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山野(1 / 1)

不过,赏识李白的大人物还是有的。二十七岁的时候,李白来到了安陆,不久之后,他结识了这个地方一位非常重要的乡贤——退休宰相许圉师。许圉师出身名门,安陆就是许家世代经营的地盘。许圉师很赏识李白,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他。封建时代的家长挑女婿其实是很谨慎的。退休宰相家可能不需要女婿飞黄腾达,但肯定需要这女婿是他们看得上的年轻人,要有才华,要有士族清贵的气度;可能不需要攀高枝,甚至希望找个低一点的人家让女儿舒服一点,但绝不会低出一定范围,肯定还是要找来历清楚的士族子弟的。大佬肯让一个人做女婿,几乎是对这个年轻人最高的肯定了,绝不可能凭一个小混混嘴甜一点,就搞定宰相的孙女。由此可见,李白虽然为人狂放,但举止风度还是符合士族的审美要求的;李白的家庭虽然普通,但仍极有可能是正牌的士族门第。

对这一次婚姻,李白是极为满意的。许氏是大家闺秀,想必知书达礼,她的娘家也势必从各方面对李白多有帮助。李白的很多诗作都表现出对许氏夫人的浓浓爱意。

与许氏结婚后,李白就在安陆安顿下来。其间,他时常跑到不远的襄阳去拜会好友,也曾短暂地去往洛阳、长安求取功名。在暂时离开安陆的日子里,他不断在诗中向许氏诉说离别的相思。更多的时候,李白则待在安陆的家里,伴着远离尘嚣的青山绿水,也伴着他的爱妻。

这段时间,李白仍然没有获取功名或官位。见过大世面的许家大概并没有催促他,反而为他提供了衣食住行方面的充分保障。此时与李白来往的朋友大多隐居在襄阳,而襄阳是一个有着隐逸传统的地方,襄阳友人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大概也影响了李白。

安定的生活,闲暇的时光,加上淡淡的放逐感,最适合作诗了。隐居安陆期间,李白的诗歌创作有了全面的发展,无论是出于《文选》的五古、源于鲍照的歌行,还是来自宫体的五律,在他笔下都获得了新生,产生了经典的作品。

这一阶段,李白的成就以继承为主,几乎是全面清点了汉魏以来的文学遗产。作为从古代穿越来的仙人,李白还是在用旧的方法作诗,只不过,他几乎掌握了所有旧的方法,并且给所有的旧方法安排了最合理的组合。我们看到的李白那些仿佛从天上掉下来的美妙诗句,其实在汉魏六朝都有来处,李白的神仙手笔可以点铁成金,甚至点石成金。

李白四十岁的时候,带着一双儿女离开安陆,举家迁至东鲁的兖州。为什么要去兖州呢?似乎是去投靠李氏宗亲。兖州属于唐代的山东地区,这么一来,又提示了一个可能性:李白会不会是山东士族呢?

事实上,身为关中士族的杜甫也曾经恭维过李白是“山东旧族”。如果是山东士族,那么首先要想到的就是赵郡李氏。如果李白是赵郡李氏,那么他就与陇西李氏无关,而只是父祖曾在陇西活动了。

实际上,情况还要更复杂一些。在唐代,“山东旧族”是最高的身份,因此也就成了恭维人的套话。相比之下,关陇士族因为与核心政治集团纠缠不清,在文人心目中反而显得不像“山东旧族”那么高级了。在今天可见的唐代文献中,确实出现过将陇西李氏甚至皇族宗室尊称为“山东旧族”的现象,例如身为闲散宗室的李商隐,就曾在墓志铭中称自己的叔父为“山东旧族”。另外,陇西李氏也有一支在北朝就已迁居山东,也应该算是“山东旧族”。所以,仅凭一个“山东旧族”,是不足以断定李白属于赵郡李氏的。

但无论如何,李白在兖州是有亲戚的,他后来也在兖州住了很长时间,那里成为他后半生活动的大本营。山东地区文化发达,更方便李白与诗友交往,山东的诗学文化对李白的后期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换了一个环境,李白仍然是隐居山野,作诗、交友,没有出来考试做官。许氏过世后,李白与一位出身寒微的刘姓女子在一起了。据说,刘氏的身份介乎妻妾之间,李白和她不算是正式结婚,只是搭伙过日子。

刘氏就没有许氏那么理解李白了。也许,她嫁给李白,就是看上他是著名诗人,想象着跟着他可以尽享荣华富贵,一旦发现李白并不能提供世俗的好处,她就难免会对李白有种种埋怨。对于一位诗人来说,这简直是致命的伤害。这几年,李白过得很不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