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1 / 1)

步入老年后,身体的各个器官会逐渐发生器质性的病变,生理机能也随之衰退影响正常的生活。退休、丧偶、患各种慢性病也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康复护理尤为重要。

一、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人的心理变化与自身的生理条件、生活环境、社会变化、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心理老化与生理老化不同步。老年人的身体衰老,生理功能逐渐衰退。有的老年人奋进,在老年仍有建树,而有的老年人则比较颓废。

2.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与老年人个体的心理特点有密切联系。勤于用脑智力衰退的速度比懒于用脑慢,情绪稳定开朗乐观的老人智力衰退速度比较慢;反之则快。

3.心理变化个体差异较大。遗传、社会环境、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使老年人心理变化有较大的差异。

4.心理发展的潜能和可塑性。老年人心理变化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正确引导可对其产生一定的正面作用。

(二)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1.生理功能的衰退。步入老年,听觉视觉衰退、感觉运动迟缓、记忆力下降、精力和体力的不足都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导致老年人悲观、孤独、消极情绪。

2.经济状况。老年人的经济主要靠自己劳动的收入和儿女的供给,对于经济收入不多社会地位不高的老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角色转变。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里不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离退休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有些老年人从以前的忙忙碌碌转变为平淡,加之离退休后社会地位的改变难以适应,使老年人产生了失落、抑郁、无用感的心理变化。

4.疾病的损害。老年人长期患病或身体有伤残的,治疗过程漫长,效果缓慢造成部分老年人经济困难感到治愈希望渺茫,产生消极情绪使老年人疾病加重而影响心理健康。

5.死亡临近的影响。主要有理智型、积极应对型、接受型、恐惧型、解脱型、无所谓型6种心理表现。

二、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康复护理

(一)离退休综合征

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观、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

1.发生离退休综合征的原因

发生离退休综合征有多种方面的原因,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失落感。老年人在离退休后失去工作,也失去了权力地位、金钱、人际关系,说话不管用了,求人办事难了而发出老而无用的失落感,而这种失落感会使老人觉得年老就意味着丧失。

(2)孤独感。由于退休老人的社会活动减少了,活动范围变狭窄,特别是儿女在外地、丧偶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对自身价值和生命存在表示怀疑甚至是绝望。

(3)空虚感。老年人在离退休前有事业、有追求、有精神寄托,不会有空虚感;而离退休后空闲时间多了,感兴趣的活动少,就会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产生消极情绪,加速老年人的衰老,如果这种空虚感持续时间过长,会引起老年人失眠,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悲观绝望,甚至自杀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4)焦虑感。焦虑感是指个体在面临现实存在的或预计会出现的对自身会产生某种威胁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产生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会加重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引发老年人离退休综合征,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5)怀旧感。怀旧感是指个体面对老年期的处境而产生的对年轻时代的故人故物怀念留恋的一种心理体验,绝大多数是老年人有这种心理状态。有些老年人通过回忆使自己忘却现实的烦恼,使自己身心愉快,有些老年人习惯用老眼光看新问题,难以从现实中解脱出来;还有些老年人过分怀旧,尤其是丧偶老人沉浸在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中,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

2.与离退休综合征密切相的因素

主要与老年人的个性特点、有无思想准备、个人爱好、人际关系、职业性质、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大小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3.离退休综合征的护理措施

(1)调整心态,顺应规律。衰老是人体发展的自然规律,离退休也是社会新陈代谢的一种手段,老年人在心理上要认识和接受这个事实。因此老年人在离退休后要消除“老而无用”“人老珠黄”的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发挥余热,重归社会。如果离退休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充实离退休后的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3)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一方面学习能促进大脑的灵活运用,延缓智力衰退;一方面老年人通过学习,树立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4)培养兴趣,寄托精神。

(5)扩大社交,排解寂寞。

(6)生活规律,做好保健。

(7)药物和心理治疗。当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心情不佳切忌讳疾忌医。对患失眠,焦虑不安的离退休老人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的服用药物,接受心理治疗。

(二)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长大后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这些空巢老人、老夫妇或两代老人居住的家庭就形成“空巢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已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老龄化问题之一。

空巢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生活在空巢环境下,由于人际关系疏远而产生被分离舍弃的感觉,常出现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一系列心理失调症状。

1.原因

老年人独居时间增多,儿女不在身边,易产生孤苦伶仃、可怜、可悲的消极情绪。传统观念受冲击,有些老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对儿女的依赖性强。养老体制不健全,许多老人无法到养老机构安度晚安。老人离退休后生活变化不适应,寂寞等。

2.症状表现

(1)精神空虚,无所事事。

(2)孤独悲观,社会交往少。

(3)躯体症状:受空巢应激产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一系列躯体症状和疾病,如失眠、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等。

3.康复护理措施

(1)首先要鼓励老人的老伴尽可能地关心体贴对方。

(2)子女应理解老人,常回家探望老人,常与父母进行思想感情交流,为父母解决实际问题。

(3)鼓励老人发挥余热,积极参加社区活动。

(4)支持丧偶老人再婚,能相互照应。

(5)必要时接受心理医生指导和心理治疗。

(6)在社区建立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站和服务热线,全社会建立完善的老人服务网,解决老年人担心遇到突发事件的后顾之忧。

(三)高楼住宅综合征

长期居住在高层闭合式住宅内,与外界联系少,很少到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异常反应,多见于离退休的老年人,冬春季多见。

主要表现在:体质虚弱,面色苍白,四肢无力,不爱活动,难以适应天气变化,性格孤僻,难以与人相处等。可导致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老年肥胖症等多种老年慢性病,也导致老人与子女关系紧张等。

高楼住宅综合征预防和护理:

主要鼓励居住高楼的老人参加社会活动,增加人际交往,加强体育锻炼,根据自身体力、兴趣选择,如散步、打太极拳、做体操等项目。要每天下楼到户外活动一两次,并持之以恒。

三、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与维护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1.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目前,国内外尚无心理健康的统一标准,综合国内外心理学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国内的心理学家认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认知正常。这是判断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老年人认知正常体现在感知觉正常、记忆正常、思维正常等。

(2)情绪愉快而稳定。具有健康的情绪体验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能正确判断,客观地评价,消极的情绪要适度的宣泄。

(3)人际关系的和谐。有正常的社会活动,言行举止符合自己的年龄和身份。

(4)适应环境。以正确态度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积极应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和慢性躯体疾病。

(5)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角色特征。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随年龄而变化发展的,有年龄阶段性。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同年龄大多数人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

(6)人格完整,行为正常。心理健康的老人行为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反应是一致的;前后行为是统一的;行为反应的强度和刺激的强度是一致的。

2.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与维护

(1)帮助老年人尽快地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丰富生活,明确生活的意义,树立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新观念。

(2)知道老年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规律,要有良好的作息,戒烟戒酒,饮食清淡易消化,合理运动,居住环境光线柔和,温度适宜。

(3)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创造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4)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心理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