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后期起,作为周王朝主要支柱之一的分封制度日趋衰落。经过“国人暴动”、“共和行政”之后,周天子的权威日渐衰微。到了春秋时代,天子虽然在名义上仍是最高的统治者,可是在他下面各处的大小诸侯,却并不怎么受天子的管束,天子也很难向他们发号施令。由于王室衰弱,所以日益强大的诸侯便逐渐形成尾大不掉、本末倒置的局面。诸侯各自割据地盘,互相攻打、兼并;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外来的部族经常向中原地区的诸侯国进行侵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诸侯有的就联合起来,以尊崇天子的名义缔结盟约,通常以最强大的诸侯作为联盟的领袖,也就是后世所称的“霸”。随着周代王权的不断跌落衰微,春秋霸权正是为填补这一政坛空旷状态应运而生的。
春秋时期的霸主按照一般说法有5位,称为“春秋五霸”,但对于具体是哪5位,古来一直有着不同的说法。现在较为通行的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个说法可能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的《白虎通》一书中;另一种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庐、越王勾践”,源自《荀子》、《墨子》二书。但长期以来,前一种说法流传更为普遍,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我们这里的“五霸”也暂取“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的观点。其实按照如今的观点,秦穆公仅称霸西戎一隅之地,看似迂腐的宋襄公也是昙花一现,他们都算不得影响广泛的显赫霸主,相比之下,墨子和荀子的说法好像更为恰当,但吴、越其实也是“偏霸”的性质。所以前一种组合仍然有着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下春秋五霸的历史事迹。
西周伊始,太公姜尚被分封到了齐国,即现在山东省的东北部。齐国地处黄河下游,依山临海,有渔盐之利。春秋初期的时候,齐国是一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到了第14个国君齐襄公在位的时候,他荒**暴虐,政治腐败,做了很多坏事,搞得民不聊生,人人自危。他有两个弟弟,一位是公子纠,由管仲辅佐;另一位是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由于担心受到迫害,两位公子都逃到了国外去,公子纠住在鲁国,公子小白住在莒国。齐国后来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僭位的人不久也被杀了,齐国国君的位置出现了空缺,大臣们紧张地策划拥立新君。此时,鲁君就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想扶立他。而其时鲁国国君是鲁庄公,庄公之父桓公死于齐国,齐鲁之间关系不睦,齐国内部对鲁国的用意十分怀疑,一方面实行阻碍,另一方面派人迎立公子小白回国即位。管仲考虑到了这点,于是带兵事先在半路拦截公子小白,双方相遇,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铜制的衣带钩。为了迷惑对方,小白佯装中箭而死,暗中换乘一辆轻便小车,昼夜兼程向齐都驶去。公子纠及鲁军以为小白已死,稳操胜券,便放慢了回齐国的速度。待他们赶到齐国时,公子小白早已被拥立为齐君,并发兵大败鲁军。小白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做了国君,心记一箭之仇,想杀死管仲。鲍叔牙却向齐桓公力荐管仲,他认为想要成就霸业,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不计前嫌,接受了鲍叔牙的意见,并派他亲自前往迎接管仲,厚礼相待,委以重任。管仲在齐桓公的大力支持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经过几年的发展,齐国日益富强。齐桓公接着采用了管仲的意见,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元前681年,齐桓公拿到周天子的命令,向各诸侯发出通知,约定在齐国北杏(今山东省东阿县)会盟,平定宋国的内乱。由于当时齐桓公威望不高,到了会盟日期,只有宋、陈、邾、蔡四国诸侯到会,而鲁、卫、郑、曹等国都在窥测风向。五国诸侯会见完毕,共推齐桓公为盟主,并在会上订立了盟约。盟约规定:第一,尊重天子扶助王室;第二,共同抵御蛮、戎等部落入侵中原;第三,扶弱济困,帮助有困难和弱小的诸侯。会盟后,齐桓公首先率军灭掉了没来会盟的遂国,又先后击败了鲁、郑两国,迫使他们求和。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又约各国在鄄地(今山东省鄄城县)会盟,这一次各诸侯国基本上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做了霸主后,中原各路诸侯都归服他,按时向齐国缴纳贡品。10多年后,齐桓公又率兵马,帮助邢、卫两国驱逐了入侵的山戎和北狄,为两国修缮了破败的城墙,迁徙保存了这两个国家,使“邢迁如归,卫国忘亡”[1]。凭借这些“义举”,他得到了中原各路诸侯的赞许和拥戴,威望进一步提高,只有南方的楚国不服齐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会同鲁、宋、卫、郑、陈、曹、许等国军队,首先讨伐依附楚的蔡国,蔡人望风溃逃。于是齐桓公便乘胜向楚国进军。楚成王见齐军来势甚猛,一边亲率大军迎战,一边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齐桓公见楚国无隙可乘,便在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与楚订立盟约,使楚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此后,齐桓公几次大会诸侯,还有一次拥立周襄王、尊崇周天子的活动。为报答齐桓公的勋劳,周襄王特派使臣将太庙的祭肉作为厚礼送给齐桓公。齐桓公趁机在宋国葵丘(今河南省民权县)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臣,并又一次订立了盟约,此即史上盛称的“葵丘之盟”,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这是齐桓公第9次,也是最后一次会合诸侯,所以历史上把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也称作“九合诸侯”。齐桓公尊王攘夷的霸业,对于维持周王室的地位和诸夏的稳定团结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来孔子对齐桓公和管仲称赞有加,孔子认为如果不是他们,后人都要披散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成为蛮夷统治之下的人了。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由此可见他们的功绩。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过了2年,齐桓公也死去。齐桓公一死,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结束了。他的5个儿子抢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公子昭逃到了宋国。宋国是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的封国。当年商灭亡,周公平乱之后,便封微子启于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宋襄公是个视仁义超过自己生命的人,同时又一心想成为霸主。此时他见齐国有乱,正好齐桓公生前又将公子昭托付给自己,虽然宋国的实力不是很强大,但他认为公子昭来投奔他,是个可利用的机会,于是便想乘机夺取盟主的地位。他联合卫、曹、邾几个国家起兵护送公子昭回国即位,击败了齐军。宋襄公为齐孝公(公子昭)的复位起了很大作用,自认为是足够树立威信称霸诸侯的时候了,便想会盟诸侯,确定自己的盟主地位。宋襄公先是扣押了滕君,以警示其他不服的诸侯,又邀曹、邾两国会盟。鄫国国君与会稍迟,宋襄公就命邾文公把他当作祭品押到东夷人的神社次睢之社去祭祀,想借此来威服东夷。宋襄公又因为曹国不服,发兵围了曹国。后来,陈穆公邀诸侯重修齐桓公之好,于是陈、蔡、楚、郑等国在齐国结盟。这样,在诸侯中大概形成了两大集团,楚、齐、鲁、郑、陈、蔡等国为一大集团,而图谋称霸的宋襄公一党只有卫、邾、曹、滑等几个小国。于是宋襄公派使者去楚国和齐国,想把会盟诸侯的事先和他们商量一下,取得他们的支持。楚成王表面上应允了他,暗地里却设下计策。到了集会时,宋襄公自矜于信义,不带兵赴会,为楚国所拘。楚军押着宋襄公起兵伐宋,幸亏宋国大臣早有防备,团结国人,坚守城池,使楚灭宋的阴谋未能得逞。后来,在齐国和鲁国的求情调解下,楚成王觉得抓了宋襄公也没什么用,才把宋襄公放回国。
虽然如此,宋襄公仍未放弃做盟主的想法,后因郑国去朝见楚国,便起兵伐郑。郑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接报后,直接伐宋以救郑。宋襄公急忙回国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边摆好阵势迎敌,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当楚军还未全数渡过泓水的时候,大司马目夷劝宋襄公趁机进攻,宋襄公不听,他认为这样做不够仁义。当楚军渡河完毕,但尚未摆好阵势的时候,目夷又劝他趁机进攻,他还是不听。等楚军完全列好阵式,两军正式开战,宋军本来实力就处于劣势,最终大败。宋襄公陷入敌阵,被箭射中大腿,不久就因为伤重死去。宋襄公的争霸事业就这样夭折了,可直到死前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套仁义理论。从现在的观点看,他似乎过于迂腐,真算得上是异类了。不过司马迁后来在《史记》中对宋襄公的评价并未以其实际的功业为依据,而是对他的仁义礼让有所褒扬,也许正是因为这点,虽然没有“霸”之实,却也为他博得一个“霸”之名吧。
当齐桓公成就“九合诸侯”霸业的时候,黄河中上游的两个国家也在悄然兴起,这就是晋国和秦国。五霸中的晋文公和秦穆公正是这两个国家历史上有为之君的代表人物。
图5.1 子仲姜盘。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叶肇夫先生捐赠。上海博物馆藏
晋国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封国,西周初期始封于唐(今山西省南部)。受封以来,皆为周室股肱之国。在周王室的荫蔽之下,晋国稳稳度过了近300个春秋。然而,随着西周王纲失统,晋国的传承也出现了问题。晋穆侯有两个嫡子,长曰仇,次曰成师。晋穆侯死去,太子仇继位,是为晋文侯,文侯为贤主,成师也颇得人心。晋文侯死后不久,晋昭侯因为成师平乱有功,封成师于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一说今山西省曲沃县),是为曲沃桓叔。曲沃富庶,农业发达,人口众多,成师的这一支小宗很快就达到了可以与晋国大宗一决雌雄的强盛。之后半个多世纪,曲沃一族与晋国大宗开始了漫长的争夺国家统治权的斗争。至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灭晋宗,并取而代之。曲沃一族经过前后三代的努力,终于以小宗的身份承接大宗的祭祀权,且得到了周王的正式册封,史称“曲沃代翼”。晋武公在位两年去世,其子献公诡诸立。晋献公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国君,他挟着“曲沃代翼”的余风,率领充满新生活力的晋国大肆扩张。《史记》记载,当时的晋国国势日益强盛,“西有河西(黄河以西,岐山以东),与秦接境,北边翟(约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以南),东至河内(黄河以北)”[2]。
图5.2 秦公鼎。春秋早期。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上海博物馆藏
秦国僻处西陲,原是居住在秦亭(今甘肃清水县东北秦亭乡)周围的一个嬴姓部落,周初为附庸小国,春秋初年因秦襄公助周平王东迁才被封为诸侯,并承周平王赐给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以西之地,后定都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南部)。国小民弱,在群雄并起的春秋时代,与其他强国相比,显得很不起眼。后经几代人的努力,秦的疆土不断东移,到秦穆公继位时,已占有大半个关中(陕西中部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国势也逐渐强大起来。
秦国地处西隅,总想寻求进一步向东发展,首当其冲的便是其东邻晋国。而正当晋献公晚年时,发生了骊姬之乱。原来晋献公在攻打骊戎的时候得到了骊姬,对她倍加宠爱,生了儿子奚齐,于是想立奚齐为太子,就命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省隰县西北),公子夷吾居屈(今山西省吉县),以此表示他的想法。而骊姬设计让献公误以为太子申生想害他,于是赐死太子申生。重耳、夷吾害怕殃及自己,先后逃亡。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骊姬子奚齐继位,可旋即被大臣里克杀死。另一大臣荀息立奚齐弟卓子。不久,里克又杀了卓子。里克想迎立重耳、夷吾,可是两位公子都不信他。而秦国派百里奚带兵送夷吾回国继位,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夷吾成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惠公。晋惠公担心里克迎立重耳,于是诛杀了里克,理由是里克弑二君杀一大夫(奚齐、卓子、荀息)。晋惠公事先答应将河西八城割给秦作为谢礼,但继位后却违背了当初对秦的许诺。公元前648年,晋国发生旱灾,秦穆公运了大量粟米给晋。两年后,秦国遇上荒年,向晋借米,晋惠公不仅不借给秦国粮食救灾,还听信虢射的话,以怨报德,趁机攻打秦国。双方在韩原(今山西省河津市与万荣县之间的黄河东岸)大战,结果晋国大败,晋惠公被俘。秦穆公的夫人是晋惠公的姐姐,见到弟弟被俘虏,哭得很伤心。秦穆公听了大臣的意见,就把晋惠公放了。晋惠公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让太子圉到秦当质子。公元前637年,晋惠公病重,不能理政,命亲信往秦,告知正在秦国为人质的公子圉。公子圉怕父亲死后,君位被夺,便不带妻室,偷偷溜回晋国。晋惠公果然一病不起,不久薨逝。公子圉顺利继承父位,是为晋怀公。晋怀公的不辞而别惹怒了秦穆公,后者便考虑再度插手晋国朝政,以图进取中原,而已经在外颠沛流离了十几年的公子重耳则成为秦穆公的首选。秦穆公于是将重耳从楚国迎来,以极为隆重的礼节给予接待,将女儿文嬴及4位宗女嫁给他为妻,然后于次年送重耳回国为君。晋怀公不得人心,重耳回国后,立刻联络早已埋伏于国内的亲信力量前来接应,许多强族皆积极响应重耳的号召。在众人的拥护下,重耳大军开到曲沃,朝于武宫,被众人拥立为君。晋怀公被迫逃亡到高梁(今山西省临汾市东北),后被重耳派人杀死。就这样,在外流浪了19年的重耳终于登上君位,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在狐偃与赵衰等大臣的辅佐下,勤于修政,励精图治。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后,晋国已跃入强国之列。然而晋文公之志不仅于此,他要称霸中原。昔日齐桓称霸,尊王攘夷,虽天子已不复昔日之威,但毕竟是天下的共主。就在晋文公为尊天子绞尽脑汁之时,机遇降临了。公元前636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发动内乱,联合戎狄军队攻周,大败周军。周襄王逃到郑国,并告难诸侯。与晋文公同样有着图霸之心的秦穆公收到了周王的告急文书,准备去救周王。晋文公也想当霸主,他试图乘这个机会显示他的威望和实力,所以不顾晋国刚刚才安定,决定在秦国人行动之前营救周王,不让秦国得到功劳。于是晋文公亲率大军,出兵勤王,打败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返回王都。周襄王十分感激晋文公的帮助,作为报答,并为了让晋国更加方便地辅弼王室,他将黄河北岸几个农业发达的地区赐予晋文公。晋国南部疆域扩展至今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一带,逐鹿中原的大门顿时大开,为日后图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当时有力量与晋国争霸的是长江流域的楚国。晋文公想成就霸业,必须向南扩展疆土,如此则非与楚国交锋不可。公元前633年,宋国都城(今河南省商丘市南)被楚军包围。当年晋文公在外流亡时,在宋国曾受过宋襄公的恩惠。晋文公感念宋襄公昔日之恩,更想将中原诸侯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和众臣商议后,决定率兵救宋。楚国和曹、卫两国订立盟约。齐国和晋国结盟。后晋军攻下曹国,慑于晋国声威,曹、卫两国相继背叛楚国。楚成王为避免与晋国交战,命子玉将楚军撤出宋国,但子玉反而率军北上试图与晋军决战。为报答楚成王在他流亡时对他的款待,晋文公下令军队退避三舍,驻扎在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南),楚人以为晋军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晋文公凯旋之后,在践土(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修了王宫,请周王莅会接受他的告捷献俘。周襄王赐晋文公酒,并策命晋文公为侯伯,意为诸侯之长,准许其保卫王室,讨伐不臣诸侯。城濮之战使晋国声威大震,而楚国多年不敢进攻中原。晋文公后又在践土与齐、鲁、宋、卫、郑等七国国君订立盟约,被正式尊为盟主。不久他又会诸侯于温(今河南省温县),周襄王也被请赴会,从此晋文公成为诸侯的霸主。
几年之后,晋文公去世,秦穆公想借机向中原进取,然而秦军接连两次与晋军的交战都没能获得胜利。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秦军夺得王官(今山西省闻喜县西)和郊(王官附近),晋军不敢出战,秦军从茅津(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渡过黄河,到南岸崤(今河南省陕县东)地,在当年的战场对战死的将士进行埋葬并树立标记,才率军回国。秦国东进的路被晋国牢牢地扼住,只得转而向西发展。公元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西戎诸部落之一),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20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北至朐衍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到黄河。秦穆公也因此成为西戎的霸主,周襄王也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示祝贺。
晋国自文公称霸之后,兴盛了很长时间,但是到后来,由于卿族的骄横,声势有所减弱,渐渐中衰,而楚国却愈加强大,倾轧着晋国在中原的地位。楚庄王无疑是楚国君主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前后统治楚国23年,使楚国强盛一时。楚国在城濮败给晋国不久,太子商臣害怕自己被废,便杀了他的父亲成王而自己做了国君,他便是楚穆王。楚穆王不甘心失败,抓紧操练兵马,发誓要与晋国决一雌雄。可楚穆王壮志未酬,突然得暴病死了。他的儿子旅即位,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楚庄王登位3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湎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举冒死进谏,请庄王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3]但数月之后,庄王依然故我,享乐更甚。大夫苏从又进谏。庄王抽出宝剑,要杀苏从。苏从无所畏惧,坚持劝谏。于是,庄王罢**乐,亲理朝政,这就是“一鸣惊人”的来历。楚庄王后来让孙叔敖为令尹(楚国当时最高官衔,为百官之长),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从而为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11年,楚国国内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勾结百濮叛楚。楚庄王集中力量伐灭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了局面,增强了国力,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北上,在周王京畿耀武扬威,并遣使问象征王权的九鼎之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后来楚国发生叛乱,楚庄王平定了内乱,又经过多年精心的准备,决定挥军北上,与晋国争霸。公元前598年,楚庄王趁陈国内乱的时机,发兵陈国,但并没有占领,而是重新封了陈国。次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叛楚附晋的郑国,连攻3月。晋国发动大军救郑,可在黄河边上就听说郑国已被攻破而且降服了楚国。晋国将领间就撤兵与否产生了争执,但还是决定渡河,后与楚军大战于邲(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因为指挥不统一,结果晋军大败。有人劝楚庄王乘胜追击,楚庄王认为已经足以雪城濮之耻了,不愿多杀人,便下令楚军收兵,不再追赶,放晋国官兵渡河回国。邲之战,3年不鸣的楚庄王终于得以一鸣惊人。战后,楚庄王饮马黄河,雄视北方。隔了2年,楚又借故围攻宋国,迫使其屈服。这时,中原诸小国,又相继依附楚国,楚庄王一时做了中原盟主。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许、秦、宋、陈、卫、郑、齐、曹、邾、薛、鄫14国在蜀地(今山东省泰安市西)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图5.3 “王子午”鼎(附匕)。春秋。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图5.4 蔡侯申簋。春秋晚期。1955年5月安徽寿县西门内春秋蔡侯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纵观春秋时期的争霸历史,主要是北方齐、晋两国与南方楚国的斗争,特别是晋楚之间的争斗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也主导了整个中原的大致局势。但所谓的争霸也是相对而言的,霸主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有很大的权力,但都无力给强大的对手以致命的打击。所以,争霸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争夺中间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另外,“尊王攘夷”虽然很大意义上只是旗号而已,但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持衰弱不堪的王室和保护诸夏国不受蛮夷侵略的作用,客观上也促进了华夏文化的发展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经过春秋300年的大国争霸,大批小国被兼并,初期的120余国到了最后只剩下3成。这也拉开了战国群雄逐鹿的序幕,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