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州府(1 / 1)

衢州府有五个县,其中西安、龙游、江山三县内均可见阳明讲会的活动,常山和开化两县内虽不见阳明讲会的记载,亦有不少理学家,如常山县内明初有郑协,谒吴与弼(1391—1469)门下,又从薛瑄学;郑伉,曾见吴与弼,折中于朱子;徐汝晋曾游徐用检之门,对于良知学有所证悟;徐鸣骝,潜心理学,且讲学于南屏;徐仕升,从钱德洪得良知宗旨,与许孚远、徐用检等名儒切磋。[87]《开化县志》和《常山县志》都明言邑境聚朱子讲学地近,儒学风范,学者多绍洛闽之正脉,师友渊源可溯,而阳明心学的影响,亦使县内理学传承历代不绝。[88]不过若以阳明学者的讲会活动言,则西安、龙游、江山三县较为明显。

西安县内有一些王阳明及身门人,并且在嘉靖前期即有活跃阳明讲会活动和书院的兴建,王玑(1529年进士)、栾惠是当地的重要学者,李遂则是鼓励支持讲会的地方官员。王玑是嘉靖八年(1529)进士,历任兵科给事中、江西参议、山东副使兵备天津、佥都御史等职。王玑年轻时心仪陈献章之学,曾渡江亲从王阳明学,与王畿友善,又与当地学者栾惠、黄彦纲、王修易、郑礼等同倡良知学。致仕归乡后致力地方教化工作,捐地十亩,建构衢麓讲舍,又多行睦族赈贫之义举。[89]《王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去世后,西安县门人诸生追忆师教却莫知所寄,于是王畿和钱德洪与应典、王玑商量,订定每岁讲会的日期,又因李遂为知府,遂修建衢麓讲会,设师位,岁修祀事。[90]

衢麓讲舍,又称克斋讲舍,根据《衢州府志》,讲舍大约兴建于嘉靖十三年至十九年(1534—1540),由知府李遂主导,堂共五间,中为教思堂,立李遂像,堂后为四贤祠,祀朱熹、吕祖谦、张栻、王阳明四人,堂前为归仁堂、东西书楼、号舍,门外有墨池,规制宏敞壮观。书院建成当时设有两名管理员,门屋地隙地租税之收入亦规划为维修书院建设之需,四贤祠的致祭费又另编有专款,是从江山县接待、实成二寺入官田地解到县的租税银中来支付,但后因豪强唆使,僧徒将租典于富家,县司督赋不得,祭银遂无着落,[91]当时讲舍仅靠贡生杜珠和耆民郑铎之捐助,并不敷使用,终于导致书院倾圮、祀事寝废。直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知府郑伯兴与同知薛应元重修之,又得巡抚御史兵部右侍郎赵炳然益田,祀事方得再兴。[92]

其他西安县的阳明学者尚有:栾惠,师事王阳明和湛若水,一生没有功名,致力地方教化工作,他曾应知府之请深入龙游水北梗化之区去布行乡约,改革人心,似颇具成效。栾惠在乡深居寡出,但据称从游之人有数百人之多。[93]另外,知府李遂是湛若水的门人,也是对讲学有特别负担的学者,他除了讲舍的兴建,也培养许多人才,例如,西安县学者王之稷、徐沐、徐子鹏都跟从李遂讲求阳明学,李遂亦令 二子师事徐沐。简言之,16世纪30—40年代,西安县以衢麓讲舍为中心,以李遂、王玑、栾惠等人为领袖的阳明讲会活动,发展至一定的规模,不仅平日有当地学者和诸生的定期聚讲,偶尔王畿、钱德洪、邹守益、陈九川等名儒亦来此会讲。[94]

龙游县和江山县内并没有兴建像衢麓讲舍一样具规模的书院,不过阳明学者不少,聚集讲会的情形也稍可窥见。龙游县内早期有尹礼继(1558年举人)尊阳明良知学,但不立门户;毛汝麒(1550年进士)出仕西江兵备道,倡明理学,曾刊刻《阳明年谱》;劳景贤与王畿、钱德洪游;余湘则曾游邹守益门下。而县内最具讲学活力的学者应该算徐天民,徐天民在年轻时从塾师闻阳明良知学,遂不告父母而随之到余姚从王阳明学,他在余姚又遍访当时重要阳明学者范引年、王艮、钱德洪、王畿。回乡后,与龙游县内的阳明学者余湘、方梦熊共同讲学商榷,而与陆顺中、王之弼最为契合。徐天民不仅在龙游县内讲学,他与同县的叶良相,曾获选担任天真书院的院长之职,他性喜四处游学,据其传所书,徐天民游学所至,馆于讲学同志家,随处随时与人讲学,广交四海学人。[95]《王阳明年谱》中记载一名为“龙游水南会”的地方讲会,主要参与诸生有徐天民、柴惟道、王之弼、徐惟缉、王之京、王念伟等,并言此会与天真书院远近相望,往来讲会不辍。[96]龙游水南会应是嘉靖前期龙游县内重要的阳明讲会,也应该是联结于整个衢州府,甚至整个浙中阳明讲会的一环。

江山县内也多阳明及身门人,例如,周积、郑骝、徐霈,讲会则以徐霈的东溪讲舍最醒目。徐霈少游王阳明门,致仕归里后在文水之滨筑书舍,集同志讲学三十余年。据徐霈自述:“余自广藩谢病归,筑室于文水之滨,与三五同志昕夕讲剂,以复厥初,不意朋汇四集,遂成一讲舍矣。于是筮日告虔,援古立约,每月以朔望为大会,诸友相次鳞集,质疑辨难,各求自得。时则王西山、林阳溪为首倡,毛从吾次之,实助余焉。”[97]可见东溪讲舍中确实有一讲会,每月朔望为会,以倡明阳明良知学为宗旨,[98]讲舍内设有条约,取王阳明所订立志、讲学二条为纲,以蓝田乡约四条为目,[99]颇具规模,王畿和罗汝芳亦曾造访。[100]而与徐霈共同讲学的江山县阳明学者则有王西山、林文琼、毛从吾、何鉴等人,[101]他们也共同兴起不少后学,从徐霈《东溪先生文集》的编辑校正者署名中,我们可知徐霈的门人包括:赵洙、王光祀、朱夏、郑一鹏、姜尚宾、蔡应显、郑绩、徐应元、郑景濂。[102]另外,方志尚记有江山县阳明学者朱夏和王修易。[103]

综论之,在嘉靖前期此地阳明讲会活动显然相当活络,尤其在王阳明去世后不久,随着天真精舍及其讲学活动的成立,衢州府内也兴起一波地方讲会的风潮,王玑、栾惠、徐天民、徐霈等人都是足以号召带领一地讲会的学者,这些地方讲会与王畿、钱德洪等名儒,以及天真书院之间也都有所往来,共同形成浙中讲学风潮,可惜这些讲会活动,都无法延续到晚明,至少从方志资料我们无法看见任何一个讲会在晚明仍持续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