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康复工程(1 / 1)

康复工程是一门为残疾者康复服务的工程技术科学。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其工作内容包括设计、制造和使用各种各样的器具和仪器,用以恢复和代替人体功能,主要是运动和感觉系统的功能。康复工程技术可用在假肢、矫形器、语言交流、视听、居住及工作环境的调节控制,操纵车辆以及学习和职业劳动等领域。

一、矫形器

1.基本功能

(1)稳定与支持:通过限制肢体或躯干的异常运动来保持关节的稳定性,恢复承重或运动能力。

(2)固定与矫正:对已出现畸形的肢体或躯干,通过固定病变部位来矫正畸形或防止畸形加重。

(3)保护与免负荷:通过固定病变的肢体或关节,限制其异常活动,保持肢体、关节的正常对线关系,对下肢承重关节可以减轻或免除长轴承重。

(4)代偿与助动:通过某些装置如橡皮筋、弹簧等来提供动力或储能,代偿已经失去的肌肉功能,或对肌力较弱部分给予一定的助力来辅助肢体活动或使瘫痪的肢体产生运动。

2.分类

根据安装部位分为上肢矫形器、下肢矫形器和脊柱矫形器三大类。

上肢矫形器包括:肩肘腕手矫形器、肘腕手矫形器、腕手矫形器、手矫形器。

下肢矫形器包括:髋膝踝足矫形器、膝矫形器、膝踝足矫形器、踝足矫形器、足矫形器、脊柱矫形器、颈矫形器、胸腰骶矫形器、腰骶矫形器。

(1)上肢矫形器:根据功能分为固定性(静止性)和功能性(可动性)两大类。前者没有运动装置,用于固定、支持、制动。后者有运动装置,可允许肢体活动或控制、帮助肢体运动。

(2)下肢矫形器:主要作用是支撑体重,辅助或替代肢体功能,限制下肢关节不必要的活动,保持下肢稳定,改善站立和步行时姿态,预防和矫正畸形。

(3)脊柱矫形器:主要用于固定和保护脊柱,矫正脊柱的异常力学关系,减轻躯干的局部疼痛,保护病变部位免受进一步的损伤,支持麻痹的肌肉,预防、矫正畸形。

3.使用程序

(1)检查及诊断: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体格检查,拟制作或穿戴矫形器部位的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情况,是否使用过矫形器极其使用情况。

(2)矫形器处方:注明目的、要求、品种、材料、固定范围、体位、作用力的分布、使用时间等。

(3)装配前治疗:主要是增强肌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协调能力,为使用矫形器创造条件。

(4)矫形器制作:包括设计、测量、绘图、取模、制造、装配程序。

(5)训练和使用:矫形器正式使用前,要进行试穿(初检),了解矫形器是否达到处方要求,舒适性及对线是否正确,动力装置是否可靠,并进行相应的调整。然后,教会患者如何穿脱矫形器,如何穿上矫形器进行一些功能活动。训练后,再检查矫形器的装配是否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了解患者使用矫形器后的感觉和反应,这一过程称为终检。终检合格后方可交付患者正式使用。对需长期使用矫形器的患者,应每3个月或半年回访一次,以了解矫形器的使用效果及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修改和调整。

二、助行器

辅助人体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行走的器具称为助行器。临床常用的可分为杖类助行器、助行架。

1.作用

(1)保持身体平衡;

(2)支持体重;

(3)增加肌力;

(4)辅助行走。

2.选用原则

(1)明确应用助行器的目的;

(2)全面了解患者情况;

(3)应对患者平衡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

(4)符合患者所处环境要求;

(5)患者需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6)考虑患者个人生活方式及个人爱好。

(一)杖类助行器

1.手杖

适用于偏瘫、下肢肌力减退(脊髓灰质炎或下肢神经损伤)、平衡障碍(颅脑外伤或多发性硬化)、下肢骨与关节病变(骨性关节炎、下肢骨折、骨质疏松或半月板切除)、老年人、单侧下肢截肢或佩戴假肢、偏盲或全盲等。

腋杖适用于以下情形。

(1)单侧下肢无力而不能部分或完全负重的情况,如小儿麻痹后遗症、胫腓骨骨折,或骨折后因骨不连而植骨后。

(2)双下肢功能不全、不能用左、右腿交替迈步的情况,如截瘫、双髋用石膏固定或用其他方法制动时。

2.肘杖

适用于:

(1)双侧下肢无力或不协调,如脊髓损伤、小儿麻痹、某些脊柱裂;

(2)单侧下肢无力且不允许该侧肢体负重时,如踝骨折或半月板切除的早期;

(3)累及全身的双侧严重无力或不协调,或双上肢无使用手杖的足够力量的情况,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颅外伤后。

(二)助行架

分为:标准型助行架、轮式助行架、助行椅、助行台。

适应证:

1.单侧下肢无力或截肢,需要比单臂操作助行器更大支持,如老年性骨关节炎或股骨骨折愈合后。

2.全身或双下肢肌力降低或协调性差,需要独立、稳定站立者,如多发性硬化症或帕金森病。

3.需要广泛支持,以帮助活动和建立自信心,如用于长期卧床或患病的老年人。

(三)操作方法

1.检查助行器装置是否完好,轮式助行器固定轮子。操作者提起助行器放在患者正前方,协助患者坐于床边,双足着地,躯干前倾,患者迈步向前,双足落助行器后腿连线水平位置,迈另一条腿,使患者站稳,协助患者双上肢落于助行器扶手上,嘱患者慢慢将重心平稳落至助行器上。协助患者调整助行器位置及高度步行锻炼时,操作者随时陪伴左右。

2.护理要点

(1)迈步时不要过于靠近助行器,否则会有向后跌倒的危险。

(2)步行时不要把助行器放得离患者太远,否则会扰乱平衡,使助行器的底部不能牢固地放在地面负重。

(3)使用轮式助行架时要求路面要平整,上下坡时能灵活运用车闸以保安全。

(4)上、下肢衰弱、不协调或上、下肢均受累而不能通过腕、手负重的患者不宜使用助行器。

三、轮椅

1.轮椅基本结构

轮椅架、轮、制动装置、坐垫和靠背。

2.常用轮椅

(1)普通式轮椅

适用于下肢残疾、偏瘫、胸以下截瘫者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

(2)高靠背可躺式轮椅

适用于高位截瘫者及年老体弱多病者。

(3)座厕轮椅

供不能自行如厕的肢残人和老年人使用。

(4)运动轮椅

供残疾人进行体育活动时使用,分球类和竞速两类。

(5)电动轮椅车

供高位截瘫或偏瘫等但有单手控制能力的人使用。

(6)机动轮椅车(残疾人三轮摩托车)

适用于上肢具有操作能力的肢残者进行中远距离的行驶。

(7)手摇三轮车

适用于下肢截肢者、偏瘫患者及老年人使用(上臂肌力较好)。

(8)单侧推杆轮椅

适合偏瘫病人使用。

3.使用轮椅的目的

(1)改善呼吸,增大肺活量;

(2)有利于增强吞咽反射;

(3)改进信息传递能力;

(4)扩大视野;

(5)改善**控制;

(6)有效预防褥疮;

(7)循环功能的重建;

(8)增强平衡能力;

(9)增强双上肢的功能,增加生活治疗。

4.轮椅的选择

主要考虑轮椅的尺寸大小,特别是座位宽窄、深浅与靠背的高度以及脚踏板到坐垫的距离是否合适,此外,还要考虑患者的安全性、操作能力、轮椅的重量、使用地点、外观问题。

5.轮椅的使用及护理要点

无论何时,当患者在轮椅上进行活动或上下轮椅时,必须掌握操纵刹车(制动器)、卸除扶手和搁脚板、在轮椅上将臀部提向前方等基本动作,并能在轮椅上进行地上拾物,将双手移向搁脚板以拴紧足趾护带。患者及家属要学会在平地上推动轮椅,在斜坡上推动轮椅、上下台阶等技术。

6.具体方法及操作要点

(1)自行使用

①平地上推动轮椅

在平地上推动轮椅时,臀部坐稳,身躯保持平衡,头仰起,向前。双臂向后,肘关节稍屈,手抓轮环后部,双臂向前,伸肘。此时身体略向前倾,多次重复,由于上身产生的前冲力使手臂力量增强。

②轮椅在平地上倒退

双臂在轮把之间绕过椅背伸肘置双手于手动圈上,倾身向后,压低双肩,使手臂能用足够力气将车轮向后推动,对于不能将轮椅推上斜坡者,亦可运用这一方法使轮椅倒上斜坡,偏瘫患者肢与健侧协调运动推动轮椅行进。

③在斜坡上推动轮椅

上坡:身体前倾,双手分别置于手动圈顶部之后,腕关节背伸,肩关节屈曲并内收向前推动车轮,通过转换车轮方向使之与斜坡相交还能使轮椅在斜坡上立足。

下坡:伸展头部和肩部,并应用手制动,可将双手置于车轮前方或在维持腕关节背伸时将一掌骨顶在手动圈下方进行制动。

④转换轮椅方向

以转向左侧为例:左手置于手动圈后方,左臂略向外侧旋转,从而将身体重量通过左手传递至车轮内侧,以左手将右侧车轮向后转动,同时右手在正常姿势下将右侧车轮转向前方。

(2)辅助者使用

①前进或后退

四轮着地法:轮椅保持水平或四轮着地。

二轮着地法:方向轮是空,大轮着地,轮椅后倾推或拉。

②上台阶

二轮着地法向后拖上台阶;手柄向后下方拉,脚踩后倾杆,方向轮上台阶,提手向前上方,顺势将大轮滚上台阶,推进。

③上下楼梯

一人式:二轮着地法,向后拖,逐级而上。下楼梯反之;

两人式:同一人式,另一人置轮椅前方协助;

四人式:同一人式,轮椅前后方各两人,协调一致。

四、假肢

(一)依部位分类

1.上肢假肢

肩离断假肢:指截肢部位达到部分肩胛骨者使用的假肢,较常见于电击伤患者,算是很重的伤残。

上臂假肢:指截肢部位达到肘关节以上者使用的假肢。

肘离断假肢:指截肢部位在整个前臂缺失的患者使用的假肢。

前臂假肢:指截肢部位至肘关节以下者使用的假肢。

腕离断假肢:指截肢部位位于腕关节处,整个手掌缺失的患者使用的假肢。

手部假肢:可能是单指,也可能是多指或者部分掌缺失的患者使用的假肢。

2.下肢假肢

髋离断假肢:适合髋离断截肢术或者大腿极短残肢的患者使用。

大腿假肢:大腿部位截肢且残肢长度合适的患者使用。

膝离断假肢:用于膝关节离断术截肢或者大腿超长残肢或小腿极短残肢使用。

小腿假肢:用于小腿部位截肢并残肢长度合适的患者使用。

足部补缺假肢:用于足部部分或全部缺失的患者使用。

(二)依功能分类

1.功能假肢

无机关功能性假肢:像虎克船长的钩子,功能就很单纯,许多上肢假肢利用一些模组化套件,在不同状况下换装不同假肢。

有机关功能性假肢:例如大多数下肢假肢都会装有关节及相应的运动辅助装置(液压、气压、弹簧),甚至有电子动力回馈系统等,上肢假肢则有不同控制源(肌电、索控)的各类功能性假肢。

2.美容假肢

纯粹为了美观而制作,例如美容假手,对于截肢者建立自信自尊相当有帮助。

思考题

患者,女,70岁,因外伤致右下肢缺如,既往体健,现双侧肌力、肌张力正常,座位平衡良好,日常生活可自理。

问题:该患者应选择何种康复器具,医务人员应如何指导患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