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节 老年性耳聋(1 / 1)

一、康复护理评估

1.病理病因

老年性耳聋是指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的双耳听力下降,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感音神经性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听力障碍,除听力下降外,往往还伴有眩晕、嗜睡、耳鸣、脾气偏执等症状。

老年性耳聋的发生在60~70岁达高峰。我国专家调查统计得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耳聋的发病率为30%左右,70岁增加到40%~50%,80岁以上超过60%。其发病原因复杂,环境、饮食、遗传、精神状态,以及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动脉硬化、骨质增生等均与老年性耳聋相关。

2.辅助检查

主要做听力学测试检查。强调听力学测试在专门的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进行,测得的数值可为佩戴助听器提供参考。

3.康复护理评估

(1)健康史。询问老人是否有听力下降,表现为希望别人大声说话或经常要求别人重复谈话内容等;了解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既往用药情况等。

(2)身体状况。表现为60岁以上出现原因不明的双侧对称性听力下降,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常有低音听不见,高音又感觉刺耳难受。言语理解不连贯,常常打岔;常伴有耳鸣,开始为间歇性,渐渐发展成持续性,严重影响老人的睡眠。

(3)心理—社会状况。听力下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正常交流,导致老人性情急躁、抑郁少言或产生于社会隔绝感和孤独感,对生活失去信心,严重损害老年人身心健康。通过与老人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

二、常见的康复护理诊断

1.感知改变:与听力减退有关。

2.沟通障碍:与耳聋程度加重、听力下降有关。

3.知识缺乏:缺乏有关耳聋的防护知识。

三、康复护理措施

对于老年性耳聋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恢复或部分恢复已丧失的听力,尽量保存并利用残余的听力,适时进行听觉和言语训练,适当应用人工听觉。药物治疗科选用扩张血管的药物,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溶解小血栓的药物,维生素B族药物等。

具体的康复护理措施主要有:

(1)指导家属与老年人正确沟通。交谈时要有耐心,选择安静的环境,吐字清楚且语速缓慢。多用眼神或者身体语言交流,对视力较好的老年人可通过写字交谈。

(2)避免或减少噪声刺激,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不要摄入过多的脂肪及甜食,宜多吃蔬菜、水果、豆类等清淡食物,以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发生。

(3)坚持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

(4)对一般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佩戴助听器,正确指导老人对助听器的使用。

(5)心理护理:由于老人听力下降,造成与人交流困难,引发抑郁等情感障碍,逐渐与朋友、家人疏远,与社会隔绝,甚至促成老年性痴呆。因此,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同时帮助他们接受听力下降的现实,寻找积极的生活方式,增强他们的生活乐趣。

四、康复护理指导

1.老年人因内耳微循环功能较差,对噪声和耳毒性药物等有害因素损害的敏感性增高,应避免噪声环境及耳毒性药物的影响。

2.积极治疗和预防某些老年性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

3.教会老人用手掌按压耳朵和用食指按压环揉耳屏,每日3~4次,以增加耳膜活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听力下降。

4.增加适度的锻炼,但避免过度劳累,遇事乐观,保持心情舒畅。

知识拓展

助听器的使用

1.佩戴助听器的适应证

验配助听器前,必须由专业医生全面的检查,根据听力损害程度,选择合适的助听器。不可自行选购随意佩戴,以免损害残存的听力。一般情况下,具有中度至重度感觉神经性耳聋,精神及身体状况较好,语言分辨率较高的老人适合佩戴。

2.佩戴时间及调整

首先指导老年人掌握助听器的各种开关的功能。老年人佩戴助听器有一个适应过程,3~5个月。适应期内,助听器的音量应尽量小,使用2~3个月后重新调整音调和各种控制装置。注意初戴助听器时,应每天先戴1~2小时,几天后逐渐延长佩戴时间,而且上、下午应分开,待完全适应后再整天佩戴。

3.对话训练

开始时,先在安静的环境中训练听自己的声音,适应后练习听电视或收音机播音员的讲话,逐步收听其他节目,然后训练对话。训练时,开始要在安静环境下一对一地进行,适应后可进入较多人的环境中进行练习。最后练习在嘈杂环境中听较多人说话。老年人的感觉功能下降常为多种因素并存,因此需要延长对话训练时间,要帮助消除老年人的急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