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书坛最重要的书家是以楷书闻名的柳公权,而五代最有成就的书家是杨凝式。这两位书家是晚唐及五代时期不可或缺的两个人物。除了柳公权、杨凝式以外,晚唐以及五代书家较为著名的还有柳宗元、杜牧以及僧人高闲、亚栖、贯休等。
柳公权《玄秘塔碑》
图8-13 柳公权《玄秘塔碑》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柳公权长于楷书,世称“柳体”,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为柳公权六十三岁那年所书,属于晚年的成熟之作。楷书28行,行54字。立于唐会昌元年(841)十二月,碑在陕西西安碑林。刘熙载《艺概》谓:“柳书《玄秘塔碑》出颜真卿《郭家庙》”,王澍《虚舟题跋》说此书是“诚悬极矜练之作”。《玄秘塔碑》结字的特点主要是中宫紧凑,笔势外拓,这种结字容易紧密,挺劲;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目。
“心正则笔正”是柳公权论书的名言。此话是柳公权在回答唐穆宗时说的话,“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这一观点被后人称之为笔谏,唐穆宗以为是柳公权借此机会去讽谏他,其实这也是柳公权在书法层面的一个观点,在“心”与“笔”之间的一个关系阐述而已,可谓一语双关。苏轼在《题唐代六家书后》曾说:“其言人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17]他也认为柳公权的话是为书法理论的一个方面。在结体方面,柳体楷书,大小方整一致,中宫紧凑,和颜体的宽博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其严谨的法度在柳体字中也尽显出来。这种严谨整齐的法度美,就是唐人所追求的尚法境界。在用笔方向,“颜筋柳骨”可谓很好的诠释了柳体楷书的特点,从《玄秘塔碑》中可以看出,一股瘦劲、清刚之气流露其中,显得骨力十足,厚重和浑朴。同颜体字一样,柳体字也是书法史上经常为人效法的楷书典范。
杨凝式《韭花帖》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陕西华阴人。唐昭宗时进士,官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因患佯狂之疾,人称“杨疯子”。杨凝式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师法“二王”,于二王处得其风神,形成自己多变的风格。传世的作品只有四件:《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夏热帖》《神仙起居法》《韭花帖》。其中《韭花帖》被称为“小兰亭”。
图8-14 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行楷书,墨迹麻纸本,是杨凝式在昼寝乍起,腹中甚饥之时,得以珍馐充腹之后,为答谢友人馈赠美味韭花而信笔写下的几行字。高26厘米,宽28厘米,7行,63字。为杨凝式的代表作。行笔自然蕴藉,字势沉稳不乏意趣,章法疏朗有致,雅逸舒和。通篇文字洋溢着作者轻松愉悦而又高昂的热情,萧散闲适的心境溢于言表。真迹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韭花帖》宽疏、散朗的布白最先夺人眼目。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这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然其字间含蓄的顾盼,又气脉贯通。平中寓奇的结体则是《韭花帖》最为突出,也最令人叫绝之处。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反而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奇趣盎然。通篇形态宛若一个闲雅奇士,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雅逸风流,沉静自若。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无论是从书法本身,还是文字内容,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这种散淡的心境。
杨凝式把矛盾引入书法创作中,并取得了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这除了他超凡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之外,恐怕就是他现实心态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杨凝式从唐昭宗朝进士及第,授度支巡官,迁秘书郎、直史馆;及至五代,从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三川守到集贤殿直学士、考功员外郎,又从比部郎中、知制诰、右常侍、工户二部侍郎、兵部侍郎等直至最后的左仆射、太子太保,死后诏赠太子太傅,历仕五代。这之中,他几次寻病辞官,又几次入朝为官。从唐末到五代,短短的几十年,朝代数次更迭,战乱频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可以说动**贯穿了杨凝式的一生,注定了他的生活起伏跌宕、波澜不尽。杨凝式无法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冲突,佯装颠疯。杨凝式的影响绝非仅仅限于宋代,六百年后,明朝董其昌极力赞扬杨凝式,其影响至于今日而不衰。
[1] (唐)张彦远编撰《法书要录·兰亭记》,99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8。
[2] 《东坡题跋·书唐氏六家书后》,254页,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3] 《历代书法论文选》,191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 《历代书法论文选》,516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 《历代书法论文选》,701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29。
[6] 《历代书法论文选》,702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7] 《二十四史·旧唐书》,4027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8] 《历代书法论文选》,192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9] 《历代书法论文选》,835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0] 《历代书法论文选》,203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1] 《宣和书谱》,329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12] 马宗霍辑:《书林藻鉴记事》,87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3] 《历代书法论文选》,129-130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4] 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选》,130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5] 同上。
[16] 纪国泰著:《扬子法言:今读》,132页,成都,巴蜀书社,2010。
[17] 苏轼著,屠友祥校注:《东坡题跋—校注》,255页,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