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动态的媒介解读(1 / 1)

最早的照片是达盖尔在19世纪30年代拍摄的。这种摄影术被命名为“银版照相法”,是恰如其分的。这是光照射技术在媒介应用中的顶峰。它直接在银版上成像。倾斜到一定的角度,这些正片就像镜子。倾斜到另一个角度,它们又成为可靠而持久的人像。成为镜子的效果,并非有意为之——银版是达盖尔能成像的唯一办法。谁知道,在那些拥有小型达盖尔相机的人中,有多少人无意之间把心爱的人在一瞬间的影像捕捉住了呢?尽管他们在把可爱的形象永久保留下来时,并没有对这个奇迹特别迷恋(因此,在自私的时候,有的人把自己的形象也留了下来)。反正,英国的塔尔博特[1]等人很快就发现,不用银版也可以使照片长期保存。实际上,他们发明了另一种照相法:如何拍底片、用底片印正片、把正片印在各种载体包括纸上的办法。这样的正片都不是真正的镜子。于是,这样的静照最终落定到光照射的媒介上。印照片的典型载体,是印书和作画的纸张。实际上,大多数我们认为适合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印相片。

然而,把形象永远固定在一个照相底版上,无论其是否作为反光的镜子,都引起了一种动态的回应。这种回应将使艺术和摄影发生革命,并且最终产生了电视这种视觉媒介和个人电脑。

艺术尤其绘画率先记录了这样的结果。画家德拉罗什[2]第一次看见一张银版照片时,发出惊叹:“从今天起,绘画死亡了!”和他这个短命的惊叹相反,绘画这种令人钦佩的手工媒介继续繁荣。它独辟蹊径,超越了静照使动态世界静止不动的惊人成就。印象派大胆使用断色和速写笔法,有意识地暗示短暂的印象,捕捉和传达光的流逝。到了19世纪末的塞尚[3]和修拉[4],这些印象派的继承人从捕捉幻觉过渡到了创造光线。麦克卢汉对这种更大的幻觉发表了如下的评论:“印象派把光线画在画布上。修拉把光线画得穿透画布,使绘画本身成为光线之源,为鲁奥[5]重新发现光透射的彩绘玻璃埋下了伏笔。”(McLuhan & Parker,1968,pp.24-25)

与此同时,摄影术用更加直接的动态手法来求动。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pp.44,45)中恰如其分地指出,静照拯救形象,使之免于在时间中“必然的衰朽”。如果此话不错,那么动照就把形象重新插入时间序列中,而且传达了“凝固的变化,宛若木乃伊”。电影中的动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幻觉。这个幻觉是靠快速放映静像传递的,眼睛觉得看见了一部连续不断的片子。虽然如此,在制作和放映这两个方面,动态是确确实实的。客观现实是动的,它被一系列静照捕捉在胶片上。胶片在放映机上是动的(此前,在爱迪生发明的连续照片放映机中,照片是在圆盘上转动)。因此,我把动态摄影术称为“速溶咖啡”式传播的经典例证(实际上是香农[6]和韦弗[7]的编码/解码比较俗气的表述):世界之动(咖啡)被转化为一系列的静像,以便于运输(咖啡粉)。反过来,静像又被还原为动态,如电影片在放映机里通过(用水冲咖啡)。正如印象派暗示转瞬即逝的光线一样,电影实际上是凭借转瞬即逝的光线在运作——通过放映机。结果,绘画中纯粹的暗示,被电影中暗示和现实的混合取代。

然而,巴赞招魂术式的语言“凝固的变化,宛若木乃伊”,精彩地说明了两个问题:看电影的人和银幕保持距离;电影一启动,打在银幕上,其中的动作再也不可能变化。尽管电影不断在动,但是它还是打在一个平面上的光线。因此,麦克卢汉把它指认为光照射的影像。

但是,电影至少在放映过程中是动的,怎么能够说他是光照射的静态媒介呢?与此相反,后印象派修拉的点彩画,毕竟只是画布上一些静态的色块,又怎么能够把它说成是光透射的画作呢?

一半的答案是在这里:点彩画是故意不画完的,其彩点(即光)要由观者去加以整合,以求生动的效果。与此相对,看电影的经验至少是发生在一个平面上,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一揽子包装。我们看那些活动的影像时,并没有意识到组成整体的一个个成分。

因此,光透射媒介的动态冲击,来自于媒介召唤的积极参与。在这个意义上,这种冲击很像是与此相关的“冷”媒介(这是更加有名的典型的麦克卢汉术语)的冲击力。这个问题下一章将要详细考虑。

另一半的答案指向麦克卢汉媒介研究方法的一个基本特征——尤其是他那些非此即彼的二分法对子:光照射/光透射、冷/热。这个问题如果弄不清楚,就可能造成许多混乱。这个特征是:把这个方法用来研究功能或诉求相同的媒介时,其效果最好。这个方法的道理伸手可及、一望而知。因此,要欣赏作为光照射媒介的点彩画,就不能把它和电影比较,而是把它和其他形式的绘画比较,也就是和早期的印象派作品比较,尤其是和肖像画和风景画比较。它们都是“光照射”艺术品,作为静照的完成了的作品。

在麦克卢汉的心中,有一个和“光照射”的电影相反的媒介。这就是电视。它是能够充分说明“光透射”性质的视听媒介。

[1] 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1800-1877),英国光化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摄影术先驱,发明碘化银纸照相法,即卡罗式照相法(1841)。

[2] 德拉罗什(Hipolyte Paul Delaroche,1797—1859),法国画家,风格介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在历史题材画上有比较大的成就。代表作有《爱德华的王子》等。

[3] 塞尚(PauI Cezanne,1839—1906),法国画家,后印象派头面人物,西方人尊之为“现代绘画之父”。

[4] 修拉(George Seurat),法国画家,新印象派点彩派主要代表,追求色彩分析,用不同的色点构成画面,代表作有《阿涅尔的淋浴》《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日下午》等。

[5] 乔治·亨利·鲁奥(Georges Henri Rouault,1871—1958),法国画家、雕刻家,以表现主义手法将粗黑线条作为轮廓,使用活泼生动的色彩和简化的形式,风格比较接近表现主义,作品有《镜前裸妇》《敲鼓丑角》《老国王》等。

[6] 克劳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美国应用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供职于贝尔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首创信息论(1948),提出信息熵的概念,著有《通讯的数学理论》《理论遗传学的代数学》等。

[7] 沃伦·韦弗(Warren Weever,1894-1978),美国科学家、控制论创始人,与香农合著《通讯的数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