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岁的时候,李白突然时来运转了。唐玄宗召李白入长安,充任翰林供奉。无论是根据士族的价值观,还是从世俗的视角看,这都是极大的荣耀,而且还是通过李白最满意的方式。李白这一下可扬眉吐气了,可以狠狠打那些看不起他的俗人的脸了。
翰林向来是中国最精英的知识分子的标志性身份。翰林也有很多等级,但一旦入选翰林,就归入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兼具官方地位与文化地位。在后来平民化了的社会里,翰林仍然享有特别的尊重,是最接近从前贵族社会的“活神仙”。这个职位,一定是李白想要的。翰林供奉是李白一生中做过的最具尊荣的官,所以他也会被称为“李翰林”。
然而,偏偏在玄宗朝的这几年,翰林是不值钱的。玄宗给的这个“翰林供奉”,是一把一把往外撒着给的,稍微有一点才能的人,哪怕是民间艺人,唱歌好一点,都有可能被玄宗封为“翰林供奉”。李白的这个“翰林供奉”,也不过是玄宗大把撒出去的众多“翰林供奉”中的一个而已。
按照传统,翰林是皇帝的智囊团,升迁快,有机会接近皇帝,高级的翰林是对政治有一定影响力的。李白进京的时候,一定以为自己是这样的翰林,所以十分激动。没想到,唐玄宗召他进京只是看上他文笔好,想让他跟在自己身边写歌词。
在长安的时候,李白什么也没干,净写歌词了。比如唐玄宗带着杨贵妃赏芍药花的时候,觉得周围乐工唱的歌词太旧了,就把李白叫过来,按着曲调重新填词。李白当然不能让皇上和贵妃等太久,就像抢命一样写了三段《清平调词》。这样实战性很强的服务经历,倒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锻炼。
李白在长安写过各种形式的宫词、乐府。他写过像齐梁宫体诗一样的五律体《宫中行乐词》,写过齐梁式的艳丽歌行,也写过配合燕乐演唱的七言绝句。李白甚至写过词,就是后来宋朝流行的那种词。李白使用的词牌,我们今天还在用,他也就成为有案可查的最早的词人。李白写的这些,哪些能唱,哪些不能唱,今天已经难以考证了。能唱的,就是可以用来谋营生计的,或者为皇帝服务,或者卖给乐工赚钱;不能唱的,就是不卖钱的,只是模仿歌词的语言风格。这段写歌词的经历,对李白的诗学生命也是一种丰富。
看起来,这时候李白整天随王伴驾,但实际上他是毫无政治影响力的。皇帝怎么可能让一个写歌词的议论朝政呢?往深了说,这时候的大唐早已是承平之世,治理乱世和治理盛世是不一样的。治乱世,讲究“兵以诈立”,要讲法规,也要讲权术,要用法家和纵横家那一套;治盛世,则轮到孔孟之道上场了。唐玄宗和汉武帝很像,都是赶上了盛世的帝王,都是要重新抬高儒家地位的。这时候,唐玄宗简直是千金买骨,别说真儒学,就是假儒学也要用。天下的读书人,有会望风的,早早就开始复古崇儒了,而李白这次又没赶上趟,他在四川老家学的,还是旧的一套。李白还嘲笑过那些假儒学,没想到,那些看似迂腐的,其实才是时髦的,反而是他这谪仙人过时了。太平盛世,李白这样一个游士一般的人,哪还有用武之地呢?何况,崇尚儒学,就要看学历,崇尚进士出身。李白始终不肯去考一个进士,因此也不是玄宗想用的人。李白一度以为唐玄宗要重用自己,实在是想多了。有人猜测,李白始终没有得到玄宗重用,是不是因为他个性太强,得罪人了?这也是想多了,玄宗从来就没打算过重用李白。
这样的生活,不是李白想要的。时间长了,李白就开始觉得孤独,开始后悔来到长安了。四十四岁的时候,李白向玄宗提出辞职回家。玄宗很爽快地答应了,还送了他一笔“失业补偿金”。于是,李白一边漫游一边往家走,与他在洛阳认识的小老弟杜甫一路分分合合,共同游玩,有了很多切磋诗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