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姓李,这个在今天看来平淡无奇的姓氏,放在唐代,难免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
在中古时代,一个人出身于高门大姓,就像今天的人毕业于名牌大学一样,绝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唐代最为人看重的李氏家族,一个是赵郡李氏,一个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在战国时代出过名将李牧,陇西李氏在汉朝出过名将李广,都是古老而显赫的家族。就连唐代的皇族也想沾高门大姓的光,仗着祖先曾在陇西活动,自称陇西李氏。在唐人的观念里,与其说皇帝是陇西李氏的光荣,不如说陇西李氏是皇帝的光荣。陇西李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属于陇西李氏的人并不一定是皇族,但这个门第是连皇帝都要争取的。
陇西李氏是如此荣耀,所以陇西李氏的后人即使不再在陇西生活,也舍不得不自称为“陇西李氏”。而生活在陇西的姓李的人,却并不一定算是“陇西李氏”。
李白早年一直在四川活动,但他言及自己的故乡时,会提到“陇西”。那么,究竟是他出身于陇西李氏,还是他的父祖曾经在陇西活动呢?这一点无可查考了,因为他的父祖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只能说,这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而且都足以引起今人的无限遐想。
如果李白是陇西李氏,也许有人会想,他是不是皇族呢?如果是,为什么他的父祖如此默默无闻呢?于是脑补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事实上,李白很可能是陇西李氏,但不大可能与皇族有什么关系。
如果李白的父祖曾在陇西活动,则可以开另一个方向的脑洞。因为陇西以西还是西边,那么就可能是西域。李白一辈子写了很多西域风物,那就更可以跟西域扯上关系了。而西域的范围又很大,今天新疆以西属于外国的很多地方,在当时都是大唐的领土,比如现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城西南,当时就属于大唐的碎叶城。
古人对这个方向的脑洞并不太感兴趣,一直简简单单说李白就是“蜀人”,直到近现代,李白出生于碎叶城的说法才流行起来。学者做这样的研究自有其依据,而大众对这样的说法感兴趣,则多半是因为生于西域突然成了一件“洋气”的事,好像李白出生于西域,就会显得他的诗更好一点了。大家尽可以想象,李白的母系血统来自西域胡人,甚至会感觉,李白在西域生活了很长时间,深受西域文化影响。
但很遗憾,李白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从未提到西域,相反,他提到了自己很小就在四川活动。即使李白是从西域来到四川的,这趟行程也肯定发生在他五岁以前。且不说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有没有必要带着这么小的孩子从碎叶城跑到蜀中,即使李白小时候有过这段经历,他受到的西域文化影响也会是非常有限的。
有异族血统固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却也不是什么格外优越的事。对于一位诗人来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归属感,而非肉体的血缘。李白的作品里不乏西域元素,但包含西域元素的作品,往往并非早年创作,而是他到中原游历特别是到过长安之后创作的。李白诗中的西域元素只能说明,盛唐都市文化对西域文化的包容、吸收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李白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恐怕更多还是来自他成年后在中原的见闻,而非幼年时在西域的经历。
这就好比说,我们今天的流行音乐,从各个层面大量吸纳了日本元素,所以一位网络歌曲的写手,可能在作品中加入各种各样的日本元素,但这仅仅是中国当下时尚的表现,完全不能说明这位写手到过日本,更不能说明他是日本人。即使这位写手出生于日本、在日本长到五岁,也不见得跟他写的歌有关系。李白也是如此,他是否出生于西域、是否有胡人血统,都对他的创作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还是更应该从宏观上关注西域文化对盛唐文化的影响。
事实上,李白从年少时便深受汉文化的浸润。他熟读儒家经典,又深深钦佩战国游士、汉代士人的功业;他虔诚地把当时士人的文学教材《昭明文选》拟写了三遍;他还深入学习道家文化,后来成为受箓的道士。无论血统如何,能把汉文化学到这个深度,都毫无疑问是汉人中的汉人了。
李白的家庭很平凡,可能几代都没有当官的。关于他的家庭,留下的唯一信息是他父亲叫“李客”。有人觉得,“客”不像是一个人的名字,怀疑是人们对异乡人的称呼,进而怀疑他父亲是西域的胡商。其实,中古是有人叫“客”的。李白的偶像之一,贵族诗人谢灵运,小名就叫“客儿”。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他小时候因为某些迷信的原因,被寄养出去了。李白父亲的这个“客”字,不知是否出于同样的迷信传统。又或者,李白的爷爷就是谢灵运的“粉丝”,才给儿子取了这样的名字。如果真是这样,那李白家也算是书香门第了。
李白写诗从不避讳“客”字,这一点可以成为我们怀疑他父亲不叫“客”的充分理由。不过,古代也有“临文不讳”的说法,李白写到“客”的作品,大多是乐府诗,或许顾不上那么多讲究。何况,就连谢灵运这么讲究的人,写诗也并不避讳他爷爷的名字“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