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吏长年生活在基层,跟老百姓都是乡里乡亲的,不可能不了解这家的情况。石壕吏为什么要赶着这一家抓呢?可能这家是“军户”,或类似负有兵役义务的人。他们在和平年代享受过赋税方面的优惠,在战时理应出力。如果不是战事空前惨烈,这个有三个青壮儿子的家庭,本来也不可能这么惨。 “军户”的女性理论上也负有一定的从军义务,例如为部队运送粮草等,即所谓“备晨炊”。老妇替丈夫服役,从北朝以来也不是没有先例的。木兰替父从军是这个故事的浪漫版、英雄版;石壕吏是这个故事的现实版、平民版。对于大多数没有特殊武力的普通人来说,这个故事意味着血泪。 杜甫没有被抓走,是因为他不是石壕村的人,更不是“军户”,“军书”上没有他的名字。而且他的家族世代不用服役,他本人目前也是朝廷命官,哪里的“军书”上都没有他的名字。但他也不能把老妇拦下来,因为石壕吏是在执行正常的公务,甚至,石壕吏允许老妇替夫从军,已经是法外施恩了。如果不带走老妇,就要从别人家多带走一个人,而别人家的情况也没比这家好到哪儿去。 一个生有三个儿子的家庭,最后老母亲成了最适合服兵役的人,可见战场上死了多少人;一个村里曾经的体面人家,最后落得无衣无食,可见社会经济被糟蹋成了什么样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1]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2],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3]。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yù[4]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一何:多么。

[2]致词:诉说。

[3]长已矣:永远完了。

[4]老妪:老妇人的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