样的宠爱。
尽管是这样难得的人才,朝中大佬还是没有给苏轼特别的照顾,仍然让他按照正常的规则,从最低阶的官做起。他们认为,越是这样的年轻人,越不能惯着,要让他得到最充分的锻炼,将来才能成为栋梁之材。就这样,苏轼获得了“大理评事”的职级,做了最低阶的清流官,并出任凤翔府签判,作为地方官的副手,去实习政务。这一次虽然也是离开京城,但这是按照惯例的历练,不是一种惩罚,而是进入官僚体制后的必经之路。
这段日子,在苏轼的一生中,算是比较得意的。但是在当时,这位少年似乎还是不够满足。烦琐的实务、无趣的长官,让这位少年诗人感到无聊,他偶尔会写诗发发牢骚。那个时候,他大概已经隐约感觉到了一些人对他的不友好,但他还是相信,自己会成为这个国家最了不起的人,眼前的委屈不会是生活的常态。
凤翔任满后,苏轼回到京城,官阶略有提升,曾做过负责给皇帝提意见的谏官,还有负责修史的史官,都是典型的清流官,地位尊崇,在儒家传统中都是令人羡慕的。苏轼就这样沿着通往宰相之路平缓地行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