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府共有八个县,阳明讲会活动主要分布在永康县和东阳县内,两地讲学者不但有师承关系,到了晚明,往来讲学更加密切,因此可以视为同一个讲区。以时间而言,永康县的讲会发迹稍早,因为当地有不少亲身跟随过王阳明讲学的学者,应典是其中重要的讲学领袖,五峰书院则是最著名的讲学聚点;东阳县算是五峰讲会所衍生的讲学地,杜维熙因于五峰书院受教,将阳明学与讲会活动带回东阳,成功地开辟了当地阳明讲会的规模,也使得永康、东阳两地于晚明期间能够共同支持帮补,创造了热络蓬勃的讲学风气。以下就先介绍永康县的学者与讲会。
永康县的阳明讲学者应首推应典,应典于正德九年(1514)成进士,曾仕兵部职方司主事,专研经史百家之书,后以母病告归。早年曾谒章懋,章懋勉其讲求道学,传承宋学遗绪,应典遂与应良、黄绾等人往来问学,后又拜王阳明为师。他在家乡修乡约以励风俗,亲自率领父老实行;又在寿山建丽泽祠,祀吕祖谦(1137—1181)、朱熹、陆九渊(1139—1192)三先生,此处也是应典与同志们共同倡明阳明良知学并讲学授徒的地方,据称当时从游门人有百余人之多。后来在丽泽祠的基础上增建成五峰书院,是永康县阳明讲学的中心。
与应典共同讲学的永康县阳明学者不少,包括周桐、程梓、卢可久、吕璠、应兼、卢自明、吕成章、周莹、应坊等人。其中周桐、程梓、卢可久、周莹都曾亲游王阳明之门,是与应典同辈的学者,其他则属于年轻一辈学者。吕璠曾从王畿游,得闻良知之旨,又师黄管和章懋,互相考证,回乡后参与五峰的讲会;应兼是应典的侄子,卢自明是卢可久的从侄,两人在五峰书院侍讲均达数十年之久;吕成章和应坊分别先从王畿和黄绾等人学,归乡后都师事应典与程梓,在五峰讲学。[72]这些晚明讲学者大都没有取得功名。
五峰书院及讲会主要是由地方上几个著名学者以及他们的家族共同支持的,从主盟讲会的学者传承,我们知道应典和卢可久显然是最重要的学术领袖,程梓的家族亦多有参与。根据方志记载,五峰书院初建时靠程梓和卢可久设置会田,以资讲会之用,后来又由陈、程、王、吕家族的后代捐献,以佐不给。[73]到了明末之季,周佑德讲学五峰,又在楼西处筑了学易斋,奉祀郡贤何基、王柏(1197—1274)、金履祥(1232—1303)、许谦(1270—1337)、章懋五先生,并以后学李珙、杜子光、周莹祔。[74]
金华府内另一个讲会活动热络之区是在东阳县内,东阳县阳明讲会的最早倡导人是杜维熙,他是卢可久的学生。据称杜维熙十七岁时,前往五峰书院从卢可久学,前后历时四年,多所领悟,十余年后,更感卢可久之知言,遂再度回到五峰卒业。杜维熙也是一生未获功名、专心于地方讲学的布衣学者,方志记其“创法界讲会授徒,又讲学于官桥,与徐用检递主崇正书院教”。[75]法界讲会可能因以当地法界寺为讲所而得名,法界寺位于县治西约一百四十步;[76]官桥位于县内五十三都,[77]当地有一陈氏义塾,是嘉靖年间陈亨同建,匾额题“学绍姚江”,可能就是官桥讲会的讲所;[78]崇正书院则位于城南约五里处中兴寺旧址上,因附近城东有宋代叶適(1150—1223)讲学的石洞书院,西南则有元代许谦讲学的八华书院。嘉靖三十三年(1554)大学生郭天翔在中兴寺址上兴建崇正书院,奉祀尊崇叶適、许谦二前辈,以发扬二人的讲学精神,此书院亦于万历八年遭毁,虽经修复,但晚明屡历兵燹,祀祭与讲学均不彰。[79]另一位曾主讲崇正书院的学者徐用检,徐是金华兰溪县人,私淑王阳明且师事钱德洪,兰溪县内虽然阳明讲会不盛,但徐用检却是海内知名的阳明讲学者,官迹半天下,四方敦请讲学,并不像杜维熙是长期居乡的讲学者。
杜维熙虽然称不上是著名的大学者,但其著作《悔言录》曾引起周汝登的注意,周汝登说此书非大悟后不能道,是由姚江直溯洙泗嫡派之学,给予极高评价。杜维熙在东阳县也有许多门人,他们共同兴发了地方阳明讲学,例如,陈正道的祖父陈安山是与杜维熙共同在明德堂成立讲会的学友,陈正道从小跟随杜维熙讲学,参与各地讲会,[80]而他的门人中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则是陈时芳。
陈时芳二十二岁时师事杜维熙,他虽然身体孱弱,但丝毫不减参与讲会的热情,方志记其:“于法界、官桥、五峰、柘林诸会外,立丽泽会于乡,接四方学者。复率宗人为大会于祠,月会于家。学者从之甚众。宗季若时觉、国是、懋贤、所允辈皆及门入室者。”[81]可见法界、官桥和永康县的五峰书院讲会是有密切关系的,学者彼此往来密切,关于柘林会,作者则未能找到更多资料,应该也是东阳县当地的小型讲会。
陈时芳的家族在东阳县显然是望族,不仅把讲会活动带入家族内,有“大会于祠、月会于家”的盛况,同族弟侄辈亦多有拜其为师者,如陈时觉、陈国是、陈懋贤、陈所允等。陈时觉除师事陈时芳外,亦曾师事周汝登和刘宗周,著《半雅轩集》和《管见录》,并且在物质上供给讲会,数十年不怠;陈国是乃陈其葱之弟,两人均为陈时芳门人,更是接续陈时芳之后主盟当地讲会的重要领袖,据称其门人数十人,本地的赵忠济、慈溪县的韩霖、永康的王同廱均传其学。[82]陈时芳在法界讲会中兴起的学者尚有金万选、金钟雅。[83]另外,东阳县内的阳明讲学者尚有蔡万春,他从周汝登和邹元标学,回乡后每朔望必集子弟讲肆,甚受时人敬重;又有晚明李方游受业陶奭龄,学宗王阳明;赵忠济从陈其葱游,学以致良知为主。[84]
根据上述东阳县阳明学讲学的师承,可以清楚追溯出从卢可久、杜维熙、陈时芳、陈正道到陈其葱的传承脉络,所谓:
吾婺之学代有宗功……而姚江一派则薪传于卢子一松(即卢可久),洎夫见山子(即杜维熙)司其铎,春洲子(即陈时芳)广其聪,而五峰一席复连翩鹊起于吾东,惟先生(指陈正道)之劲力相与切琢而磨砻,商大义,阐微衷,彻本末,贯始终,闽海传其声教,吴越应其丝桐。[85]
若就地方讲会的所在地而言,除了崇正书院外,东阳县内显然有许多讲会是利用寺庙、家塾或宗祠举行的,从方志史料我们至少知道杜维熙在明德堂成立讲会,又创立了法界讲会,又有官桥的讲会,陈时芳在乡成立了丽泽会,陈家也有家族性的讲会,还有柘林讲会。另外,文山和西安两地也各有讲会。[86]显然会所林立,虽然规模可能都不大。
综观永康县和东阳县方志所记载两县内讲会的情形,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印象:此区域阳明讲会主要靠布衣学者维系,除了少数学者曾获取功名外,大部分学者都终身在家乡讲学,而且讲会最重要的支持者也维系在地方上几个重要家族上,这些家族更是当地学术传承的重要根据,例如,永康应典、程梓、卢可久家族之于五峰书院的重要性,不仅反映在建设和财物支持上,也表现在人才的培育传承上,而东阳县陈时芳的家族显然也是带领当地讲会活动的核心主力。若与前二章考察过的吉安府和宁国府的阳明讲会情形相比较,永康和东阳县的讲学情形显然与宁国太平县有许多类似之处,亦略近吉安安福县西里的情形。宁国太平县内的九龙会、拾一会、五松会也都是属于县内一些小型讲会,主要依赖县内像杜质、周怡、邵汝行几个家族的支持,学者亦多出于这几个家族,且多为布衣,讲会与讲学者都没有超越县的层级;而吉安安福西里刘元卿主导出的几个讲会也有类似的地方色彩,复礼书院、识仁书院、中道会馆,都是深具地方草根性的讲会。综言之,这些主盟地方讲会的学者和家族,虽然无论在学术成就或政治势力各方面都不能有太突出的表现,以致一般学术思想史都不会注意到他们的表现,然而若仅就其在本县本乡内的学术文化影响力,则显然有不可忽视的实力,他们也经常能够长期且更紧密地将讲学活动与家族和乡里的活动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