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岸”古乐团的欧洲时空之旅(1 / 1)

时间:2010年7月2日

地点:北京中山音乐堂

乐团:德国“高岸”古乐团(MUSICA ALTA RIPA)

上座率:70%

曲目:诺多:G大调竖笛与双小提琴协奏曲;泰勒曼:F大调双小提琴与中提琴协奏曲;维瓦尔第:D小调双小提琴奏鸣曲,G大调竖笛与弦乐协奏曲;曼奇尼:D小调竖笛与双小提琴奏鸣曲;巴赫:G大调双小提琴奏鸣曲;亨德尔:《水上音乐》选曲(改编为室内乐);普赛尔:《仙后》组曲(选曲)

我坐的位置相当好,可以算作皇帝位了。所以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非常清晰。

其实“高岸”古乐团在古乐团里属于非常年轻的,所以独立录制的唱片不多。

大概为了照顾中国的听众,曲目还算大众化。其中简化的改编曲(亨德尔和普赛尔)占了1/4篇幅。曲目安排非常有想法,按巴黎(诺多)、汉堡(泰勒曼)、威尼斯(维瓦尔第)、拿波里(曼奇尼)、莱比锡(巴赫)、伦敦(亨德尔和普赛尔)做了地图式的规划。

“高岸”古乐团的演绎一开始就带来了古朴的气息,没有听过古乐现场的朋友可能觉得“不过瘾”,音色总是出不来的感觉。其实这正是古乐的特色,他们的弦乐采用羊肠弦,音色晦暗、温暖;羽管键琴的声音精致而剔透,另外,标准音高采用415Hz的设置(而不是440Hz),听众大概更会觉得音乐黯淡了一层。

在巴洛克风格的演绎中,揉弦是非常少见的,很多本真演绎都尽量避免揉弦,但就现场的两把小提琴和中提琴而言,有的乐手揉弦,有的不揉弦,显然乐团并没有就此问题做硬性的统一约定。大提琴在短音时候揉弦,长音时不揉弦,可以看作是非常克制的奏法了(若揉弦,则短音时不明显,长音时明显)。装饰音处理得较为简约,且不太讲究。

可以说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相信他们有自己的理由,“高岸”古乐团不拘泥于学究式的教条,更多是从音乐角度奉古,现场听到的演绎仍然是典型的古色古香、温润饱满。而且他们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希望为听众调和古朴的意念与现代的宽松式的表现,打造出一种大体古范,却带有融合形态的音响,从而更容易为现代听众所接受。

总的来说,他们的演绎又是内敛的、保守的,注重声部平衡,配合精湛,声音被打磨得一个毛刺儿都没有,听不到特别突出的声部表现(哪怕是协奏曲),没有任何夸张和“出彩”之处。灵活的速度?没有!你也可以说他们是中规中矩。但抛开这些问题的话……现场,带给你的是纯粹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