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图13-49)印,此二字对篆刻者来说,可能是一个难题,因为两个字笔画都是少而单调。但经白石老人排列处理,竟有了奇妙的章法。“白石”两字的两个方口,呈上下、大小错落排列,使两个字的重心有了变化。而“白”三画的间距也不平均,“日”上的一竖一撇似篆似隶,与“白”字一长横各有穿插之妙,这一撇即起了隔开两字方口横线条的作用,又在左下方的大块留空处,增添了灵动之感。白石老人在如何刻印上颇多真知灼见,他一向主张印章的空白是开拓意境,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调动欣赏者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对待碑帖、工具书上的篆字,要摄其精神,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加以改造独创。“石”之一横一撇,都与边平行,一取斜势,一取弧线,既破了直线平行的僵直感,又使全印横平竖直的布局,显出平中有奇,静中有动的境界来。这方印,可算是白石朱文留空的代表作。
图13-49
白石刻印纯用大刀阔斧的单刀冲刻,追求痛快淋漓,反对做作修饰。他曾有诗云:“做摹蚀削可愁人,与世相违我辈能;快剑斩蛇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20]我们从他这方彪悍凌厉、纵横挥洒的作品中,是可以感受他的那种刀笔纵横的风姿的。
图13-50
“八砚楼”(图13-50)印是一方斋馆印,许多收藏家常好以本人收藏的文物精品颜其斋室名,如“二百兰亭斋”“二十八将军斋”“十钟山房”“万印楼”“二弩精舍”“宝晋斋”等。此印“八”字只两笔,大胆留红之效果,比起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并不逊色。下半部有九根垂笔,由于在长短、尖锐、间距等方面加以变化,故无雷同呆板之感。线条间的并笔,避免了琐碎之敝,呈现出一种欹斜剥落的奇趣。
自明清后,篆刻艺术异彩纷呈,形势变化多样,或求古或求趣,上溯秦汉者有,取法明清者亦有,但都无出历代篆刻风格之范畴。
边款艺术
边款艺术是整个篆刻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边款,一般泛指刻于印侧或印背的文字、题记。它起源于隋唐。当时制印部门的工匠,只是在一些官印周围刻上制印年记、编号和释文等内容,虽然还称不上艺术,但已形成了边款艺术的雏形。正是有了这些简短而又草率的原始边款,后来明清乃至当今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边款艺术才得以发展起来。
边款艺术的发展与石质印材的发现、应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隋唐宋元时期,官印边款之所以文字简短,可能与所用质地坚硬的金、玉等印材有关,与当时印章仍以实用有关。而随着印章至明清时已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品,其艺术性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可以这样认为,边款艺术几乎是与流派印章的兴起同步的。明代的文彭、何震在这一领域内是杰出的开拓者,邓石如、丁敬之后,历代篆刻家在边款创作中以用刀风格及种类的变化而各显神通。这一时期的边款,水准之高堪称空前,并因此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荣的局面,成了边款艺术史上最光彩夺目的一页。
边款在形式上有阳款与阴款之分,在用刀上有单刀、冲刀、切刀及冲切兼用之别,在书体上融真草隶篆于一体,在风格上雄强与婉约并存,在内容上则由作者单刻印的年月和署名,发展为或有感而发,或叙事抒情,考辨文字等,涉及面极其广泛。这样,边款就成了一门集书法章法、绘画及文学、史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了。
篆刻用料与鉴赏
篆刻艺术的印章材料多样,但基本上可分为:金属类、烧制类、玉石类。明清之前,金属、玉、陶为篆刻的主要材料,自王冕用冻石治印后,各种印石成为文人治印的首选,但金属、玉、陶等材料因其材质带来的独特篆刻效果依然为人们所沿用。
印石由于产地很多,质地也各有差别,其中以青田、寿山石等为好,产量也较多,价廉物美,到处可买,现将有关印石概略介绍如下:
(1)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石质细腻、温润、不硬不燥。易于镌刻。色有黄、白、青、绿、黑、灰等,其中以有冻者更为珍贵。即石质呈半透明状,如灯光冻、鱼脑冻、封门青等即是。一般青田石虽不如冻石佳妙,但亦可称为印材中之佳品,为学习篆刻的理想材料。
图13-51
(2)寿山石(图13-51)产于福建省福州市,为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被誉为“中华瑰宝”。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有一百多个品种。石质较青田石微腻,受刀不如青田石爽快,但细润光洁,亦为印材中之佳品。色彩较丰富,有黄、白、红、蓝、青等。其中较珍贵的如田黄,而田黄石又与芙蓉石、浙江鸡血石并称为“印石三宝”。田白、牛角冻、瓜瓤红等,为世所宝。
(3)昌化石产于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色多呈赭、黑、黄、白等,质地温润可刻。但略有腻涩、走刀不如青田石爽快。其中有鲜红色如同鸡血者,俗称为鸡血石,最为名贵。一般底色较燥,多砂钉与石筋,石质坚硬为劣,入刀困难。
图13-52
(4)巴林石产于内蒙赤峰市巴林右旗,又叫赤峰石,为近年来所发现,石质与寿山、昌化石类似。尚可刻。其中有的红似鸡血,有商贾冒充鸡血石的。
(5)其他产于浙江的尚有:宁波的大松石。色灰黑,间有黑斑,石性较腻,近似寿山石。天台之宝花石。形、色如同寿山石,比较粗松、易脆,温州之平阳石。形、色近似青田石,质地不如青田石脆。萧山之红石。质较粗,一般尚可作练习用。另外还有如册山掖县之莱石,福建蒲田之蒲田石,湖南之楚石,陕西之煤精石,河北之房山石,丰润石,以及各地所产之印石,只要质地软、脆、坚、腻兼备者,皆可作为练习之用。
[1] 《历代书法论文选》,142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142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227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 同上书,78页。
[5] 同上书,420页。
[6]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14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7] 同上书,447页。
[8] 同上书,330页。
[9]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291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0] 同上书,271页。
[11] 陶宗仪撰,李梦生校咪:《南村辍耕录》,294页,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
[12]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217页,杭州,西泠印社,1999。
[13] 同上书,490页。
[14]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241页,杭州,西泠印社,1999。
[15]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272页,杭州,西泠印社,1999。
[16] 《历代书法论文选》,870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7] 《历代书法论文选》778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8] 《历代书法论文选》,837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9] 胡佩衡、胡橐著:《齐白石画法与欣赏》,118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20] 《历代书法论文选》,900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