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王去世后,由其子共王继位。穆王在位时虽然王道开始中落,但由于当时还有成康盛世聚拢的雄厚家底,因此尚能守成。到共王及其以后,西周社会开始出现许多变化。周王朝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周边少数民族的势力日益强大,使周王室感受到了明显的威胁。昭王、穆王时期频繁地四处征伐,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而应该是对这一态势发展的主动回击。此时,已经有了所谓“华夷之辨”的意识,这体现了生活在华夏文化圈的人已经将自己与戎狄相区别。这也是一种出于现实的考量,反映了周王朝有意团结周围诸侯,试图抗拒夷狄的侵扰并转而征服之。不过这样的愿望并没有得到实现,在西周中晚期,周王畿的四周,都有实力强大的蛮夷戎狄杂侧于华夏诸侯之间,周王室的力量已经越来越难以控制这种形势。这种戎狄交相侵扰的局面,甚至一直延续到了春秋以后。最严重的时候,就像《公羊传》所说的:“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可见局势之危急。周王朝所面临的另一方面问题,是王室不可避免地日渐衰落,而一部分诸侯士大夫的势力则开始膨胀,社会矛盾也在逐步加剧,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原来,由于分封制下的诸侯都是世袭君主,封君在国内享有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的各种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国的势力逐渐膨胀,而王室则因其处于诸侯国的包围之中,难以向外发展,加之历代分封,王室直接控制的地域更加狭小,实力也进一步衰落。王权力量的削弱,使得诸侯国离心倾向加剧,中央难以控制地方。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几个地域性政治中心的出现。到了春秋时代,这终于演化成诸侯割据、列国纷争的政治局面,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周初分封制度的制定和推行者们所始料未及的。这些内忧外患使得西周的王权逐渐衰微,西周王朝也慢慢走向了尽头。
图4.10 多友鼎。西周晚期。1980年陕西长安斗门镇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图4.11 墙盘。西周。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共王死后,他的儿子懿王继位。懿王在位时,周王朝国力比以前更为衰弱。懿王死后,他的叔父,共王之弟辟方自立为周王,是为孝王。孝王死后,各国诸侯又拥立懿王的太子燮为天子,这就是周夷王。这一时期发生了西周历史上唯一一次王位继承上的例外。夷王时,王室更加衰落,据说夷王对那些拥立他的诸侯十分感激,以前高高在上的周天子也不得不屈尊“下堂而见诸侯”,有的诸侯便渐渐对他很不尊重。此时社会各个方面的矛盾层出不穷,西周前期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遭到破坏。王室与诸侯的矛盾加剧,“诸侯不朝”的记载不绝于书,王权进一步衰落。西周中期从共王到夷王时,由于四方戎狄和淮夷等少数民族交相侵扰,周王朝陷入了与这些民族的长期战争中,这使得周王朝的国力进一步衰落下去。王室内外大大小小的贵族已开始分化,其中有些贵族集中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土地和奴隶,有些贵族则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财富而破落下去。1975年人们在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出土的裘卫家族铜器铭文记载了裘卫家族以小奴隶主的身份通过与大贵族买卖土地的方式聚敛大量财富,最后上升为大奴隶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袭贵族矩伯等人将周王封给自己的土地拿来换取裘卫家族的宝玉、车马等来装点门面。这种买卖交换土地的行为与周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8]的制度显然不相符合,但此时已被视为合法,周朝官员甚至帮助解决划界、交换手续等问题。上述情形表明,到西周后期原有的土地制度已经开始瓦解,土地私有现象开始出现。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政治的变革。这也是诸侯地位加强,周王室地位呈西山落日之势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厉王胡继位。厉王是夷王的儿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贪婪残暴的君主之一。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厉王生性好利,任用好利的荣夷公为王朝卿士,委以大权,将所有的山林川泽霸占为己有,严禁民众到山林川泽中去开辟财源。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周人历来的传统,引起许多贵族的非议,而且也断绝了广大劳动人民——国人的生路,激起了他们的不满和责难。对此厉王非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对人民采取高压政策。他从卫国找来一位巫师监督人们的言行,发现有敢于非议者,立即处以极刑。厉王通过这种恐怖手段暂时将人们的公开议论压制了下去,在路上碰见熟人时,国人们只好互相使眼色交流。对此厉王非常高兴,他得意地对召公说:“我能止住百姓的议论吧,再没有人敢批评我了。”召公是位头脑较为清醒的大臣,他见厉王如此倒行逆施,便又一次劝说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宜之使言……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9]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并不是把议论止住了,而是你堵住了百姓的嘴。堵住百姓的嘴就像堵住奔流不息的河水一样,堵住的水流一旦冲破堤防,就会势不可挡,后果不堪设想。善于治理百姓的人,一定要让他们说出心里话。堵住他们的嘴不让说话,是维持不了多久的。但厉王根本不听劝说,继续一意孤行。国人在厉王的高压下生活了3年,终于忍无可忍,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暴动,袭击了厉王的宫殿并将厉王赶出了王宫,厉王逃亡到彘(今山西省霍县东北)。太子静也跑出王宫,藏在召公家里,暴动的国人知道以后包围了召公的宅院,要求交出太子。召公让自己的儿子和太子换了衣服,然后把自己的儿子交了出去,太子才逃脱了这场灾难。厉王末年的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群众性武装暴动,它的直接结果是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根基,加快了西周王朝灭亡的进程。
图4.12 伯百父盘。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铜器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厉王逃亡在外,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由周王朝的贵族与大臣共推德高望重的周公和召公(不同于周初的周公与召公)共同代掌朝政,史称“共和行政”,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开始有了准确的纪年。
关于“共和行政”,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是周公、召公摄行天子事,实行贵族共和政治。其根据是《史记·周本纪》所说的“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另一种观点认为,“共和”是人名,有一个贵族名叫和,被封在共地,人称共伯,因为平时道德行为都很高尚,深得诸侯敬重,所以诸侯推举共伯和摄天子事。这根据的是《竹书纪年》所谓“共伯和干王位”的记载。由于史料有限,现在并不能知晓当时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形了,但不管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西周在厉王逃走之后,确实有一段时间是由贵族们代理国政的。共和行政共持续了14年,在这期间,革除了厉王时期的一些弊政,人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此时已由召公养大成人。于是太子静被周公、召公请出来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周宣王。宣王继位以后,在周公与召公的辅佐下,吸取前王教训,任贤使能,励精图治,努力恢复文武成康时期的好传统,使国内的各种矛盾有所缓和,一些诸侯也开始前来朝见他,周王朝的国力和声望都得到了一定的恢复,这便是所谓的“宣王中兴”。宣王利用国势暂时复兴的机会,又对西方和南方一些不服从统治的少数民族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他先是北伐猃狁,将直接威胁王畿安全的猃狁打败,迫使其北遁。接着他又南征荆楚,恢复了周王朝对南方的影响。然而好景不长,宣王多年的征战,虽然巩固了边疆,但也耗损了国力。没过几年,周宣王在与外族的战争中接连失败,使周王朝的军事力量变得十分虚弱。加之他晚年在政治上许多举措失当,如干涉鲁国立太子事,使得鲁国发生内乱,从而引得许多诸侯不满,结果是“诸侯多畔王命”,埋下了王朝破败的种子。由此可见,“宣王中兴”并未彻底扭转西周中期以来赫赫宗周江河日下的颓势,更像是回光返照,只是暂时延缓了西周王朝灭亡的速度。
图4.13 四虎钟。西周晚期。上海博物馆藏
图4.14 逨盘。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2003年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宣王共在位46年,死后由他的儿子宫湦继承王位,这就是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幽王继位后,天灾人祸交相袭来,社会动**不安。先是宣王末年、幽王初年发生的旱灾,使得全国的河流和池塘都干涸了,草木庄稼全部枯死,国内哀鸿遍野,路有饿殍。幽王二年,周王朝都城所在的关中一带又发生了强烈的地震,河水断流,山峰崩塌,给社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使得危机日重的周王朝更是雪上加霜。面对严峻的形势,史官认为是上天对周的亡国警告,但周幽王不以为然,不仅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反而沉湎声色犬马不能自拔。
据说他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妃子叫褒姒,褒姒虽然长得极美,但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笑。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竟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原来,古代交通不便,为了及时报警传递信息,每隔一段路程便修建一个高大的烽火台,上面派军驻守,并准备了火把和狼粪。一旦发现敌情,士兵就燃起狼粪,一缕白烟就会直冲云天,很远的地方都能看见。远处看到狼烟,便知道有敌情,下一个烽火台也随之燃起狼烟,每个烽火台相继传递,就可在很短时间内把敌情传送到京城。这就是烽火报警。周幽王这一天和褒姒来到烽火台上,点燃了狼烟,并把大鼓也敲得震天响。周王曾与诸侯有约,一旦看到烽烟,诸侯必须前来护卫周室。诸侯们这时一看到烽烟,以为有外敌入侵周室,连忙率兵赶来。到了之后诸侯们才发现周幽王和褒姒在饮酒作乐,什么敌人也没有,才知道受了愚弄,一个个懊恼地带兵回国。褒姒看到诸侯们受骗的狼狈相,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周幽王看到褒姒笑了,心里非常高兴。周幽王为了能继续逗她笑,又如法炮制了几次,结果来勤王的诸侯一次比一次少。周幽王的作为,加剧了各侯国与周王朝的离心离德倾向。
在用人上,周幽王重用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之类的人物,朝政在这些人的把持下十分黑暗,民众的负担更加沉重,引起百姓的强烈不满。另外,在王位继承的问题上,周幽王不顾朝臣诸侯的反对,先是立自己宠爱的褒姒为王后,又立褒姒所生之子伯服为太子,而将原来的申后和太子宜臼废掉,并欲置其于死地。在这种情况下,申后的父亲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举兵对周王朝兴师问罪。周幽王慌了手脚,急忙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救援,但各路诸侯因以前屡受戏弄,以为这次又是戏弄他们,因此没有诸侯派兵前来。在得不到援兵的情况下,镐京很快就被攻破,周幽王只得带着褒姒、伯服等人向东逃亡。在骊山脚下(今陕西省临潼区),周幽王和伯服被追兵赶上杀死,褒姒则被掳掠而去。繁华的镐京经过戎人的烧杀抢掠,变得残破不堪,统治了200多年的西周王朝,就这样灭亡了。
此后诸侯一同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周平王继位时,国力衰微,镐京破落,周王朝已无力抵御戎狄的侵逼。为了生存,周平王只得在晋、卫、秦、郑等诸侯的护卫下东渡洛水迁到洛邑成周,史称“东周”。至此,西周王朝结束,东周王朝开始。但东周再也不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了,王权衰落,诸侯纷纷坐大,礼乐征伐不再自天子出,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动**的春秋战国时代。
[1] 《论语》卷2《八佾》。
[2]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4《周本纪》。
[3] (西晋)孔晁:《逸周书》卷5《作雒解》。
[4] (东汉)班固:《汉书》卷28下《地理志》。
[5] (春秋)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
[6]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7]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4《周本纪》。
[8]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
[9] 《国语·周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