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02(1 / 1)

[126] 周懋相,字弼甫,其传见《安福县志》,康熙十八年刊本,卷3,78b~79a页(428~429页)。

[127] 王时槐,《道东书院记》,见《塘南王先生友庆堂合稿》,卷3,35b~38a页。道东书院后祀李时勉、刘实、彭簪、刘肇衮、刘淑唐、周懋相,入清后曾二度重修。见《安福县志》,同治十一年刊本,卷5,10a页。

[128] 邹德溥,《重修宗孔书院募借引》,见《邹泗山先生文集》,卷5,6a~7a页。

[129] 《安福县志》,乾隆四十七年修本,卷3,10a~11a页(233~235页)。

[130] 麦仲贵,《明清儒学家著述生卒年表》,162、167、183页。

[131] 《明神宗实录》,卷142,4a~5b页(2645~2648页)。例如,宁国府泾县的水西书院、浙江绍兴的稽山书院也都于此时重修,见本书第四章。

[132] 罗洪先赞同聂豹归寂说,引起阳明学者对良知意义的辩论,对江右阳明学的发展影响甚巨。罗洪先的风格与学术,对阳明学乃至江右后学之重大影响,可见于邹元标所说:“而罗念庵先生起,尊信其(指王阳明)说,然以洁履凝操,足取信天下,新建学得先生始信。先生后有塘南王先生,言必曰文恭文恭,而静定幽探,耆年如一,新建学又得先生一衍。”邹元标,《王塘南先生全集序》,见《邹子愿学集》,卷4,44a~45a页。

[133] 钱穆,《罗念庵年谱》,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9年,188~212页。

[134] 古清美,《罗念庵与阳明学》《罗念庵的理学》,见《明代理学论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141~207页。

[135] 胡直,《念庵先生行状》,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3,5b页。周子恭,字钦之,号七泉,为罗洪先学友,两人同师邑人李中,李中之学为宋儒脉络。周子恭举嘉靖十年(1531)岁贡第一,连试不第,嘉靖二十年(1541)授湖广永州府通判,累官至郧阳府同知。其传见罗洪先,《明故湖广郧阳府同知七泉周君墓志铭》,见《念庵文集》,卷15,1a~4a页。

[136] 李中先祖李次鱼,以道鸣南轩,晦翁善之,学者尊为复斋先生。母欧阳氏,乃欧阳修之后。李中师杨珠,是母亲欧阳淑人的母舅,杨珠之学自传注,溯濂洛,能躬理道。载罗洪先,《明故通议大夫总督南京粮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谷平李先生行状》,见《念庵文集》,卷13,2a~2b页。另外,《吉水县志》(光绪元年刻本)记杨珠之学“本之明道”,见该书卷36,10a页。

[137] 古清美,《罗念庵的理学》,见《明代理学论文集》,171~177页。

[138] 嘉靖九年,罗洪先见聂豹于苏州;嘉靖十一年在京与欧阳德、徐阶共事,一同讲学,同年始识王畿。钱穆,《罗念庵年谱》,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188~212页。

[139] 罗洪先,《祭欧阳南野公文》,见《念庵文集》,卷17,10b页。

[140] 罗洪先,《答罗东川公责讲学书》,见《念庵文集》,卷2,9b~11a页。

[141] 罗洪先,《与王龙溪》,见《念庵文集》,卷2,12a~13a页。

[142] 刘方兴,字东望,号龙山,载胡直,《平乐府节推刘公墓志铭》,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5,16a~20b页。

[143] 罗洪先,《答罗东川公责讲学书》。

[144] 参见,《寄薛中离》《答王有孚》,见《念庵文集》,卷2,22a~22b、27b页。

[145] 罗文祥,字汝奎,吉水富田里人。嘉靖十二年与弟文命同谒罗洪先于玉虚山中,后四年罗洪先与论息机之要、存性之门,忽起对曰:闻命矣。敛神却念,忍嗜遗华,有古狂狷之风。嘉靖十六年始为县学生,十七年卒,年仅二十八岁。载罗洪先,《明故罗生汝奎墓志铭》,见《念庵文集》,卷16,6b~8b页。

[146] 赵弼,字子良。于嘉靖十四年(1535)归罗洪先门。性颖悟,曾从静中悟入见心体常虚湛,一切无能相入,自谓得此可旁应不疑。其传载罗洪先,《文江两生墓志铭》,见《念庵文集》,卷15,8b~12b页。

[147] 尹辙,字道舆,于嘉靖十五年(1536)归罗洪先门。性质直朴厚、宽慈而善忍。与赵弼相友善,往来无间,寒暑徜徉石莲雪浪之间,近而青原、玉笥、凤林、白水,远则衡岳、匡庐,共同讲学,且结为亲家。见罗洪先,《文江两生墓志铭》。

[148] 王天球,字桐冈,曾游聂豹,师事罗洪先,凡所指授,务致其力。洪先曾曰:“吾得桐冈前进,即仆不落漠也。”著有日录,皆濂洛关键,并多自得语。见《吉水县志》,光绪元年刻本,卷36,12b~13a页(445页)。

[149] 罗洪先,《文江两生墓志铭》。

[150] 罗洪先,《冬游记》,见《念庵文集》,卷5,1a~19b页。又参见陈来,《明嘉靖时期王学知识人的会讲活动》;福田殖,《罗念庵の“冬游记”について——王门における讲学活动の一场面》。

[151] 胡直,《念庵先生行状》,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3,9a~9b页。

[152] 罗洪先自言:“余性淡于世味而山水之癖则莫能医,每闻人谈名胜,辄生羡心,即数千里外不惮跋涉,归田以来,此兴益浓。”见其石莲洞纪,《吉水县志》,光绪元年刻本,卷8,33a~33b页(121页)。

[153] 《吉水县志》,光绪元年刻本,卷8,11a页。玄潭的地理位置,见《吉水县志》,光绪元年刻本,卷8,6a页(102页)。

[154] 罗大竑,《玄潭重建真君阁及修罗文恭雪浪阁事疏》,见《紫原文集》,卷8,46a~48b页。

[155] 罗大竑,《玄潭重建真君阁及修罗文恭雪浪阁事疏》,见《紫原文集》,卷8,46a~48b页。

[156] 见《吉水县志》,卷8,32b~36a页;亦载胡直,《念庵先生行状》,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3,10b页。

[157] 罗洪先,《夏游记》,见《念庵文集》,卷5,19b页。

[158] 罗洪先,《困辨录序》,见《念庵文集》,卷11,1b页。

[159] 罗洪先,《与尹道舆》,见《念庵文集》,卷3,34b页。

[160] 钱穆先生指出罗洪先自此年后始多立说,且与王门流传宗旨多未合。见钱穆,《罗念庵年谱》。

[161] 胡直,《念庵先生行状》,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3,1b页。罗洪先,《答蒋道林》,见《念庵文集》,卷4,1a~5a页。

[162] 罗洪先,《与刘仁山》《寄双江公》,见《念庵文集》,卷4,16a~18a页;卷3,79b~81a页。

[163] 罗洪先,《答王龙溪》,见《念庵文集》,卷3,25b~28b页。

[164] 杨储,字符秀,别号毅斋,曾从邹守益讲学,有省,又与罗洪先讲于石莲洞,有深契。胡直,《云南按察司宪副毅斋杨公墓志铭》,见《衡庐续稿》,卷8,4b~10a页。

[165] 王安器,字着久,号梦峰。年二十九,游罗洪先门,闻立志作圣之说,恍然自失,因潜搜默识,不遗余力,久乃有得,同门之士亦皆推让,以为德性冠绝一时,罗洪先深器之。一生真修实践不求闻达,罗洪先死后,其功愈密,乡人见其徜徉山水,称为真隐。著有《作圣语录》等。见《吉水县志》,光绪元年刻本,卷41,13a~13b页(519页)。

[166] 王暹,字养明,葛山人,是王安器的从弟。弱冠师罗洪先于石莲洞,万历初以岁贡授泾县教谕,迁韶州教授。擅骈体文,有欧苏之长,著有《葛峰集》。见《吉水县志》,光绪元年刻本,卷37,17b页(457页)。

[167] 刘子韶与陈坤载以孝友著称,其传见《吉水县志》,光绪元年刻本,卷39,11b~12a页(494~495页)。

[168] 罗沨为大学生,师罗洪先,亦从聂豹游,载聂豹,《处士罗秋湖墓志铭》,见《双江聂先生文集》,卷6,40b~42a页。

[169] 诸位泰和县学者,见下文。

[170] 刘孟雷即刘教的长子,载胡直,《梧州知府刘见川墓志铭》,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6,5b页。

[171] 邹元标,《仁文书院记》,见《邹子愿学集》,卷5,38a~40a页。

[172] 邹元标,《仁文会记簿序》,见《仁文会约序》,见《邹子愿学集》,卷4,78a~b、80a~81b页。王时槐,《仁文会约后跋》,见《塘南王先生友庆堂合稿》,卷5,33b~34b页。

[173] 《吉水县志》,光绪元年刻本,卷22,131、14b~16a页(238~239页)。

[174] 吴宣德,《江右王学与明中后期江西教育发展》,286~287页。

[175] 邹元标,《答刘开卿吉卿茂才》,见《邹子愿学集》,卷2,40b~41a页。

[176] 《吉水县志》,光绪元年刻本,卷36。

[177] 见崇祯十五年重修仁文书院时李日宣写的记,于《吉水县志》,光绪元年刻本,卷22,3a~6b页(233~234页)。

[178] 邹元标,《乙巳秋会青原有怀》,见《邹子愿学集》,卷1,30b~31a页。

[179]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23,535页。

[180] 沟口雄三反对过去以反无善无恶思想来理解东林派人士的思想,而尝试以重视乡村和宗族秩序等所谓“乡村主导权”的立场来了解东林派立场,他也指出邹元标、周汝登、杨起元、陶望龄等讲无善无恶的学者,其实都是追求纲常世界的人物,并与同时的顾宪成、高攀龙、冯从吾等一同讲学。见沟口雄三著,林崇右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第3章,195~233页。

[181] 邹元标,《重修阳明先生祠记》,见《邹子愿学集》,卷5,66b~70b页。

[182] “余乡前辈多尊濂洛七闽为矩矱,近新建一倡,始知糟粕前闻,不知新建所谓知,盖经兵戈抢攘,百折而证之,今之所谓知者,特其入门端倪,而所云良知犹属有对封,有对封则落知识,落知识则有生灭,有生灭则不足以言室,去新建之旨亦何远。”邹元标,《泷江书院记》,见《邹子愿学集》,卷5,62a~62b页。

[183] 邹元标,《重修阳明先生祠记》,见《邹子愿学集》,卷5,66b~70b页。

[184] 邹元标,《柬友人》,见《邹子愿学集》,卷2,4a页。

[185] 邹元标,《重修阳明先生祠记》,见《邹子愿学集》,卷5,69a页。

[186] 《吉水县志》,光绪元年刻本,卷22,1a~12b页(232~237页)。

[187] 罗洪先说:“吉水民俗朴而士负气,故多伟人。”载《东川先生行状》,见《念庵文集》,卷13,18b~19a页。

[188] 双贵,王建中修,刘绎等纂,《永丰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卷22,2a~4a页(267~268页)。陈献章,《罗伦传》,见《陈白沙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卷4,48a~50a页。

[189] 双贵,王建中修,刘绎等纂,《永丰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卷22,2a~4a页(267~268页)。陈献章,《罗伦传》,见《陈白沙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卷4,48a~50a页。

[190] 《永丰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卷23,24b页(290页)。

[191] 见《永丰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卷22,23。

[192] 陈献章使门人访罗伦,见陈献章,《罗伦传》,《陈白沙集》,卷4,48a~50a页;而罗伦的从弟、弟子们也多从陈献章游,见下文。

[193] 关于陈献章的思想及其学与阳明学的比较,见吕妙芬,《胡居仁与陈献章》,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第二、第三章。

[194] 《王阳明年谱》弘治十八年下。见《王阳明全书》四,82~83页。

[195] 《永丰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卷22,16a~18b页(274~275页)。

[196] 聂豹,《白沙先生绪言序》,见《双江聂先生文集》,卷3,11a~12a页。关于聂豹的学术受陈献章的启发,以及其承受周敦颐、二程、李延平、朱熹等宋儒的学术之处,见林月惠,《良知学的转折——聂双江与罗念庵思想之研究》,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192~199页。

[197] 《永丰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卷22,17b页(275页)。

[198] 《永丰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卷22,17b页(275页)。

[199] 聂豹说其与刘霖之交曰:“先生择友四方,四十以后而得予,予择友,束发而得先生。”载聂豹,《祭中山刘先生文》,见《双江聂先生文集》,卷7,16a页。

[200] 邹守益,《再简中山》《又简中山》,见《东廓邹先生文集》(本书所引用邹守益文集乃“国立中央图书馆”藏善本微卷,仅此处用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出版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版本),卷6,24a~25a页。

[201] 《永丰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卷22,17b页(275页)。

[202] 参见林月惠,《良知学的转折——聂双江与罗念庵思想之研究》,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178~179页。

[203] 聂豹生平纪事,见林月惠,《良知学的转折——聂双江与罗念庵思想之研究》,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179~180页。

[204] 宋仪望:“先生自闻阳明王公之教,终其身未尝一日不与人论学,其在同辈如同郡东廓邹公守益、南野欧阳公德、念庵罗公洪先、两峰狮泉两刘君、文敏邦寀(采)、临川明水陈君九川、虔州洛村黄君宏纲、余姚绪山钱君德洪、龙溪王君畿,皆尝与之往反辩究。”宋仪望,《明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少保谥贞襄双江聂公行状》,见《华阳馆文集》,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卷11,14a~14b页。

[205] 宋仪望,《明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少保谥贞襄双江聂公行状》,见《华阳馆文集》,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卷11,14b页。

[206] 见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北:学生书局,1983,270页。

[207] 见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北:学生书局,1983,270页。

[208] 宋仪望,《明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少保谥贞襄双江聂公行状》,见《华阳馆文集》,卷11,8b~9b、15a页。

[209] 聂豹的行状:“往被逮时,从容出见使者,更囚服,慷慨就道。室中悲号不胜,先生若不闻,门人父老送之无不流涕,先生第拱手以别。是时同郡东廓、念庵诸公皆追送江浒,犹相与讲学不辍。”载宋仪望,《明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少保谥贞襄双江聂公行状》,见《华阳馆文集》,卷11,15b~16a页。黄宗羲:“寻复逮之,先生方与学人讲《中庸》,校突至,械系之。先生系毕,复与学人终前说而去。既入诏狱,而贵溪亦至,先生无怨色,贵溪大惭。”《明儒学案》,卷17,371~372页。

[210] 聂豹提出归寂说后,同门的王畿、黄弘纲、陈九川、邹守益、刘文敏各致难端,聂豹一一答辩,唯罗洪先深契之,刘文敏晚亦信之。见《明儒学案》,卷17,372~373页。

[211] 遣视师指当事诸臣以兵为试,须以重臣监督之,乃克成功;差田赋指苏松四府,民田一丁过百亩者重科其赋,更预征官田之税三年以佐军兴。赵文华所陈七事,见《明世宗实录》,卷419,5a~5b页(7269~7270页)。

[212] 《永丰县志》中的邹梦祺,是靖难忠臣邹瑾的后裔,因梦祺世祖季式出继营前之曾氏,遂以曾为姓,至梦祺之子为谏议,疏其事,始复邹氏。见聂豹,《奉直大夫龙井曾公墓志铭》,见《双江聂先生文集》,卷6,42b~46a页;郭汝霖,《谏议邹君传》,见《石泉山房文集》,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卷11,2a~3b页。

[213] 聂豹,《奉直大夫龙井曾公墓志铭》,见《双江聂先生文集》,卷6,44b页。宋仪望,《龙井曾刺史公行状》,见《华阳馆文集》,卷11,37b~41a页。

[214] 宋仪望,《处士邱一鸿传》,见《华阳馆文集》,卷9,9a~10a页。

[215] 《永丰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卷23,27b页(292页)。

[216] 《永丰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卷22,20a页(276页)。

[217] 宋仪望,《明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少保谥贞襄双江聂公行状》,见《华阳馆文集》,卷11,17a页。

[218] 谢经传见《永丰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卷22,19b~20a页(276页)。

[219] 宋仪望,《谢孝子庐墓记》,见《华阳馆文集》,卷5,19a~21a页。

[220] 《永丰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卷23,28b页(292页)。

[221] 三位进士分别是宋仪望、郭汝霖、邹濂,下文将叙及。四位举人为:宋龙、萧浩、张镗、袁礼。宋仪望,《明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少保谥贞襄双江聂公行状》,见《华阳馆文集》,卷11,17a页。

[222] 宋仪望,《明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少保谥贞襄双江聂公行状》,见《华阳馆文集》,卷11,17a页。

[223] 诸位传记,分别参见《永丰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卷23,28a~28b页(292)。宋仪望,《明处士刘君夫妇合葬墓志铭》,见《华阳馆文集》,卷7,16a~18a页;郭汝霖,《处士萝州刘君墓志铭》,见《石泉山房文集》,卷13,2b~4a页。《永丰县志》言刘溢“与弟沈同游吉水罗文恭之门”,但根据宋仪望为刘沈所撰墓志,刘沈之兄名为沆,刘溢与刘沈可能是堂兄弟。

[224] 关于郭汝霖,见下文。

[225] 本来尚有陈多周亦在诸生之选,不幸于次年夭死。载宋仪望,《明故浙江布政司左参议邹君墓志铭》,见《华阳馆文集》,卷6,1a~4b页。

[226] 郭汝霖,《处士艮山罗君偕配汤孺人合葬墓表》,见《石泉山房文集》,卷13,1a~2b页;去世之年载宋仪望,《明故浙江布政司左参议邹君墓志铭》,见《华阳馆文集》,卷6,1a~4b页。

[227] 郭汝霖,《谏议邹君传》,见《石泉山房文集》,卷11,2a~3b页;宋仪望,《明故浙江布政司左参议邹君墓志铭》,见《华阳馆文集》,卷7,1a~4b页。

[228] 叶向高,《大廷尉华阳宋先生传》,见《苍霞续草》,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卷15,21a~24a页。

[229] 叶向高,《大廷尉华阳宋先生传》,见《苍霞续草》,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卷15,21a~24a页。

[230] 宋仪望,《赠大理右少卿吕公迁南光禄卿序》,见《华阳馆文集》,卷2,1a~2b页。于《奉贺胡母太夫人八十寿》中记与胡直等人讲学时,则言:“于是士大夫翕然从之,每会至百数人。”宋仪望,《赠大理右少卿吕公迁南光禄卿序》,见《华阳馆文集》,卷4,14a页。

[231] 宋仪望,《赠大理右少卿吕公迁南光禄卿序》,见《华阳馆文集》,卷2,1a~2b页。

[232] 关于王阳明从祀的经过和议论,最早是隆庆元年(1567)由耿定向提出,隆庆六年(1572)到万历元年(1573),有一系列上疏议请从祀与反对者的激烈辩论,虽然万历二年(1574)王阳明曾获诏令从祀,但并没有得到礼部议准而实现,直到万历十二年(1584)十一月庚寅日才获准。关于前一阶段的争议,参见朱鸿林,《阳明从祀典礼的争议和挫折》,《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5期(1996年),167~181页。

[233] 朱鸿林,《阳明从祀典礼的争议和挫折》。

[234] 朱鸿林,《阳明从祀典礼的争议和挫折》。

[235] 见《华阳馆文集》,卷末,495页。

[236] 今《石泉山房文集》卷6中可见几封郭汝霖回复宋仪望的书信,显示两人学术取向并不相同,大体郭汝霖主张孔颜圣学乃无内无外、当下即了、天然一贯、彻上彻下之学,阳明之学亦然,他认为宋仪望未能悟此,故落入形气与性命、已发和未发等二分概念中。

[237] 胡直,《嘉议大夫南京太常寺卿一厓郭公墓志铭》,见《衡庐续稿》,卷8,14a~14b页。

[238] 关于郭汝霖生平大事与其《重编使琉球录》,载夫马进,《郭汝霖撰〈重编使琉球录〉》,见《使琉球录解题および研究》,冲绳:榕树书林,1999年,19~32页。

[239] 胡直,《嘉议大夫南京太常寺卿一厓郭公墓志铭》,11a~12a页。

[240] 王时槐,《石泉山房文集序》,见《石泉山房文集》,卷首。

[241] 王时槐,《石泉山房文集序》,见《石泉山房文集》,卷首。

[242] 郭汝霖自述:“余归自京师与二三君子会,未尝不慨然,佥曰:士首四民而移风俗也,乃今去邑庠远,丽泽无所,何以激作维持之,遂谋于乡之豪杰,鸠材度工,而书院兴矣。”《太极书院碑》,见《石泉山房文集》,卷10,2a页。

[243] 《永丰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卷23,28a~28b页(292页)。

[244] 郭汝霖,《太极书院碑》,见《石泉山房文集》,卷10,3a页。

[245] 《永丰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卷21,18a页(257页);卷23,28b页(262页)。

[246] 《永丰县志》,同治十三年刻本,卷21,18a页(257页)。

[247] John Dardess,A Ming Society,pp.125~134。

[248] 关于何心隐的研究,见Ronald G.Dimberg,The Sage and Society: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o Hsin-yin,Honolulu: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1974;Yu-Yin Cheng,“The Ethics of the Sphere Below (Hsia):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o Hsin-yin (1517—1579),” 《汉学研究》,11卷1期(1993年),49~102页。

[249] 师邹守益和罗洪先者,见下文。师刘阳者有钟烛,钟烛回乡后构求仁精舍,延师友居之。胡直,《胡母刘孺人墓志铭》,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6,7b~9a页。

[250] 王思之传记,见《泰和县志》(宋瑛等修,彭启瑞等纂,同治十一年修、光绪四年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卷17,21b~23a页(350~351页)。

[251] 杨爵和周怡分别于嘉靖二十年、二十二年因言事入狱。其传见《明史》,卷209,5523~5527、5528~5530页。

[252] 刘魁传,见《明史》,卷209,5530~5531页。

[253] John Dardess,A Ming Society,p.67,p169.

[254] 欧阳德生平,载聂豹,《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赠太子少保谥文庄南野欧阳公墓志铭》,见《双江聂先生文集》,卷6,12a页,亦见本书第四章。

[255]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7,360页。

[256] 《泰和县志》,同治十一年修、光绪四年刻本,卷17,25b页(352页)。

[257] 宋仪望,《明故兵科都给事中前川曾公行传》,见《华阳馆文集》,卷11,29a~37b页。云津,指云津书院,在县治南龙洲上;郭应奎,字致祥,是湛若水的学生,倡建萃和书院于县儒学右书社旧址,为泰和士子讲学重镇。见《泰和县志》,卷8,1a~3b、8a~9a页;卷17,24b页。

[258] 《泰和县志》,同治十一年修、光绪四年刻本,卷17,26a页(353页)。

[259] 胡直,《王氏内外篇序》,见《衡庐精舍藏稿》,卷8,64a~66a页。

[260] 聂豹,《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赠太子少保谥文庄南野欧阳公墓志铭》,见《双江聂先生文集》,卷6,12a页。

[261] 胡直,《困学记》,见《明儒学案》,卷22,519~526页。

[262] 讲学虽然标榜学圣人之学,但是在当时的确掺杂着许多政治利益的考虑,许多年轻生员的踊跃投入,绝不都是为了学做圣人,尤其以官员身份提倡的讲学更是如此,这一点讲学领袖是心知肚明的,欧阳德谈到京师讲学情形曾说:“此中诸生虽日进讲,终是势利场中,真实切磋者寡。”地方上讲学情形或许稍好,但应亦未能免俗。欧阳德,《答邹东廓》,见《欧阳南野先生文集》,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卷2,3a页。

[263] 胡直,《困学记》见《明儒学案》,卷22,519~526页。

[264] 胡直,《亡友月塘曾君墓志铭》,见《衡庐续稿》,卷8,20a~25a页。

[265] 胡直,《亡友月塘曾君墓志铭》,见《衡庐续稿》,卷8,20a~25a页。

[266] 胡直,《亡友月塘曾君墓志铭》,见《衡庐续稿》,卷8,20a~25a页。

[267] 胡直,《王氏冠山墓记》,见《衡庐精舍藏稿》,卷11,13b~15a页。

[268] 《泰和县志》,同治十一年修、光绪四年刻本,卷17,34a~34b页(357页)。

[269] 胡直,《爱日堂记》,见《衡庐精舍藏稿》,卷11,6a~8a页。

[270] 胡直,《亡友欧阳生墓志铭》,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5,10a~13b页。

[271] 贡安国、沈宠的生平及其与泾县水西会的关系,见本书下一章。

[272] 周贤宣,字仲含,万安人,历延平守,时引博士弟子诵说经义。为海道副使时,军务倥偬,便讲道芝山书院,致仕后,与郡诸君子结社白云之巅,训迪后进。王时槐,《右布政周公贤宣传》,收于焦竑,《国朝献征录》,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卷90,3908~3909页。

[273] 萧廪传,见《明史》,卷227,5959~5960页。

[274] 胡直,《欧阳干江先生行状》,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4,1a~13a页。

[275] 胡直,《困学记》。

[276]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22,526页。

[277] 胡直,《螺溪处士胡君偕配刘孺人墓志铭》,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6,9b~14a页。

[278] 胡直,《仁社三逸图赞》,见《衡庐续稿》,卷5,5b~7b页;《螺溪处士胡君偕配刘孺人墓志铭》,见《衡庐精舍藏稿》,卷26,9b~14a页。

[279] 《泰和县志》,同治十一年修、光绪四年刻本,卷8,14b~15a页(170页)。

[280] 《泰和县志》,同治十一年修、光绪四年刻本,卷8,14a~15b页。

[281] 胡直,《仁社三逸图赞》。

[282] 郭子章所写的行状中,提及为胡直整理文稿的门人陈秉浩、欧阳宗翰。郭子章,《先师胡庐山先生行状》,见《玭衣生粤草》,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卷6,18b页。

[283] 郭子章的生平,见《泰和县志》,同治十一年修、光绪四年刻本,卷17,35a~38b页(357~359页)。

[284] John Dardess,A Ming Society,Ch.8.

[285] Irene Bloom,“ On the ‘Abstraction’ of Ming Thought:Some Concrete Evidence from the Philosophy of Lo Ch’in-shun,” in Wm.Theodore de Bary and Irene Bloom,eds.Principle and Practicalit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pp.69~125;John Dardess,A Ming Society,Ch.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