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与山东的蜜月期(1 / 1)

其实,王维在长安的生活,一点都不孤独。

王维到长安,有点像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进贾府。他自己处处小心谨慎,敬畏又怀有戒心。东道主这边的老老小小,却都为他的到来兴高采烈,把他稀罕得不得了呢。

王维很快得到岐王的赏识,跟在他身边写诗。岐王是唐玄宗的亲弟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亲王。按唐代的制度,亲王不能与朝廷官员随便往来,所以王维依附岐王,只能是在他二十一岁得官之前。很难想象,一个可能只有十五岁,最多只有二十一岁的异乡少年,能在长安的大街上认识这样一位权势滔天的亲王。王维家的长辈,也不大可能够得着岐王这样的人物。我这里不负责任地猜测,也许是少年王维才华横溢,在山东士族中已有神童的名声,传到了岐王的耳朵里,岐王出于对山东士族的好奇与仰慕,才把这个孩子邀请到长安,陪伴自己。这件事根本不是王家、崔家推动的,他们也没有权利拒绝。

这是一种私人的邀请,因此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并没有什么法律效力。但对于一个山东士族的普通孩子来说,这绝对是一种惊人的礼遇。这或许可以解释,年仅十五岁的王维,为什么全然不顾文化传统上的隔阂和生活上可能的困难,这样毅然地来到长安,来到长安后却又不急着参加科举考试。

赏识王维的亲王并不止岐王一人,唐玄宗的兄弟们,都对王维很友善。王维频繁出入各家王府,号称“平交王侯”。凭王维自己的父母,显然没有这么大面子。在这些老亲王眼中,王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写那么好的诗,又温文有礼,是个值得交往和保护的孩子。至于他的家世如何,其实并不重要。反正论权势,哪个山东士族也比不了这些亲王。但是,山东士族又始终是笼罩在王维头上的一道神秘光环,令这些王侯将相无法忽视。

中古的谱牒学很发达,但是在真正的士族看来,考据家世是一件有失风雅的事,当面刨根问底更是不够礼貌,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观感。王维肯定是非常杰出的孩子。关陇贵族见到他,难免会把他的优秀归因于,“到底是太原王氏的孩子、博陵崔氏的外孙”。至于大家没有听说过他的父祖,会被认为是关陇与山东之间的隔绝造成的。这时候谁会去多问一句,轻则暴露自己的无知,重则引发这位山东子弟的不快呢?毕竟,这么好的孩子,家世肯定错不了的。亲王们甚至会想,这么可爱的孩子,哪怕是个平民,又怎么样呢?

一个只有十五岁的孩子,天天与最高级的贵族交往,受到他们的称赞和优待,加上他自己天资不错,原来的家教不错,难免很快被浸润得满身贵气。人们也倾向于把他的一切言行举止,理解为山东士族的教养,带着温润高贵的滤镜去看。就这样,王维被塑造为山东世家贵公子的形象,事实上,他反而更多是借了皇家权贵的力。

还有一个著名的传说:在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主办的一次宴席上,王维经岐王安排,扮作琵琶师的样子,弹了一曲《郁轮袍》。公主看着这位俊美的少年,精通音律,举止有礼,真是说不出地怜爱。这时候,岐王突然告诉她:“这孩子可不是什么乐工,他是来自太原王氏的贵公子,诗写得可好了!”并拿出王维的诗给公主看。公主一看,更高兴了,说:“这就是我平时喜欢读的诗,我还以为是古人写的呢!”在这个故事里,王维的形象大放光彩。论青春美貌和音乐技能,他不输给最好的乐工,论学问修养和文学才华,他写的诗竟又不输给古人。

可惜,这只是一个故事。玉真公主汲引的文士很多,却未必有王维;王维打动的贵族很多,却未必有玉真公主。只不过,风雅而有力量的长公主与青春年少的士族诗人相遇,这幅画面过于美好,在我们的文化中又过于稀缺,使得人们舍不得放弃这种可能性,一直在传诵这个故事。

年轻的关中士族子弟也乐于跟王维交往。皇族子弟李遵,就在这时候开始与王维交好。后来王维因为在安史之乱中陷贼变节而入狱,出狱的时候,李遵还准备了隆重的车马,接他去压惊。即使到了中年,他们的友谊都没有因为世事的翻覆而受到影响。

三朝丞相韦安石,出身于“去天尺五”的京兆韦氏,他的两位公子——韦陟和韦斌,也与王维交游密切。和他们同游的,还有同属“山东五姓”的崔颢和卢象。韦安石对此感到十分高兴,觉得这是儿子们上进的表现。朝中如宋璟这样的元老,也十分赞赏韦氏兄弟与王维等人的友谊。由此也可以看出王维在长安受到的欢迎。我想,这些高官子弟看王维,也是带着一点好奇的。他们或许会想:我们家做了几辈子的官了,我也是从小喜欢念书,但是,这些山东子弟,他们的家教,是不是跟我们不一样呢?王摩诘那么好,一定是他父母教出来的吧,是不是比我的家庭教育高出一筹呢?我是不是还能从他们身上学到点什么呢?我们是不是还能成为一生的朋友,将来一起做点什么呢?

王维二十一岁就高中进士,朝廷没让他守选,就直接给他授了官,让他做太乐丞。王维是典型的清流苗子,而太乐丞是管理音乐的,要跟地位卑下的乐工打交道,有很多实际的工作要干,本来不算是典型的清流官。让王维做太乐丞,无疑是因为他很有音乐才能,另外,也应考虑到当时的历史阶段:此时的唐王朝已经稳定下来,开始了统一而富足的盛世,需要对八代以来因战乱分裂而支离破碎的传统文化做一次全面的梳理与整合。像王维这样的山东旧族,被认为富于旧的礼乐知识,正是该干活的时候。王维在礼乐方面的知识和才能,已获得了长安上层的认可,唐玄宗可能特意想让王维帮大唐整饬一下音乐。这个看起来并非最体面的官职,因为王维做过,也变成了清流官。这就是中古的社会意识,一个官职是清是浊,关键还是看谁做过。

年轻的王维接到这个任命,一定无比得意。他感到,自己的平生所学,被大唐需要着、信任着。任何一个文人,面临这种机会,都会不顾一切地迎上去抓紧的。这时候,王维感到,好日子真的来了。祖辈传说的那些时代,大概是真的过去了。

在长安的这些年,王维写了很多暖色调的诗。其中一部分,是对齐梁乐府的模仿,对历史典故的吟咏,也有篇幅短小的情歌、杂曲,一般用歌行、绝句写成。这一部分,很可能是要配乐演唱的,是王维献给长安的流行歌曲。另有一部分,是对长安生活,特别是岐王府生活的热情歌颂,一般用五七言律诗写成。此时的王维,还没有资格写真正的应制诗,但他为岐王写的公宴诗,倾注了很深的情感,用上了这个少年最精巧的构思,大概是他一生中写得最用力的公宴诗了。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齐梁的遗风,更可以看到盛唐的华美。

原产于南朝的齐梁体其实一直没有很好地进入北齐。当梁朝灭亡,文人北窜时,一本正经的山东士族看了一眼齐梁体,表示嫌弃,只把格律留下了。只有本来几乎是诗歌荒漠的北周,才如获至宝地把庾信他们请进来,认真学习。到了唐代,齐梁体本来是关陇士族和江南士族的特长,山东士族写的近体诗总是比较淡,后来就热烈地投入了复古运动。太原王氏学习齐梁诗风的热情是比较高的,王维也是其中的典型之一。王维如此大力地学习齐梁诗风,或许也是他努力融入关陇文化的体现。

艳丽的齐梁诗风,既是唐人从前代直接继承来的,也是符合少年人心性的。透过那些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少年的王维:他风流好奇,生活精致,又重视学问,凡事都要讲出个规矩来。他不怕成为人群中最惹眼的那一个,只怕别人看不见他。这其实就是盛唐的少年精神,是专属于盛唐少年的千载难逢的骄傲。

王维初入长安的这些年,是关陇少年和山东少年关系很好的一段日子,他们试着放下一切芥蒂,互相学着对方的样子,在一起愉快地玩耍。他们以为这只是一个开始,却不知道这已经是巅峰了,至少,在他们的人生中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