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9年,秦赵长平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孩童出世了,他就是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始皇帝。秦王政出生前后,居秦王之位的还是他的曾祖父秦昭王,而他的父亲子楚,也就是后来的庄襄王,此时在赵国首都邯郸做质子,即由秦国派往赵国的人质。子楚在做质子的这段时期,秦国不断进攻赵国,因而,子楚作为敌国质子,处境尴尬。同时,子楚的父亲安国君虽然是秦国的太子,但却有20多个儿子,子楚排行居中,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继承秦国王位。在这样的困难处境中,大商人吕不韦出现了。吕不韦以商人的眼光,认为子楚“奇货可居”,他看到了子楚的困境,同时也发现子楚身上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为此,他送给子楚大量的钱财,让他结交赵国高官显贵,便于逃离邯郸。同时又亲赴秦国国都咸阳,给安国君宠爱的华阳夫人送去厚礼,为子楚进言,使得膝下无子的华阳夫人认子楚为嗣子,后来安国君继位为秦王,子楚就被立为太子。据传说,在邯郸时,吕不韦曾进献一个怀孕的歌妓给子楚,她生下来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秦王政。公元前247年,庄襄王去世,时年13岁的秦王政继位,吕不韦被任命为相国,号称“仲父”。
就在秦王政继位为王的时候,战国七雄之间的争霸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秦国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对东方六国的优势地位。东方六国因种种原因再难与秦国抗衡。东方的齐国在公元前284年被燕国将领乐毅帅五国联兵攻破后就一蹶不振。燕国虽然取胜,但毕竟是弱国,又曾受到齐国的攻伐,军事力量不强。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强大的军事力量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韩、魏两国被秦国不断蚕食,只能依靠割让土地求得一时安宁。在南方,秦国已经占有巴、蜀、汉中,并于公元前279年攻破楚国都城郢,楚国已经无法再对秦国形成威胁。
至此,从外部环境来看,秦国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基本条件,只要国内政令一致,便可挥师东进。然而,秦王政虽为秦王,但继位的时候年纪尚轻,政权掌握在一些大臣的手中,导致秦国政出多门,因此,若要一统天下,首先就必须要扫除国内的障碍。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的弟弟成蟜在带兵攻打赵国的时候突然发动叛乱。这次叛乱很快就被镇压,成蟜也兵败自杀,但却揭开了秦王政统一国内政令的序幕。当时,秦王政执政的两个主要障碍是相国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根据《史记》的记载,吕不韦很有可能是秦王政的亲生父亲。秦王政继位后,吕不韦以相国的身份把持秦国政权,时时与秦王政的母亲,也就是当时的太后私通。随着秦王政年龄不断增长,吕不韦担心与太后的事情被发现,于是让一个人假装太监,将这个人进献给太后,这个人就是嫪毐。嫪毐得到太后的宠信,因此得势,被封为长信侯,私下里自称是秦王的“假父”。不仅如此,嫪毐甚至与太后还生有两个儿子,意欲在秦王政死后,立自己的儿子为秦王。公元前238年,秦王政21岁,在行冠礼的时候,嫪毐发动叛乱,秦王派兵镇压,双方在咸阳大战,嫪毐战败,被以车裂之刑处死。这件事情影响很大,不仅参与叛乱的一批高官卫尉、内史、中大夫等被处死,相国吕不韦也受到牵连在次年被免职。吕不韦虽被免职,但他门客众多,许多人为他向秦王政求情。秦王政担心会有变化,便赐书责备吕不韦,并下令将吕不韦家迁到蜀地。吕不韦十分惊恐,担心被杀,于是在公元前235年饮毒酒自杀了。
就在吕不韦被免相的同一年,秦国还发生了一件对统一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的大事:韩国派到秦国帮助修筑水渠的郑国人被认定为间谍。秦王政即位初年,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游说,让秦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一条水渠,灌溉关中。秦国同意了他的建议,并命他主持修渠工程。10年后,水渠修好了,可以灌溉关中大片土地,而且还可以通航,便利交通运输,但主持工程的郑国人却被认定为韩国的间谍,罪名是消耗秦国的国力,拖住秦国进攻韩国的脚步。秦国随即颁布逐客令,凡在秦国担任官职的外来人员都在驱逐之列,秦国似乎从此不再信任从其他各国远道而来的人才。这条诏令的颁布,实际上表明在秦国国内还存在着本国人才与外来人才之间的矛盾。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时身为秦王客卿的李斯上了著名的《谏逐客书》。他认为逐客令是错误的,指出秦国的逐步强大,就是在外来人才帮助下形成的,尤其是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国君在位期间更是任用了大量的外来人才。这些优秀的人才不用于秦国,势必会被其他国家所用,这肯定会妨碍秦国的统一大业。李斯的上书说服了秦王政,促使他收回了逐客令,这样,许多优秀的人才才得以留在秦国,继续为统一事业服务。
这个时候,秦王政已经消除了国内政治上的麻烦,政令畅通无阻,在他身边,还聚集了一大批人才,文的有李斯、王绾、冯劫、冯去疾、蒙毅等人,武的有王翦、王贲、杨端和、蒙骜、蒙武、蒙恬、尉缭等人,统一的画卷就将要在他的手中展开。
秦国要消灭的是山东六国,其中,韩国弱小,又是秦国近邻,因此,李斯建议先攻取韩国,以震慑其他国家。恰在当时,韩国韩非所著的一些文章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到以后十分欣赏,也希望早些攻打韩国,以获得韩非这个人才。知道了秦王的这个意图,公元前233年,韩王赶紧派韩非出使秦国,希望秦国停止进攻。韩非原本是韩国的贵族公子,这个人很有才能,虽然口吃,但善于著书。韩非与李斯是同学,两人曾一起在荀子的门下学习。《史记》记载,李斯觉得自己的才能不及韩非。由于秦国不断进攻,韩非为韩国的存亡也十分担忧,数次上谏韩王,但不得任用。因此,韩非撰写了10余万字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秦王政很快见到了韩非,却没能任用。李斯就劝秦王政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倘若秦国不用他,也不能放他回去,免得被韩国所任用。秦王政就将韩非抓进了监狱,李斯借此下药毒死韩非,秦王政后来想赦免韩非,但已经来不及了。面对秦国的进攻,韩国毫无抵抗力。公元前230年,韩王安被俘,韩国被灭。
韩国灭亡之后,紧接着是赵国。公元前229年,秦国开始大规模攻打赵国,秦将杨端和在这一年兵围赵国首都邯郸。次年,王翦抓住赵王迁,赵国灭。赵国的灭亡对秦王政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他出生在赵国首都邯郸,他的母家在邯郸甚至还有一些仇人。灭亡赵国以后,秦王政亲自来到邯郸,将那些与自己母家有仇的人都坑杀掉。看到这种情况,赵国公子嘉知道秦赵之间的仇恨不可缓和,于是带着宗族逃到代地,自立为代王,意欲与燕国合兵抵挡秦国的进攻。
在战国七雄之中向来弱小的燕国在赵国灭亡之后,国土已经直接与秦国接壤。公元前227年,秦国兵临易水,燕国危如累卵。此时面对强大的秦王,燕国太子丹发动了一次震惊当世的刺杀行动。原来太子丹也曾在赵国为质,与童年的秦王政可谓同病相怜。后来,太子丹又曾到秦国为质,但在他为质的这段时间,秦王政待他并不好,太子丹心有怨恨,逃回到燕国。在燕国生死存亡的时刻,他找到著名的刺客荆轲,让荆轲带着燕国东方边境督亢(今河北省涿州、固安、定兴一带)这个地方的地图进献给秦王政,想通过献地来迷惑秦王政,但实际上是想让荆轲劫持秦王政,迫使秦国归还侵占的土地;如果劫持不成,就刺杀秦王,造成秦国内乱,再趁机联合其他诸侯攻打秦国。荆轲接受了太子丹的请求,与勇士秦舞阳一起,带着秦国叛逃将领樊於期的头颅、督亢地图和锋利的匕首从易水出发了。就在易水河边,上演了一幕豪情悲壮的送别场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他们区区二人,奔赴强大的秦国,去刺杀当时最有权势的君主秦王政,不论成功的可能性有多么渺小,也不论这一行动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都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勇气和侠义。然而,踌躇满志规划统一蓝图的秦王政,根本就没有想到一个巨大的危险很快就要降临到他的头上。荆轲作为燕国使者,在咸阳宫中见到了秦王政。《史记》记载,在朝见秦王之时,除了秦王本人以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携带兵器,因此,荆轲将匕首藏在地图之中。当进献的地图徐徐展开时,这场惊心动魄的刺杀行动也拉开了序幕。地图完全展开时,匕首露了出来,荆轲左手抓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操起匕首就刺。秦王政惊觉,断袖而逃,荆轲随即追去。朝堂上秦国大臣都没有兵器,武装侍卫们又在朝堂之外,急切之间无法支援。秦王政本人的佩剑太长,惶急之下,竟然没能拔出来,只好绕着柱子躲避荆轲的追杀。恰在此时,宫廷医生夏无且用手中的药袋掷向荆轲,并大喊着提醒秦王政从后背拔剑,秦王政果然从后背拔出剑来,刺向荆轲,斩断了他的左腿。荆轲眼看追不上秦王政,只好将匕首投出,做最后一击,却没能击中秦王政。荆轲身被数创,知道大势已去,无法完成刺杀的任务,便倚靠着柱子笑骂道,他本可以刺杀成功,只因念着完成太子丹的嘱托,想生擒秦王政。刺杀行动失败了,荆轲和秦舞阳都被杀死了。
刺杀事件令秦王政十分恼怒,增兵攻打燕国。公元前226年,秦将王翦领兵攻破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喜逃往辽东(今辽宁省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代王嘉派人送信给燕王喜,认为秦国如此急攻燕国,是因为太子丹派荆轲行刺惹怒了秦王,只要把太子丹的首级送给秦王,就能让秦国退兵。燕王喜信以为真,果然杀掉了太子丹,将其首级送给了秦王政,却仍然没能阻止秦军的东进。
韩国和赵国灭亡之后,阻挡秦国东进的三晋就剩下魏国。在荆轲刺秦王的同一年,魏国最后一位国君魏王假刚刚即位。到了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水淹魏国都城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国土地尽数并入秦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有的人认为魏国的灭亡是因为魏王不肯任用信陵君,但实际上却是因为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不可阻挡,即使有再忠贤的臣子辅佐,魏国仍然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三晋灭亡之后,秦国一统天下的主要对手就剩下东方的齐国和南方的楚国了。燕国和赵国的残余代国不过苟延残喘罢了。在此之前,秦国已经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面对此时的楚国,究竟应该派多少兵力前去征伐,青年将领李信与老将王翦发生了争执。李信认为,只需20万人便能攻取楚地。而王翦则认为,非60万不可。李信曾在追杀燕太子丹的过程中立有大功,秦王政嘉许他年轻勇猛;而王翦年纪老迈,在秦王政看来,已经失去了征战的勇气。也许秦王政本人也相信,从当时的大势来看,秦国已经胜利在望,而楚国已是风雨飘摇,其残余力量的抵抗不过是螳臂当车罢了。秦王政最终采用了李信的建议,派他领兵20万出征楚地。战争初期秦军虽节节胜利,但不久便大败而回。秦王政此时不得不信服老将的眼光,亲自去请王翦出山,给他60万军队。王翦不负秦王所托,终于打败楚军,并在公元前224年抓住了楚王负刍,占有了楚国淮北之地。之后,楚国将领项燕据淮南之地起兵抗击秦国的进攻,但很快就被王翦和蒙武等消灭,项燕自杀。
在攻灭最后一个大国齐国之前,王翦之子王贲最终抓到了逃亡辽东的燕王喜,并消灭了赵国的残余代王嘉的势力。齐国在其西面国境构筑防线,试图阻止秦军。但灭亡燕国的王贲则从燕国的南方攻入,抓住了齐国最后一位君主齐王建,齐国灭亡。
至此,东方六国先后灭亡,它们的国土并入秦国。也就是说,此时,就版图而言,秦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这一年,是公元前221年,秦王政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