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定义
体位是指人的身体所保持的姿势或某种位置。在临**通常是指病人根据治疗、护理以及康复的需要所采取并能保持的身体姿势和位置。在康复护理中,护士应根据疾病的特点、协助并指导病人摆放正确、舒适的体位。康复护理中常用的体位摆放技术有良肢位和功能位。
良肢位:指躯体、四肢的良好体位、具有防畸形,减轻症状,使躯干和肢体保持在功能状态的作用。
功能位:指当肌肉、关节功能不能或尚未恢复时,必须使肢体处于发挥最佳功能活动的体位。
(二)目的
正确的体位摆放具有预防或减轻**或畸形的出现、使躯干和肢体保持在功能状态的作用,定时地更换体位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防止发生压疮,预防肢体挛缩,减轻**,维持良好血液循环
二、脑损伤病人的良肢位摆放
在急性期时,大部分脑损伤病人的患侧肢体呈迟缓状态。急性期过后,病人逐渐进入**阶段。大部分病人的患肢上肢以屈肌**占优势,患侧下肢以伸肌**占优势。长时间的**会造成关节**、关节半脱位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早期实施良肢位的摆放可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为后期的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脑损伤病人的良肢位摆放包括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坐位等。
(一)患侧卧位
即患侧肢体在下方,健侧肢体在上方的侧卧位。患侧卧位对偏瘫病人的康复来说是最重要的体位,又称第一体位或首选体位。该体位可以伸展患侧肢体、减轻或缓解**,使瘫痪关节韧带受到一定压力,促进本体感觉的输入,同时利于自由活动健侧肢体。
取患侧卧位时,病人的头下给予合适高度(一般为10~12厘米)的软枕,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支撑。患臂前伸,前臂外旋,将患肩拉出一避免受压和后缩;手指伸展,掌心向上,手中不应放置任何东西。患侧髋关节略后伸,膝关节略屈曲,放置舒适位,患侧踝关节置于屈曲90°位,防止足下垂。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后边的软枕上,避免放在身前。健侧下肢充分屈髋屈膝,脚下放一软枕支撑。
(二)健侧卧位
即健侧肢体在下方,患侧肢体在上方的侧卧位。此体位避免了患侧肩关节的直接受压,减少了患侧肩关节的损伤,但是限制了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
取健侧卧位时,病人的头下给予合适的软枕,胸前放一软枕。患肩充分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在枕上,掌心向下。患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尽量前屈90°,置于体前另一软枕,注意患侧踝关节不能内翻悬在软枕边缘,以防造成足内翻下垂。健侧肢体自然放置。
(三)仰卧位
即面朝上的卧位。这种体位容易受紧张性劲发射的影响,极易激发异常反射活动,从而强化了病人上肢的屈肌**,因此,应尽量缩短仰卧位的时间或与其他体位交替使用。仰卧位时,病人使用的软枕不宜太高。患侧肩下垫一厚软垫,使肩部上抬前挺,患侧上臂外旋稍外展,肘、腕关节伸直,掌心朝上,手指伸直并分开,整个患侧上肢放置于枕头上。患侧髋下放一枕头,使髋向内旋,患侧臀部、大腿外侧下放一枕头,其长度要足以支撑整个大腿外侧,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足底不放任何东西。
(四)**坐位
当病情允许,应鼓励病人尽早在**坐起。取**坐位时,病人背后给予多个软枕垫实,使脊柱伸展,达到直立坐位的姿势,头部无须支持固定,以利于病人主动控制头的活动。患侧上肢抬高,放置于软枕上,有条件的可给予一个横过床的可调桌子,桌子放一软枕,让病人的上肢放在上面。髋关节屈曲近90°;患侧肘及前臂下垫软枕,将患侧上肢放在软枕上。在坐起之前,如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应先进行适应性训练,首先慢慢将床头摇起30°,并维持15~30分钟,2~3天没有异常反应者即可增加摇起的角度,一般每次增加15°,如此反复,逐渐将床头摇至90°。如患者在坐起时感觉头晕、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将床头摇平,以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三、骨关节疾病病人的功能位摆放
功能位有利于肢体恢复日常生活活动,例如梳洗、进食、行走等,即使发生**或僵直,只要作出最小的努力即可获得最基本的功能。在临**,常采用绷带、石膏、矫形支具、系列夹板等将肢体固定于功能位。
(一)上肢功能位
肩关节屈曲45°,外展60°(无内、外旋);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间位(无旋前或旋后);腕关节背伸30°~45°并稍内收(即稍尺侧屈);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稍屈曲,由示指至小指屈曲有规律地递增;拇指在对掌中间位(即在掌平面前方,其掌指关节半屈曲,指间关节轻微屈曲)。
(二)下肢功能位
下肢髋伸直,无内、外旋、膝稍屈曲20°~30°,踝处于90°中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