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武帝晚年对政治得失的反省(1 / 1)

武帝统治的中前期,西汉强盛繁华,然而在其晚年,西汉却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这是由一系列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汉武帝中前期的一系列举措造成西汉国力疲惫。自武帝即位第七年,也就是公元前133年行马邑之谋开始,西汉对外战争,尤其是对匈奴战争连年不断。战争对国力的消耗极为严重。在三次大的战役之后,西汉朝廷甚至由于战马损失过多,再无法组织起强大的骑兵部队。尤为重要的是,战争需要大量的兵员,这就势必要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降低农业产量。此外,汉武帝本人在位期间,也在不停地修建宫室,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建章宫、明光宫、柏梁台、长杨宫、五柞宫等,再加上各地的行宫,以及不断修建的皇家园林,这也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从公元前133年开始,汉武帝多次巡游各地。始皇帝仅有5次巡游,汉武帝的巡游却达20多次。在巡游的过程中,还在各地祭祀神灵,游览名山大川,更数次封禅泰山。如同始皇帝一样,汉武帝也有求仙问药之举,数次派人入海求仙,希望获得长生不老之药,甚至有方士因此封侯。以上这些,耗费了西汉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尽管桑弘羊等人所进行的经济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这些改革大多只论开源,不讲节流,到汉武帝晚年,国力疲弱已经在所难免。史书记载,在汉武帝后期,出现了“天下虚耗、人复相食”的局面,人民困苦到以人吃人来维持生计,这是乱世才会出现的情景;同时,还不断爆发人民起义。公元前99年,在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有梅免、百政起义,楚地有段中、杜少起义,齐地有徐**义,燕赵之地有坚卢、范主等人起义。为镇压这些起义,汉武帝颁布沉命法,宣布发生起义地区的官吏如果没有镇压,都要处以死刑。

图15.9 鸟纹璧。西汉。上海博物馆藏

第二,朝廷内部发生变乱,这一变乱就是巫蛊之祸。汉朝社会十分迷信,巫蛊之术在汉武帝时代也有很多人信服,甚至包括皇室中人在内。公元前130年,第一次巫蛊事件发生了。原来汉武帝即位以后10余年,陈皇后没有生子。而平阳公主献给武帝的卫子夫却得到了宠幸。陈皇后嫉妒之下,竟然试图利用巫蛊之术谋害卫子夫。汉武帝查知以后,命当时还是御史的酷吏张汤彻查到底,株连了300多人。到公元前91年,又一次巫蛊事件发生。当时的丞相是公孙贺,与卫皇后的姐姐生下了一子,名叫公孙敬声。公孙敬声利用自己是皇后的侄子这种特殊关系,竟然贪污了北军的军费1900万钱。汉武帝一怒之下,将他抓入狱中。公孙贺抓住逃犯朱安世替公孙敬声抵罪,不料朱安世却向汉武帝揭发,说公孙敬声竟然在甘泉宫的驰道下埋有巫蛊。驰道是只供皇帝行走的道路,公孙敬声的目的昭然若揭。结果,公孙贺家族被族灭,汉武帝的两位公主也受到牵连被杀。此后,汉武帝对巫蛊愈加忌讳,专门设置绣衣使者这一职位来治理巫蛊。不久,一个名叫江充的人因出使匈奴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担任了绣衣使者,权力很大。江充此人与太子刘据有矛盾,在搜查巫蛊的时候,向汉武帝报告说,太子的宫中有蛊气。这显然是栽赃之词,巫蛊本就虚妄,又怎么会有什么蛊气让他看见?汉武帝命他搜查,果然在太子宫中查到了木人。当时,汉武帝并不在长安,而是在甘泉宫。太子得到消息后,知道无法辩白,便同母亲卫皇后假传诏令,发兵杀掉江充,并攻打丞相府。丞相刘屈氂逃出长安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命刘屈氂领兵镇压。双方在长安大战,死伤无数。太子刘据兵败,卫皇后、太子先后自杀身亡。事后,田千秋替刘据鸣冤,汉武帝虽为刘据平反,但却不得不重新选择皇位的继承人。汉武帝本有6个儿子,其中齐王刘闳早死,广陵王刘胥喜好游玩,不为汉武帝所喜,太子刘据自杀,那么就剩下燕王刘旦、昌邑王刘髆和最小的儿子刘弗陵。巫蛊之祸虽然已经结束,但其影响还在继续。太子自杀之后,燕王刘旦在几个兄弟当中年纪最长,按顺序应当由他做太子。但是他表现太过着急,太子自杀之后,他立刻上书请求回京,为汉武帝做守卫,实际上是想赶紧回京争夺太子之位。后来又发现他有窝藏罪犯的嫌疑,因而被汉武帝否定了继承资格。昌邑王刘髆本有机会继承,但因为公元前90年的一次偶然事件让他丢掉了资格,而这次偶然事件还导致汉朝的边防也出现了危机。

第三,边防危机。自从对匈奴的三大战役之后,双方虽然再没有组织大规模的作战,但在汉武帝的后期,小型的战斗仍然持续不断,双方也都没有明显的优势。公元前99年,李陵投降匈奴,汉朝受到一定挫折。公元前90年,巫蛊之祸发生后不久,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从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境内)出兵攻打匈奴,战事一开始较为顺利。但就在此时,从国内传来一则消息。原来,李广利出师之前,曾与丞相刘屈氂有一个私下的约定,密谋劝汉武帝立昌邑王刘髆为继承人。刘髆的母亲李夫人是李广利的妹妹,刘屈氂又是李广利的女婿。如果刘髆顺利继位,两人势必会获得更大的利益。不料,丞相刘屈氂的妻子被告发行巫蛊之事,彻查之下,李刘二人的密谋被武帝得知,刘屈氂被杀,李广利的妻子儿女则被捕入狱。前线的李广利想要追击匈奴获得大功,以换取汉武帝的饶恕,结果陷入匈奴包围,被迫投降匈奴。李广利的投降是汉武帝晚年对匈奴战争的一次大败,表明在汉武帝的最后几年,汉朝是稍稍处于劣势的。同时,李广利的投降还使得昌邑王刘髆也失去了皇位继承人的资格。

正是在国力疲弱、内乱不断、外战失败的情况下,汉武帝在最后几年开始重新思考汉朝的统治方针,试图改变这样的不利状况。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诏说,自己自从继位以来的所作所为使得天下受苦,如今已经无可挽回,此后要除掉那些劳民伤财的措施。同年,桑弘羊等人上书,要求汉武帝下诏迁徙内地民众到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东南)进行屯田,同时也有警卫边地的作用。汉武帝这时已经后悔经常出兵远征,他下诏说,轮台在车师国以西千余里,过于遥远,在轮台屯田是扰民的政策,不宜使用。同时,他还指出,当前的急务在于禁止苛刻暴虐、擅自加赋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以弥补以前造成的缺漏。至于军事武备,不需要大肆增加,仅仅满足基本需要就可以了。这道诏书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轮台罪已诏。轮台罪已诏之后,汉朝从此不再出兵征伐。为表示富国养民的主旨,汉武帝还封当时的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轮台诏的颁布,表示汉武帝晚年的国策发生了转变,对外从主动进攻转向以和为主,对内则转向休养生息、缓和矛盾。这种转变,正是汉武帝与始皇帝的不同之处。两人在位时期的内外政策非常相似,所立功业也都可以说并驾齐驱,因而历代将两人并称为“秦皇汉武”。然而,始皇帝在世时,并没有反思之举,秦二世继位以后,更是变本加厉,终于导致局面不可收拾;汉武帝晚年却有轮台诏的颁布,及时纠正了错误政策,可算得上难能可贵。

公元前87年,在册立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之后,汉武帝在五柞宫去世,葬于茂陵。由于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屡出问题,最后所立的刘弗陵只有8岁,如何避免秦末的悲剧,让自己在轮台诏中的精神保持下去,以延续汉朝国祚,这是汉武帝去世之前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他处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以防止女主专政。同时,在群臣之中选择了一些可靠的臣子作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汉昭帝处理国政。在这些辅政大臣之中,有一位切实执行了武帝晚年的意志,连续辅佐武帝之后的汉昭帝和汉宣帝,使得昭宣时代出现了中兴的局面。虽然中兴的局面无法同汉武帝时期的盛世相比,但也可以说是盛世的一个延续,因而昭宣中兴也为历代史家所称颂,这位辅政大臣也因此获得了忠臣的美誉,他就是霍光。

汉昭帝在位的8年时间内,朝廷数次下诏减免赋税,又与匈奴保持和亲的关系,西汉的国力逐渐得到恢复,《汉书》称赞霍光在昭帝时期的主政改变了武帝末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状况,出现了“百姓充实”的局面。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在霍光的主持下,昌邑王刘贺(刘髆之子)被迎立为天子。据说由于刘贺**无度,27天之后,霍光又主持废掉刘贺,改立汉武帝的曾孙、废太子刘据的孙子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汉宣帝长于民间,熟悉民间疾苦,又被当时的许多大臣誉为“良材美质”,因而得到了霍光的认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汉宣帝的确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汉宣帝开始亲政,仍然秉承了轮台诏的精神。

图15.10 博山炉。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汉宣帝在一次与太子刘奭(即后来的汉元帝)讨论治国思想时,总结了“汉家制度”。刘奭喜好儒学,因而不理解宣帝过多任用一些法吏。汉宣帝解释道,汉家的制度就是“霸王道杂之”,兼用儒法,而不是单纯使用德治。儒家往往好古非今,不利于治理国家。汉宣帝的这一番解释,实际上是对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的一个总结,表明他在基本思想上与汉武帝是一致的。

汉宣帝执政之后,十分重视吏治,重视对人才的选拔,曾数次下诏求取贤才。他认为国家治理得好坏,地方太守的人选十分关键,因而他经常亲自听取地方的报告,并亲自对地方太守进行政绩考核。汉宣帝在位期间,出现了丙吉、魏相等许多名臣。正是在这些名臣的辅佐之下,汉宣帝时期继续施行轻徭薄赋的政策,经常下诏安置和赈济灾民、减免赋税、降低盐价,对于扰民生产的不法行为严加处置,保证了西汉农业生产的稳定恢复。《汉书》评论道,在汉宣帝统治时期,官吏称职,人民安居乐业,匈奴臣服,汉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