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统一格局的瓦解与再造(1 / 1)

党锢之祸发生以后,不论在朝在野,正直敢言、能与宦官势力作对的有识之士几乎被一网打尽,从此直到黄巾起义爆发,再无任何势力能与宦官抗衡,中央官属、禁军几乎都掌握在宦官手中,地方上的刺史、郡守职位大多也被宦官的亲属、心腹所把持,整个东汉都笼罩在宦官的阴云之中。黄巾大起义爆发以后,朝廷宣布解除禁锢,下令各地组织武装力量实施镇压,一些名士和所谓“党人”重新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公元189年,汉灵帝病死,汉少帝继位,何太后临朝,她的哥哥大将军何进辅政。何进与袁绍密谋除掉宦官。由于军权掌握在宦官手中,何进害怕力量不够,便秘密征召陇西豪强董卓带兵进京,以为外援。不料宦官抢先下手,杀掉何进,袁绍得知,便率军冲入宫中,杀尽宦官。董卓趁此机会占据首都,掌握了朝廷大权,他废掉汉少帝,另立汉献帝,取得号令天下的优势。不过董卓部下的军人军纪极差,他们倒行逆施,鱼肉民众,引起关东州郡和以袁绍为首的另一些地方豪强的不满。汝南袁氏由于累世高官,四世有五人位至三公,名望很高。袁绍凭借这个资本,竖起反董旗帜,号召各州郡,尤其是反对董卓的关东州郡起兵。于是形成了以袁绍为盟主的讨董联盟,曹操以及孙权的父亲孙坚等都参加了联盟。董卓见联军势大,便挟持献帝退守长安。临行前,他纵兵抢掠洛阳,焚烧洛阳宫殿,并将洛阳百万民众向西驱赶。进入长安后,他的暴虐之举并无丝毫改变,擅杀大臣、刻意打压关中豪强,导致朝廷人人自危。司徒王允与董卓的部将吕布密谋诛杀了董卓,得到了长安吏民的一致欢呼。但董卓死后,他的部将内讧,大打出手。结果,关中人民蒙受了严重灾难。而讨董联军看起来兵多将广,声势浩大,实际上并不团结。各支部队各自为战,身为盟主的袁绍也无法统一指挥。董卓死后,袁绍逐步扩大势力,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冀州、青州、并州,而曹操则趁机收降青州黄巾军,得到百余万人口,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兖州和豫州。

公元196年,颠沛流离的汉献帝终于回到洛阳,但很快又被曹操挟持迁都许昌。此时全国各地已成割据之势:除袁绍、曹操以外,公孙瓒占据幽州,袁术被曹操挤到了淮南,刘表据有荆州,刘焉占据益州,孙策割据江东,韩遂、马腾割据凉州,刘备曾一度领有徐州,但很快被吕布夺得,刘备不得不在各势力之间疲于奔命。在众多的割据势力中,袁绍实力最为强大;曹操组建青州兵,并在许昌附近施行屯田政策,大有收获,经济上得到了有力的补充;其他势力要么在整顿占领之地、无暇他顾,要么不思进取、无心征伐。只有袁、曹这两个集团实力相当,且又接壤,形成对峙之势。

公元196—200年,袁、曹双方都在加紧巩固自己的势力,以便为未来的决战做准备。自占领冀州之后,袁绍就一直致力于消灭自己后方的公孙瓒。公元198年,经过数年不断地打击,袁绍终于杀掉公孙瓒,占领幽州。袁绍解除了后顾之忧,开始将眼光放在南方的曹操身上。曹操击败先后占据徐州的吕布、刘备之后,也解决了后顾之忧,一场关系到北方谁属的大决战拉开了序幕。

从战前双方的综合实力对比来看,各有优劣。袁绍一方胜在实力强大。袁绍据有四州之地,兵力远超曹操一方,甚至达到十比一的程度。曹操虽然通过屯田积聚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但远远无法同袁绍相比。此外,袁绍出身汝南袁氏这个在当时可谓名望最高的士族,其号召力显然不是曹操这个宦官之后可比。曹操一方胜在地利和人和两方面。决战的地点官渡离曹方的都城许昌不远,这样曹军的粮草不需要远程运输。曹操惜才爱才,善于用人,能够听从谋士建议,手下谋士荀彧、郭嘉等人,都是从袁绍阵营转投而来的,他们对曹军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袁军距离官渡较远,补给线拉得很长,这是一个致命弱点。袁绍刚愎自用,不能纳谏,又优柔寡断,贻误战机。战前,谋士田丰曾建议拖垮曹操,袁绍不能采用,反倒将田丰下狱;谋士沮授也曾提出类似建议,也没有被采用。此外,曹操拥有汉献帝,也就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袁绍所无法相比的。

决战前,曹操先后在白马(今河南省滑县)和延津(今河南省延津县)两地击败袁绍的两支部队,分别斩杀颜良、文丑两员大将,断了袁绍的两臂。公元200年,双方在官渡摆开阵势,决战拉开了序幕。但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双方处于相持状态。袁绍虽兵力强盛,但急切之下无法击败曹军。9月,曹操派徐晃半路截击袁绍的运粮车队,烧毁了所运的辎重。10月,袁绍的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向曹操献计,说袁绍将万余车粮草囤积在离袁绍大营40里的乌巢(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境内),但守卫乌巢的不过万余人。曹操趁夜亲率精兵从小路偷袭,再次烧毁了袁军的粮草。袁军久攻曹操大营不下,大将张郃等投降,曹军则乘胜进军,杀敌7万余人,取得大胜,袁绍则逃回河北,官渡之战结束。

官渡之战是争夺北方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战后,曹操统一北方已无障碍。公元202年,袁绍病死,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为争夺继承权而开战,曹操坐收渔人之利。公元205年,曹操攻灭袁谭,收服冀州。袁尚逃入乌桓。公元207年,曹操击败乌桓,肃清了袁氏的残余势力,至此,北方大部被曹操收入囊中。

正当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全国其他地方的割据势力也在互相兼并,渐渐地形成了地方性的一统格局。

刘备是汉朝宗室远支,出自西汉景帝,但很早就失去了爵位,到刘备的时候不过是一介平民,生活较为贫苦,依靠织卖草鞋为生。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因镇压有功,先后做过县尉、县令。后来,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等人,在各方势力之间周旋。公元198年,刘备甚至还接受了献帝的密诏,试图诛杀曹操。官渡战后,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刘表不仅给他兵马,还让他驻军新野。正是在新野期间,刘备自降身份,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谈。诸葛亮则提出了占据荆、益两州,与曹、孙形成鼎足之势,然后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主张,为刘备指明了总的方略。经过数年经营,到公元208年,刘备已经积蓄了一定的实力,在荆州也颇得士人之心,获得了一定的声望。

江东是孙权的根据地。他的父亲孙坚作战勇猛,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和平定董卓之乱,本是袁术的部属。孙坚死后,孙权的哥哥孙策离开袁术,进取江东,在这块军阀势力不强的地方迅速发展起来。到公元200年,孙策被刺杀,孙权即位,这时,孙氏已经占据了江东六郡,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荆州处在曹、刘、孙三方的中央,地理位置重要,又十分富庶,是三家必争之地。曹操统一北方之后,立刻盯上了荆州。公元208年,曹操亲率大军10余万南征,意图扫平南方割据势力。此时,刘表病死,两子争位,幼子刘琮投降曹操,曹操获得大量水军和粮草,一举占领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兵锋直指江东孙权和荆州的刘备。刘备得到刘表另一子刘琦的支持,退守夏口(今湖北省汉阳),又获得了荆州士民的拥护,实力大有提升。孙权占据江东之后,也早有鲸吞荆州之意。曹军南征之前,孙权就消灭了江夏太守黄祖,表明了争夺荆州的野心。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开始。

在诸葛亮的方略中,刘备首先要做的就是占据荆州。面对曹军的进逼,刘备积极备战,并派诸葛亮前往东吴,试图联络孙权,共同抗曹。而此时江东的孙氏政权内部却发生了争论,对曹操的态度分成两派。以张昭等人为首的主和派慑于曹操军事实力的强大,主张投降;而以鲁肃、周瑜等人为首的主战派则认为曹军并非不可战胜,主张联合刘备,一同抗击曹操。最终,孙权拔刀斫案,下定决心联刘抗曹。

曹操从江陵沿江东下,孙刘联军逆流而上,双方在赤壁(今湖北省蒲圻西北)相遇。周瑜部将黄盖向曹操诈降,却将船只点火直冲曹军阵营。曹军不习水战,为求稳固将船连在一起,结果火势迅速蔓延,曹军被烧死、淹死的不可胜数。孙刘联军趁机进攻,曹操大败而回。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此战之后,曹操致力于征伐西北,公元211年,曹操平定关中。公元215年,曹操消灭张鲁,占据汉中。刘备则按照诸葛亮的方略,通过迎娶孙权的妹妹,“借得荆州”,然后西取益州。公元214年,刘焉之子刘璋投降,刘备占据益州。公元218年,刘备北上攻取汉中。同年,孙权部将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被杀,刘备失去荆州。

此后,三国分立的大局已定。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继位,以禅让方式取代了汉献帝,于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公元221年,刘备于成都称帝,继续汉朝的统治,史称“蜀汉”。同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孙吴)。公元229年,孙权才称帝。

赤壁之战以后,三国之间纷争不断。同时,三国也在不断地巩固自己的地方性统一的地位,不断地发展本国的经济实力。在曹魏治下,战乱不断的北方逐渐恢复了元气。曹魏将以前在许昌屯田的经验逐渐推广开来,这对于恢复国内的农业生产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

在蜀国,刘备在公元223年病逝,诸葛亮受命辅佐后主刘禅,采取了一些措施,对于推动蜀汉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采用又打又拉的方针收服了南中众多的少数民族,使得蜀汉政权的控制范围向南部扩张了许多,同时也加快了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增加了蜀汉的经济实力。然而,这都是为诸葛亮北伐所做的准备。从公元228—234年病死五丈原,诸葛亮一共6次出兵北伐曹魏,可惜都没有成功。诸葛亮死后,蜀主暗弱,姜维虽然一度也曾北伐,但已经无法形成威胁。

江东在孙权的统治下也得到了开发。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不休,大批北方民众南逃到东吴,增加了东吴的人口数量。东吴政权又不断地征伐治下的山越、蛮夷等少数民族,将被征服地区的少数民族民众编制到郡县,又在被征服地区设置郡县。这些措施也增加了东吴政权的控制范围,增加了东吴的人口,加速了被征服地区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元230年,孙权还派人前往夷洲(今我国台湾地区),这表明在三国时期,内地就与台湾地区有了经济往来。

三国各自在发展的时候都注意整顿国内的秩序,扩大统治的范围,魏国平乌桓、蜀国平南中、吴国平山越、蛮夷,这就从整体上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传播范围,有更多的少数民族纳入儒家文明的影响之下。

三国虽然是分立的,但在三国时期,新的统一仍在酝酿中。魏国始终希望把蜀汉和东吴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内;蜀国则以恢复汉朝天下一统为己任,所以不断北伐曹魏;吴蜀之间虽然联合抗曹,但荆州始终是横亘在两者之间的障碍,为此也是争斗不断。这些矛盾都迫使这3个已经兼并了众多割据诸侯的政权向着更大的统一前进。

曹丕继位建立魏国,同时在国内施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名义上是按才能选拔官吏,实际目的却是为士族服务的。九品中正制是采纳陈群的建议制定的,是由秦汉以来的察举制,尤其是东汉以来的察举制演变而来。其内容是在各地设置中正官,对人物进行品评,品评标准主要是家世和德行,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9个等级,供吏部选任官吏时参考。实际上,这一制度主要品评的是人物的家世,即出身。一些门阀士族的子弟在品评中往往会获得较高的评价,因而也更容易选任为官。这样,高级职位更易由世家大族把持。在九品中正制下,曹魏社会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也只有这样,曹魏政权才能获得士族的支持。

在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出身的司马懿得到了曹丕的重用。掌握军权的曹休和曹真死后,司马懿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曹魏的对外战事基本上也都由他主持。明帝曹叡临死前命司马懿辅佐少主齐王曹芳继位,但军政大权掌握在曹爽手中。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杀了曹爽,掌握了军政大权。公元254年,继父亲司马懿之后掌权的司马师废掉齐王曹芳,另立曹髦。公元255年,司马师死,弟弟司马昭继任。公元260年,曹髦密谋除掉司马昭,失败被杀。司马昭改立曹奂。

在司马氏逐渐夺取魏国大权的时候,对吴蜀两国的战争还在进行之中。公元263年,魏国发兵攻打蜀国。魏将钟会率领主力部队与姜维相持在剑阁(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另一魏国将领邓艾则从山路越过剑阁,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国灭亡。次年,司马昭死。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掉曹奂,以禅让方式建立西晋。这个时候,东吴政权内部统治已经不稳,吴主孙皓荒**暴虐,百姓不堪压迫,起义不断。公元279年,西晋兵分六路,大举伐吴。孙吴很快投降,西晋统一全国。

西晋的统一是汉末以来诸侯从小到大不断兼并的结果。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公元265—290),社会安定,国家经历一段时间的繁荣发展。三国时期魏、蜀、吴的积累,以及这一时期的相对和平稳定,都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好处。然而,西晋的统一并不是稳固的,汉末以来的种种割据因素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在不断滋长。西晋继续施行九品中正制,这使得士族的特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不仅如此,西晋朝廷还承认士族对土地和人口的占有,尽管这种占有是有一定限制的,但却给了士族以更多的政治和经济特权,这当然会让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实力,实际上也就进一步增加了地方士族的割据因素。除此以外,西晋还吸取曹魏的教训,大封宗室为王。这些被封为王的宗室虽然没有实际的封地,仅仅收取租税,但大多数都兼任地方都督诸军事,实际上掌握了一方的军事大权,这更加为西晋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图18.1 蟠龙环。西晋。上海博物馆藏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晋惠帝司马衷继位。晋惠帝是个白痴,而皇后贾氏野心很大,借机弄权,先后除掉晋武帝时期的外戚杨氏和掌握禁军的楚王司马玮。公元300年,贾后废掉并杀害太子,赵王司马伦杀掉贾后,废晋惠帝自立,引起诸王的不满。此后,诸王之间展开了长达6年的混战,晋惠帝和首都洛阳几度易手。这次变乱在历史上被称为“八王之乱”。公元306年,晋惠帝被毒死,八王之乱结束。

八王之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北方的社会生产再次遭到严重破坏,包括内迁的少数民族在内的北方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被迫起而反抗。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首领趁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最早如匈奴人刘渊,于公元304年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从此,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各种政权此起彼伏,战乱不休。这导致更多的民众流徙南方。公元317年,南逃的士族拥立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东晋十六国对峙时期。

自汉武帝提倡儒家学说以来,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不断地随着历史的发展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也不断地向四周、向更大的范围传播。这一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并不会随着国家的分分合合而终结,也不会随着政治层面上大一统的瓦解而停止,因为它本身就是文化层面上的大一统,而这种文化层面上的大一统势必会影响到政治层面上的大一统。当儒家文明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时候,政治上更大范围的大一统也会随之而来。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到三国而瓦解,再到西晋的短暂统一又有了短暂的再造,经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之后,在隋唐时期,中国将会进入一个更加宽广和深入的盛世大一统局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