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人英雄救赎者(1 / 1)

在《圣经·旧约·出埃及记》中,摩西的英文是Moses,在希伯来语中,“摩西”指“从水里拉出来”的意思。摩西是以色列人的领袖,公元前13世纪,他受到上帝的指示,把在埃及受奴役的两百多万以色列人民解救出来。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经红海穿沙漠,逃离埃及人的追杀。但在途往迦南的过程中,沙漠气候干燥贫瘠,神在暗中相助,在缺水的时候,要摩西伐树丢到脏水塘里,水就变甜;荒野中举杖击石,水便流出;并且在面临饥饿危机时,上帝又降玛纳使人充饥。以色列人原始本能强烈,“心思善变意志不坚定,贪图安逸,不肯吃苦。”[2]上帝欲使以色列百姓成为令人满意的子民,让摩西带领他们经历诸多磨炼,且用美好的品质感化他们,用律法和戒令来训导他们。最终摩西带领犹太人在残酷的沙漠环境中流浪了四十年,最后到达神所预备的流着奶和蜜之地——迦南。以色人的摩西成为以其高瞻远瞩不畏艰难险阻来拯救以色列民通往美好家园的领袖。

与《圣经》中的摩西一样,《野草在歌唱》中的摩西拥有许多共同的特质。他在出场时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喝水”,与《出埃及记》中的水的意象相关。后来他用水洗盘子,在树荫下用水洗澡,以至于玛丽看到他流着皂沫的上半身后受到强烈的感官刺激;他安慰哭泣的玛丽时,递过去一杯水以表示关心,获得了玛丽的好感,也用水滋润灌溉着玛丽的情感荒原。“水”代表了奔腾流动的生命与活力。在这个干燥贫瘠的非洲农场上,水是宝贵的生存资源。摩西用水打理好这个破碎的家庭,将生命之水带到玛丽枯萎的生命中。不仅如此,摩西还忍受着殖民者的压榨,包容着玛丽的缺点,给她带去精神的慰藉和情感的满足,将她带出过去的死气沉沉的生活。

“难道耶稣认为人类互相残杀是正当的吗?”摩西问女主人玛丽,一个南非偏僻荒野的土人奴隶对《圣经》的了解并不多。莱辛通过摩西之口,把他与耶稣联系在了一起。由于摩西进出当地的基督教教堂,接触到了基督教信仰,对不符合基督教宗旨的殖民行为发出了质疑之声。《圣经》与《野草在歌唱》中有一个同名的人物“摩西”,虽然《野草在歌唱》中的黑人奴隶与《圣经》中的摩西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相距甚远,他们之间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野草在歌唱》中的摩西在教会做过差事,受过基督教的感化。摩西追随着耶稣的博爱,耐心友爱,谦虚虔诚,和善亲切。他是个与众不同的黑人,会识文断字,说一些上流的话语,比白人在生活上更有能力看到人性的弱点,也能很好地处理与白人统治者的关系,最后甚至改变了玛丽暴躁任性的缺点。他清楚白人殖民者对自己的家园发动了不正义的战争,相信耶稣是平等友善地对待人类,所以他询问玛丽“难道耶稣认为人类互相残杀是正当的吗?”耶稣倡导人类之间的博爱,用和平与爱化解各种冲突与仇恨。摩西最后出自反种族歧视的愤怒而杀害了玛丽,其反抗虽然给黑人们带去必要的警醒,但似乎也说明了通往和平之路的艰辛,他的行为犯下了犹太教和基督教所不允许的“杀人罪”。无论怎样的理由,摩西的杀人依然意味着流血与暴力,他对白人的反抗行为最终不得不以悲剧告终。《出埃及记》中的领袖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通往了迦南美好之地,自己却无法进入神的“应许之地”,这可能与他在年轻时因愤怒而失手杀死一个埃及人有关。《野草在歌唱》中的黑人摩西,也无法进入他一直渴望的“应许之地”,他只好行走在通往迦南地的艰难旅途之中。正如我们在以曼德拉为首的新一代南非黑人领袖所倡导的非暴力运动最终达成所见,白人与黑人之间彼此理解,携手共进,才是建构美好家园的真正和平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