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1 / 1)

拉奥孔在美学史上讨论异常热烈——身份的定位,面孔的转换,题材的异同,历经了漫长的美学流变过程,远非温克尔曼、莱辛、歌德三家之词可概论。但能够肯定的是,不论是诗中的拉奥孔,抑或画中的拉奥孔,其个体形象的美学价值越发被重视。拉奥孔的古希腊精神是历史语境下的道德审视,艺术品的审美形式作为对伟大道德精神的弘扬而存在;诗与画的异同确立了拉奥孔作为艺术分野的标志,古希腊精神在一尊艺术符号的诞生下消解,拉奥孔隐去了历史美学的元素,开辟了类型美的道路;当审美视野中只有雕塑个体,拉奥孔终于得以造型艺术的角色出现,纯粹艺术精神是拉奥孔作为单一艺术美的终极独白。发现拉奥孔,毋宁说在拉奥孔身上发现了艺术创制的繁复性,发现了审美感知的多维性,发现了人本主义精神的自由与独立。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2013级美学研究生)

[1] [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邵大箴译,17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邵大箴译,17页。

[3] [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杨周翰译,3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 [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17页。

[5] [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17页。

[6] [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17页。

[7] [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17页。

[8] [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18页。

[9] [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

[10] [德]莱辛:《拉奥孔》,3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1] [德]莱辛:《拉奥孔》,8页。

[12] [德]莱辛:《拉奥孔》,9页。

[13] [德]莱辛:《拉奥孔》,8页。

[14] [德]莱辛:《拉奥孔》,15页。

[15] [德]莱辛:《拉奥孔》,15页。

[16] [德]莱辛:《拉奥孔》,16页。

[17] [德]莱辛:《拉奥孔》,20页。

[18] [德]莱辛:《拉奥孔》。

[19] [德]歌德:《歌德文集10》,2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0] [德]歌德:《歌德文集10》,30页。

[21] [德]歌德:《歌德文集10》,26页。

[22] [德]歌德:《歌德文集10》,第30页。

[23] [德]歌德:《歌德文集10》,第31页。

[24] [德]歌德:《歌德文集10》,第33页。

[25] [德]歌德:《歌德文集10》,35页。

[26] [德]歌德:《歌德文集10》,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