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教育的价值(1 / 1)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首先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少年的教育为立法家最应关心的事业。”[4]因为少年的未来,就是城邦的未来。因此,教育便显得更加举足轻重。对于以上论断亚里士多德给予了两项理由,其中之一即为:邦国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必将毁损。[5]这里亚里士多德又将教育的重要性提升至邦国兴衰的高度,忽视教育即会出现不认真的教育或者不以优秀的教育方法育人等问题,这样的做法只会误人子弟、结出恶果,卓越公民的培养便无从谈起,因而城邦也会日暮途穷。

在城邦构建及治理的方法上,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观点高瞻远瞩,甚至传至今日依然德厚流光。亚里士多德强调政治共同体的确立应以高尚的行为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共同生活。[6]即一个城邦共同体应该以谋求公民高尚的素养、完善的德性为追求的目标,绝非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即可。高尚行为和完善德性的养成需要教育的内化。因而,至善城邦的具体教育方法之一终将落实在具有重要而独特价值的音乐教育之上。音乐教育对于卓越公民培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音乐教育对于公民内在德性之培养。其二,音乐教育对于公民外在高雅生活方式之养成。

首先,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对于公民内在德性的培养方面。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谈到音乐教育对于公民的效应多见于以下三种看法。

第一,作为娱乐和憩息,音乐的效应在于灵魂的非理性部分。[7]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有人认为音乐的作用,有如睡眠和酣饮,只是娱乐和憩息(弛懈)。在一般人看来,睡眠和酣饮是日常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并不是什么高尚之事。因而,有人将音乐、睡眠、酣饮和舞蹈一并列入——看作是可以消释劳累、解脱烦虑、怡悦自我的舒适之事。正如欧里庇得斯在《狂欢者》一书中将睡眠、饮酒、音乐并列讲到“遣愁赖有此。”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亦将音乐与睡眠与酣饮并列。皆为放松之乐,以求憩息或弛懈。

憩息既用于解除由于紧张、劳累而引起的疲乏,就必须具有怡悦的作用。所以,一般认为卓越公民的培养,其心灵应兼备怡悦和高尚的要素,幸福的心灵是这两种要素结合的心灵。心灵的感受也即公民灵魂的非理性部分,音乐无论发于管弦或谐以歌喉,总是最能触动心灵,给公民带来世间最大的怡悦。希腊乐祖奥尔菲俄之子谬色奥曾作诗如下:“令人怡悦,莫如歌咏。”音乐可以从内心深处感化触动公民的心灵,心灵的怡悦感应,便是音乐与灵魂和谐共舞的积极效应。因而,音乐通过心灵的感受,触动到灵魂的非理性部分,从而怡悦公民。

正如普通人所见,音乐虽与睡眠、酣饮和舞蹈等寻常之事同列,易被公民忽略。但在至善城邦中,音乐又是公民必不可少的消遣解乏、放松自身的最佳方式。音乐种类繁杂,各式各样的音乐无不在向公民传达着一种独一无二非凡的感受,这种感受直触心灵深处,触动灵魂的非理性部分,使公民不由地放下理性的指导,任由感性思绪引领心间,为至善城邦谱写下怡然自得的和谐篇章。这种感受即德性养成的过程,正如亚里士多德讲道,热忱的兴起足以显见灵魂在情操上受到了影响。[8]这便是音乐对于至善城邦中卓越公民的德性培养方式之一。

第二,作为操修善德,音乐的效应在于理性部分的实践理性。

音乐的价值还体现在其陶冶公民的性情,启发公民的智慧,使公民拥有善德,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以理智引导实践。善德在亚里士多德至善城邦的建构过程中被看的极为重要,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如无善德而欠明哲,终于不能行善;城邦亦然。凡能成善而邀福的城邦必然是在道德上最为优良的城邦。”[9]即有善德才能成善业,至善城邦的建构才有可能。

操修善德与音乐的关系便在于公民通过感官来认知这个世界,音乐里寄托了音乐人的感情和情绪,欣赏音乐的公民通过这些音符和旋律来感受音乐人的感情,间接地感知这个世界,时常聆听有益于自己身心的乐曲,便可使自己的心情达到一种恒然愉悦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适宜的性格,一种高尚的素质。公民在精神和心灵上受到双重洗礼后,其思想境界也会随之提升,以卓越的思想引导高超的行为,获致和谐、完善的德性。所以,音乐可以通过陶冶情操培养善德,从而益于至善城邦中卓越公民素养的养成。

音乐的另一种优良品质,也是一种善德的操修。在音乐中,旋律、和声、节奏依照着乐谱这一宏伟建筑的蓝图,遵循着异常严格的规条,层层叠叠,准确而又精细。也只有这样严谨有序、准确无误的配合才能演奏出一曲曲完美的曲调,这其中蕴含着的优良德性即为节制与协作的善德。其中,节制乃古希腊哲学家经常讨论的正义、智慧、勇敢和节制四种主要道德之一,是至善城邦建构过程中公民应当具备的优良品行。在乐曲中每一个音符都必须严格地按照乐谱的规范,只能在它该出现的恰当之时出现,有一个音符的错位便可使整个乐曲功亏一篑,不和谐、不完美。这就培养了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守规矩、有条理,在恰当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不越位,守本分。这既是修身达己,也是在操修善德。

第三,作为操修理智,音乐的效应在于玄想理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有益于心灵的操修并足以助长理智。理智的完成以理性为基础,理性(Reason)作为一种公民的心智能力,类似于直觉、感觉。它被认为是一种思考、计算、衡量、推理与逻辑的能力。当我们说一个人理智的时候,往往代表他所做的行为是经过思考,考虑过对错、前因后果,有道理,合乎逻辑的以理性指导行动的人。看似音乐与理智之间无关可联,实则不然。公民在聆听音乐之时,音乐中最常触动公民的即为其中的感性部分,公民会因为聆听了不同种类的音乐,很直观地产生不同的感受。而将这种感受往深层次推理,即是一种心理体验。不同种类的乐曲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公民不断地聆听不同的音乐或在反复地聆听同一种音乐的过程中,其心理体验会渐渐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能沉浸其中,从而感悟到音乐内在深处所蕴含的意义、进而引发公民对智慧或理性的思考。(这里的玄想理性不同与第二点的实践理性,此点更强调聆听音乐而思的智慧,而第二点更强调聆听音乐而行的智慧。)有了思考的过程,公民在行事之时会经过思考、推理而更加理性,减少过失,这种玄想既是一种思考也是一种收获。公民聆听音乐的过程即是在潜移默化之中由乐曲而操修理智,增长智慧,完善德性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还可以从外在方面使公民获得更加优雅的生活方式。他说:“第一,音乐的价值就在操持闲暇的理性活动。”[10]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怎样对待闲暇的方式就直接反映出了公民的生活质量与高度。因而,亚里士多德看重如何对待闲暇,他说:“我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应是操持闲暇”。当衣食无忧之时生活便有了良好的基础,在这基础之上,努力在自由中实现自我的途径便是操持闲暇。结合雅典当时社会的特点,雅典人生活在一个悠闲的社会。[11]正如苏格拉底对年轻的泰阿泰德谈到的“自由人能够支配的闲适”。雅典人追求自由,并乐于在自由中思考。他们热爱而向往着这样一个精致、优雅的至善城邦。可见,雅典人注重闲暇,更注重怎样对待闲暇的方式。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乐此不疲地忙碌着,这样做的原因正是为了给自己争取到繁忙之余的可以自我怡悦的纯然自由时间——即做一个自由人,拥有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而获致闲暇。音乐可提供给人快乐,同时学习音乐的过程,也是公民在闲暇时对文明的追求,音乐为自由人的文明追求提供了一个场地。[12]这种生活状态正符合希腊人追求的在闲适、安然的状态下向往智慧、思考真理的理想城邦的高雅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之时的生活应由音乐所充斥。日常的游嬉和娱乐应规定在适当的季节和时间举行,作为药剂,用以消除大家的疲劳。游嬉使紧张的生命得到弛懈之感,由此引起轻舒愉悦的情绪,这就导致了憩息。闲暇却是另一回事:“闲暇自有其内在的愉悦与快乐和人生的幸福境界;”[13]亚里士多德所提到的游嬉与娱乐可视为非理性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些非理性活动虽会导致人憩息而愉悦,但音乐作为理性的活动却区别与此。音乐以其内在的魅力,或悦动的旋律,造化内心,颐养心德,以使公民的心灵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之余为公民的生活提供了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在闲暇之时,聆听音乐,沉浸于纯粹的自我与音乐合二为一互动升华的至高境界,使心灵得到安宁、满足,德性得以完善,这便是音乐的大益处。因而,亚里士多德将音乐作为闲暇之时的最佳生活方式。怎样对待闲暇,才是决定公民人生境界与高度之关键,在至善城邦中,掌握音乐之道才是公民操修于安闲之本事。

佳期相聚,诗人诵歌之时莫如音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或与友人相聚都是公民颇为向往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时刻,音乐常常会作为气氛的烘托者,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浓烈易于渲染,公民的身心也会自然而然变得轻松舒畅。诗人诵歌也是被希腊人广泛喜爱与推崇的一种传播智慧的方式。这里的诗人,并非我们当今所指的诗人,诗人在古希腊专指那些专门以口口传播的方式,传播诗文、戏剧台词、讲演论说、历史杂谈、各种学术著作为业的人。在他们口中所传颂出的是希腊远古历史、神话传说及先人学说等一切智慧的总汇。这种形式的诵歌由于学艺渊源,行以韵语,谱于弦诵等,被诗人广泛传播,也被当时的希腊人广泛喜爱。诗人在熟悉了一些佳作篇章之后,会被各地邀请,在不知不觉之间将智慧传于四方,播于民间。在这样的意义上,音乐便在无形之中充当了知识传播的有力助手,诗人巧妙地借助于音乐的流畅旋律以及轻松的感觉,将智慧以一种朗朗上口的方式传达于四方,施教于公民。公民便利用音乐手段轻松地汲取了智慧,增长了才智、学识,开阔了视野,于无形中效仿先贤圣哲的高尚行为,这便有利于其成为城邦中的卓越公民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可从内在培养公民之德性,可从外在作为公民高尚之生活方式,这一切均源于希腊人对于卓越之追求。爱智慧是希腊人显著之特点,追求卓越更是其一向的目标。亚里士多德谈至善城邦中的音乐教育并非空谈,也非不切实际,而是他在《政治学》前七卷中对理想城邦、城邦的性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现实中各种政体的建立及革命问题等作了充分完备而详细的研究之后,逐渐描摹出的至善城邦应有的样子。从而,将至善城邦的如何构建问题,落脚在作为构建方法之一的教育问题上。音乐教育于外在乃操修闲暇之本事、聚会诵歌之必须,是城邦公民生活之余的高尚行为,一种高雅的生活状态。于内在音乐教育可以从内化公民心灵的角度升华其灵魂、解乏怡悦,操修善德,玄想思考、增长智慧,这些所有的目标皆统一指向对至善城邦中公民德性培养的问题之上。公民德性的培养问题始终是至善城邦最为重视的问题,以音乐培养完善而卓越的公民,从而实现建构“至善城邦”的目的,正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