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列国时代的政治02(1 / 1)

是时波斯匿王,随寿在世,后取命终,便立流离太子为王。是时好苦梵志至王所,而作是说:“王当忆本释所毁辱。”是时流离王报曰:“善哉善哉,善忆本事。”是时流离王便起瞋恚,告高群臣曰:“今人民主者为是何人?”群臣报曰:“大王,今日之所统领。”流离王时曰:“汝等速严驾集四部兵,吾欲往征释种。”诸臣对曰:“如是大王。”是时群臣受王教令,即运集四种之兵。是时流离王将四部之兵,往至迦毗罗越。尔时众多比丘闻流离王往征释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以此因缘,具白世尊。是时世尊闻此语已,即往逆流离王,便在一枯树下,无有枝叶,于中结加趺坐。是时流离王遥见世尊在树下坐,即下车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流离王白世尊言:“更有好树,枝叶繁茂,尼拘留之等,何故此枯树下坐。”世尊告曰:“亲族之荫,故胜外人。”是时流离王便作是念:“今日世尊故为亲族,然我今日应还本国,不应往征迦毗罗越。”是时流离王即辞还退。是时好苦梵志复白王言:“当忆本为释所辱。”是时流离王闻此语已,复兴瞋恚:“汝等速严驾集四部兵,吾欲往征迦毗罗越。”是时群臣即集四部之兵出舍卫城,往诣迦毗罗越,征伐释种。是时众多比丘闻已,往白世尊:“今流离王兴兵众,往攻释种。”尔时世尊闻此语已,即以神足往在道侧,在一树下坐。时流离王遥见世尊在树下坐,即下车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流离王白世尊言:“更有好树,不在彼坐,世尊今日何故在此枯树下坐?”世尊告曰:“亲族之荫,胜外人也。”是时世尊便说此偈:“亲族之荫凉,释种出于佛;尽是我枝叶,故坐斯树下。”

是时流离王复作是念:“世尊今日出于释种,吾不应往征,宜可齐此还归本土。”是时流离王即还舍卫城。是时好苦梵志复语王曰:“王当忆本释种所辱。”是时流离王闻此语已,复集四种兵出舍卫城,诣迦毗罗越。是时大目乾连闻流离王往征释种,闻已,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目连白世尊言:“今日流离王集四种兵往攻释种,我今堪任,使流离王及四部兵掷著他方世界。”世尊告曰:“汝岂能取释种宿缘,著他方世界乎?”时目连白佛言:“实不堪任,使宿命缘著他方世界。”尔时世尊语目连曰:“汝还就坐。”目连复白佛言:“我今堪任移此迦毗罗越著虚空中。”世尊告曰:“汝今堪能移释种宿缘著虚空中乎?”目连报曰:“不也世尊。”佛告目连:“汝今还就本位。”尔时目连复白佛言:“唯愿听许,以铁笼疏覆迦毗罗越城上。”世尊告曰:“云何目连,能以铁笼疏覆宿缘乎。”目连白佛:“不也世尊。”佛告目连:“汝今还就本位。释种今日,宿缘已熟,今当受报。”尔时世尊便说此偈:“欲使空为地,复使地为空;本缘之所系,此缘不腐败。”

是时流离王往诣迦毗罗越。时诸释种闻流离王将四部之兵来攻我等,复集四部之众一由旬中往逆流离王。是时诸释一由旬内遥射流离王。或射耳孔,不伤其耳;或射头髻,不伤其头;或射弓坏,或射弓弦,不害其人;或射铠器,不伤其人;或射床座,不害其人;或射车轮坏,不伤其人;或坏幢麾,不害其人。是时流离王见其事已,便怀恐怖,告群臣曰:“汝等观此箭为从何来?”群臣报曰:“此诸释种,去此一由旬中,射箭使来。”流离王报言:“彼设发心,欲害我者,普当死尽。宜可于中,还归舍卫。”是时好苦梵志前白王言:“大王勿惧,此诸释种皆持戒,虫尚不害,况害人乎?今宜前进,必坏释种。”是时流离王渐渐前进,向彼释种。是时诸释退入城中。时流离王在城外而告之曰:“汝等速开城门,若不尔者,尽当取汝杀之。”尔时迦毗罗越城有释童子,年向十五,名曰奢摩,闻流离王今在门外,即著铠持仗至城上,独与流离王共斗。是时奢摩童子多杀害兵众,各各驰散,并作是说:“此是何人,为是天也?为是鬼神也?遥见如似小儿。”是时流离王便怀恐怖,即入地孔中而避之。时释种闻坏流离王众,是时诸释即呼奢摩童子,而告之曰:“汝年幼小,何故辱我等门户?岂不知诸释修行善法乎?我等尚不能害虫,况复人命乎?我等能坏此军众,一人敌万人。然我等复作是念:然杀害众生不可称计。”世尊亦作是说:“夫人杀人命,死入地狱。若生人中,寿命极短。汝速去,不复住此。”是时奢摩童子即出国去,更不入迦毗罗越。是时流离王复至门中,语彼人曰:“速开城门,不须稽留。”是时诸释自相谓言:“可与开门,为不可乎?”尔时弊魔波旬在释众中,作一释形,告诸释言:“汝等速开城门,勿共受困于今日。”是时诸释即与开城门。是时流离王即告群臣曰:“今此释众,人民极多,非刀剑所能害尽,尽取埋脚地中,然后使暴象蹈杀”。尔时群臣受王教敕,即以象蹈杀之。时流离王敕群臣曰:“汝等速选面手释女五百人。”时诸臣受王教令,即选五百端正女人,将诣王所。是时摩呵男释至流离王所,而作是说:“当从我愿。”流离王言:“欲何等愿?”摩呵男曰:“我今没在水底,随我迟疾,使诸释种并得逃走。若我出水,随意杀之。”流离王曰:“此事大佳。”是时摩呵男释即入水底,以头发系树根,而取命终。是时迦毗罗越城中诸释,从东门出,复从南门入;或从南门出,还从北门入;或从西门出,而从北门入。是时流离王告群臣曰:“摩呵男父何故隐入水中如今不出?”尔时诸臣闻王教令,即入水中出摩呵男,已取命终。尔时流离王以见摩呵男命终,时王方生悔心:“我今祖父已取命终,皆由爱亲族故。我先不知,当取命终。设当知者,终不来攻伐此释。”是时流离王杀九千九百九十万人,流血成河,烧迦毗罗越城,往诣尼拘留园中。是时流离王语五百释女言:“汝等慎莫愁忧。我是汝夫,汝是我妇,要当相接。”是时流离王便舒手捉一释女而欲弄之。时女问曰:“大王欲何所为?”时王报言:“欲与汝情通。”女报王曰:“我今何故与婢生种情通?”是时流离王甚怀瞋恚,敕群臣曰:“速取此女,刓其手足,著深坑中。”诸臣受王教令,刓其手足,掷著坑中。及五百女皆骂王言:“谁持此身,与婢生种共交通?”时王瞋恚,尽取五百释女,刓其手足,著深坑中。是时流离王悉坏迦毗罗越已,还诣舍卫城。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第六卷中也记载了此事。[30]

(二)羯陵伽国与阿瑟格国之战

《小羯陵伽王本生》说,当时的强国羯陵伽国的国王羯陵伽攻打阿瑟格国,因骄傲自满而失败。

古时候,羯陵伽王在羯陵伽国檀德城治理国家,阿瑟格王在阿瑟格国波德利城治理国家。

羯陵伽王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自己也力大如象,所向无敌。他渴望打仗,与大臣们商议道:“我想打仗,可是找不到对手,怎么办?”大臣们说道:“大王啊!有一个办法。你的4个女儿美貌绝伦,让她们打扮打扮,坐在篷车里,由士兵护卫,漫游各国的乡村、城镇和京都。如果哪个国王企图把她们带进自己的宫中,你就与他开战。”羯陵伽王照此做了。但是,所到之处,由于那里的国王害怕羯陵伽王,都不敢放她们进城,而是送给她们礼物,让她们住在城外。就这样,她们走遍全赡部洲,最后来到阿瑟格波德利城。阿瑟格王吩咐关上城门,派人送给她们礼物。阿瑟格王有个足智多谋的大臣,名叫乐军。他思忖道:“据说,这些公主走遍全赡部洲,没有遇上一个应战者。如果真是这样,赡部洲也就徒有虚名了。我要跟羯陵伽王交战。”于是,他走到城门口,吩咐卫兵打开城门,念了一首偈颂:“请打开城门,让公主进城。我乃智勇狮,护国尽责任。”说罢,他打开城门,领着公主们去见阿瑟格王。他对国王说:“你别害怕。如果挑起战争,我会有办法对付的。你让这些美貌绝伦的公主做你的王后吧。”他为公主们灌顶,然后,打发随行的侍从说:“回去禀告你们的国王:公主们已经做了阿瑟格王的王后了。”他们回国禀报。羯陵伽王说道:“难道他不知道我的威力吗?”于是,率领大军出发。乐军得知羯陵伽王领兵前来,便派人传话说:“你在你的边界待着,不要进入我们的边界,战斗将在两国交界处进行。”羯陵伽王把军队驻扎在自己边境内,阿瑟格王也把军队驻扎在自己边境内。

那时,菩萨出家当苦行者,就住在两国交界处的一间树叶屋里。羯陵伽王思忖道:“谁知道我们两国谁胜谁败?出家人无所不知,我要问问这个苦行者。”他来到菩萨跟前,行过礼,坐在一旁,说了几句问候话,然后问道:“尊者!羯陵伽王和阿瑟格王在各自的边境屯兵,准备交战。你看他们两人谁胜谁败?”“大德者啊!我不知道哪个会胜,哪个会败。不过,众神之王帝释天要来这里,我可以问问他。明天你来,我就告诉你。”

帝释天来到菩萨身边坐下。菩萨问他这个问题。帝释天回答说:“尊者啊!羯陵伽王将获胜,阿瑟格王将失败。到时候能看见如此这般的预兆。”第二天,羯陵伽王来询问,菩萨就告诉了他。但是,羯陵伽王没有问一问能看见什么样的预兆,只想着我会获胜,就心满意足地走了。这个消息广为传播。阿瑟格王听到后,召来乐军,问道:“听说羯陵伽王将获胜,我将失败,怎么办?”乐军回答说:“大王啊!谁知道谁胜谁败?请不要费这心思!”他安慰了国王之后,来到菩萨跟前,行过礼,坐在一旁,问道:“尊者!谁将获胜?谁将失败?”“羯陵伽王将获胜,阿瑟格王将失败。”“尊者!胜者的预兆是什么?败者的预兆是什么?”“大德者啊!胜者的保护神是全白的公牛,败者的保护神是全黑的公牛。这两个保护神将会参战,决出胜败。”乐军听后,起身告辞。他带了1000名效忠国王的勇士,登上附近的山峰,问道:“你们能为王上献身吗?”“我们能。”“那么,从这悬崖跳下!”他们刚要跳,乐军拦住说:“行啦,别跳了!你们要效忠王上,奋勇作战!”勇士们一致允诺。

双方开始交战。羯陵伽王想着“我肯定得胜”,便漫不经心。他的将士也想着“我们肯定得胜”,也漫不经心。他们穿上盔甲,乱哄哄,闹嚷嚷,松松垮垮地出发了。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刻,他们都不奋勇向前。

两位国王骑在马上,互相走近,准备交锋。两个保护神走在他们前面:羯陵伽王的保护神是全白公牛,阿瑟格王的保护神是全黑公牛。这两个保护神越走越近,互相做出战斗的姿态。可是,除了两位国王,谁也看不见这两个保护神。乐军问阿瑟格王:“大王啊!你看见保护神了吗?”“看见了。”“是什么样?”“羯陵伽王的保护神是全白公牛;我的保护神是全黑公牛,看上去疲惫无力。”“大王啊,你别害怕!我们将获胜。羯陵伽王将失败。请你从这匹训练有素的宝马上下来,拿着这支矛,用左手按一下宝马的侧腹,与1000名勇士一起猛冲过去。你用矛将羯陵伽王的保护神打翻在地,然后,我们用1000支矛捅死它。羯陵伽王的保护神一死,他就会失败,我们就会获胜了。”

“好吧!”国王按照乐军的指示,持矛前去攻击全白公牛;众大臣也跟随他,用1000支矛攻击全白公牛。羯陵伽的保护神当场丧命。羯陵伽王败下阵去。见此情景,1000个大臣高喊道:“羯陵伽王逃跑了!”羯陵伽王怕死,一边逃跑,一边责备苦行者,念了第二首偈颂:“胜者羯陵伽王,败者阿瑟格王,这是你的预言,贤者不该撒谎!”

他这样责备苦行者,逃回自己城里,甚至不敢回头瞧一瞧。过了几天,帝释天来到苦行者那里。苦行者与他交谈,念了第三首偈颂:“真言无价宝,众神不说谎;请问帝释天,为何你说谎?”帝释天听后,念了第四首偈颂:“难道你未听说,众神不妒人能;自制沉着奋勇,阿瑟格王获胜。”

羯陵伽王逃跑,阿瑟格王掠取战利品回城。乐军派人向羯陵伽王传话:“请把四位公主嫁妆送来。如果不送来,我就要采取行动了。”羯陵伽王听后,吓得浑身颤抖,派人送去公主们的嫁妆。从此,大家和睦相处。

当时有的强国因为自己强大而任意而为,倚强凌弱,四处打仗,征服弱小的国家,如《增一阿含经》卷第八《安般品》第十七之二说:

有转轮圣王,名曰顶生。复有千子,勇猛强壮,能降伏诸恶,统领四天下,不加刀杖。尔时顶生圣王便生此念:“我今有此阎浮地,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我亦曾从耆年长老边闻,西有瞿耶尼土,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我今当往统彼国土。”尔时阿难顶生适生斯念,将四部兵,从此阎浮地没,便往至瞿耶尼土。尔时彼土人民见圣王来,皆悉前迎,礼跪问讯:“善来大王,今此瞿耶尼国人民炽盛,唯愿圣王,当于此治化诸人民,使从法教。”尔时阿难,圣王顶生,即于瞿耶尼统领人民,乃经数百千年。是时圣王顶生,复于余时,便生此念:“我有阎浮提,人民炽盛,多诸珍宝。亦雨七宝,乃至于膝。今亦复有此瞿耶尼,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我亦曾从长年许闻,复有弗于逮,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我今当往统彼国土,以法治化。”

于是,他又将四部兵,从瞿耶尼往弗于逮,并征服之。他还想征服郁单越,因为郁单越也是“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所为自由,无固守着者”。

这是说国王顶生利用自己国家的势力迫使瞿耶尼归顺自己后,又依靠自己的实力去强迫弗于逮以及郁单越归顺自己。

有的大国原来“其土人民众多”,但后来却由于战争等原因而衰落了,就如我们前面说到的释迦牟尼曾经想要涅槃的僻陋小城拘尸城等,其衰落的原因是什么,佛经中未说,我们猜想可能是战争的结果,也可能是因自然灾害。而战争导致衰落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列国时代的战争很多。

列国时代的一些大国,可能有若干个小国依附,如一个名叫须赖婆的国家,可能就是迦尸国的附属国,因为迦尸国的国王波斯匿王将这个附属国的一处地方作为封邑给了一个婆罗门,这个地方名叫毗兰若。

大国国王可能经常巡视小国,以显示自己对这些小国的权威。在大国的国王对小国进行巡视时,小国要向大国进贡。如《长阿含经》卷第六第二分《转轮圣王修行经》第二说:

……时转轮王即召四兵,向金轮宝偏露右臂,右膝着地,复以右手摩扪金轮语言:“汝向东方,如法而转,勿违常则。”轮即东转。时王即将四兵,随从其后……尔时东方诸小国王见大王至,以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来趣王所,拜首白言:“善来大王。今此东方,土地丰乐,人民炽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顺。唯愿圣王,于此治正。我等当给使左右,承受所当。”时转轮大王语小王言:“止止诸贤,汝等则为供养我已,但当以正法治,勿使偏枉,无令国内有非法行。此即名曰‘我之所治’。”时诸小王,闻此教已,即从大王,巡行诸国,至东海表……随轮所至,其诸国王,各献国土,亦如东方诸小国。比时转轮王既随金轮周行四海,以道开化,安慰民庶,已还本国。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五说到列国时代的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的关系:

乃往古昔,于婆罗痆斯,有梵德王,正绍王位。去此不远,有尾提诃国起逆。其梵德王,常欲伐彼不臣。其梵德王,兵众强盛,其尾提诃国,虽兵马驱胜,而常心行慈悲于梵德王。其梵德王贪爱其国,兴举四兵,往击尾提诃国。其王闻梵德王四兵欲来,即令扫洒城邑,无诸瓦石,悬缯幡花,办诸饮食。又敕诸臣等,令城内人民,出城预前二十五里,香花迎接,复作百种言词,赞美王德。其梵德王闻此事已,瞋心乃息。便作是念:“既逆善言,不相违逆,今可回军。”时尾提诃国群臣等赞梵德王曰:“愿王过国,所有军众,广陈设会。”……尔时二王,共为和合。其梵德王,即归本国。尾提诃国一切人民悉皆无畏。

再如《长阿含经》卷第十八《世记经·转轮圣王品》第三说:

时转轮王即将四兵,随其后行。金轮宝前,有四神导。轮所住处,王即止驾。尔时东方诸小国王见大王至,以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来诣王所,拜首白言:“善哉大王,今此东方,土地丰乐,多诸珍宝,人民炽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顺。唯愿圣王,于此治政,我等当给使左右承受所。”当时转轮王语小王言:“止止诸贤,汝等则为供养我已,但当以正法治化,勿使偏枉,无令国内有非法行。身不杀生,教人不杀生、偷盗、邪**、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之人。此即名曰‘我之所治’。”……其诸国王各献国土,亦如东方诸小王……

这些小国为什么会依附于大国?是战争的结果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如果是战争的结果,为什么不是直接灭亡了这些小国,而是让它们相对独立,形成一种依附关系?有的小国之所以依附于大国,还可能是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使然,某些小国为了在非常激烈的大国争霸中自保而去寻求大国的保护,从而依附于大国。究竟什么原因,没有资料说明,只能是推测。

图3.1 转轮圣王像(公元前1世纪)

弱国可能还要给强国送人质,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四:“尔时北方有一国王,送二童子与胜光王,以为国信。一名驮索迦,一名波洛迦。其驮索迦能作饮食,波洛迦解敷床坐。”

五、边城建设

由于列国时代战争很多,所以,大概所有国家都很重视边城(即边疆的要塞城市)的建设。这在佛经中也有反映。据佛经资料,边城建设应当包括七个方面,即造立楼橹、筑地,使坚不可毁;掘凿池堑,极使深广,修备可依;周匝通道,开除平博;集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和步军);预备军器,弓矢鉾(按:即矛,有时“鉾”与“矛”互用)戟;立守门大将,明略智辩,勇毅奇谋,善则听入,不善则禁;筑立高墙,令极牢固,泥涂垩洒等。

据《中阿含经》卷第一《七品法》第一《城喻经》第三说: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王边城,七事具足,四食丰饶,易不难得,是故王城不为外敌破,唯除内自坏。云何王城,七事具足?谓王边城,造立楼橹,筑地使坚,不可毁坏,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一事具足。复次如王边城,掘凿池堑,极使深广,修备可依,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二事具足。复次如王边城,周匝通道,开除平博,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三事具足。复次如王边城,集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四事具足。复次如王边城,豫备军器,弓矢鉾戟,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五事具足。复次如王边城,立守门大将,明略智辩,勇毅奇谋,善则听入,不善则禁,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六事具足。复次如王边城,筑立高墙,令极牢固,泥涂垩洒,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七事具足也。云何王城四食丰饶,易不难得?谓王边城,水草樵木,资有豫备,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一食丰饶,易不难得。复次如王边城,多收稻谷,及储畜麦,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二食丰饶,易不难得。复次如王边城,多积秥豆,及大小豆,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三食丰饶,易不难得。复次如王边城,畜酥油蜜,及甘蔗糖,鱼盐脯肉,一切具足,为内安稳,制外怨敌,是谓王城,四食丰饶,易不难得。如是王城,七事具足,四食丰饶,易不难得,不为外敌破,唯除内自坏。

不断的战争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人民的灾难。

六、列国时代各国的内政

虽然印度的自然条件不错,但列国时代的战争很多,再加上自然灾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以及统治者的荒**无道,也导致时有饥荒发生,甚至佛教徒连乞食都得不到。如律藏《弥沙塞和醯五分律》卷第一中说到佛与徒弟在一处山林中安居:

时世饥馑,乞求难得,入里分卫,都无所获。有贩马师……愍念比丘,乞求无获,便作是言:“正有马麦,若能食者,当减半分,一升相与,足以支身,可以行道。”诸比丘言:“佛未听我,食于马分。”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种种赞叹,少欲知足。告诸比丘:“自今已后,听食马分。”

就是说,佛教徒乞食难得,所以佛陀允许佛教徒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吃马食。连佛教徒乞食都难得,其他人的生活之艰难就更可想而知了。因而当时盗贼四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三提到列国时代的国内状况时说:

乃往古昔,于般遮萝国,有二王,一在北界,一在南界。其北界王名曰财,城名龙阁,其王以法化世,人民炽盛,丰乐安稳,无诸诈伪、贼盗、疾疫,牛羊稻蔗,在处充满。其王以法治国……其南界王,性行险恶凶粗,非法治国,常以枷禁,打棒百姓。天不降雨,人并惊忙,舍投北界龙阁城,以求活命。其南界王出城游猎,乃见村舍空闲,神庙破坏,闻群臣曰:“村中人物,今并何之?”诸臣答曰:“比为饥俭,人皆饥急,投北界王。大王施我无畏,即具说因缘。”王言:“恣汝无畏。”臣等答言:“北界有王,名曰财。以法持国,以法化世,人民炽盛,安稳丰乐,无诸诈伪、贼盗、疫疾,牛羊稻蔗,在处充满。常好布施于沙门婆罗门,饮食资具,受用丰足。大王性行粗恶,枷禁打棒,百姓惶怖,走投北界龙阁城中。”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四说,有个国王,由于婆罗门的挑拨离间,与王子发生矛盾,后来国王悔悟,与太子和解。国王“即与金银、真珠等种种杂宝,而为资遣。是时善财(即王子),以紧那罗力,速疾还诣那布罗城。当入城时,由紧那罗作种种香气,遍满城内。父王闻善财来,敕令作诸鼓乐,扫洒城邑,除瓦石沙砾,皆令鲜洁,作诸音乐,悬缯幡盖,烧众名香,散诸妙花。善财共诸百千眷属围绕,入那布罗城……”

据《榕鹿本生》,波罗奈的国王梵授王热衷打猎,他每餐都要吃肉。为此,他停止国内一切行业,召集城乡全体居民,天天出外捕鹿,以供给国王鹿肉。因而耽误了人们的工作。[31]

《欲望本生》说,古时候,波罗奈的梵授王有两个儿子。他立长子为副王,次子为将军。不久,梵授王去世,大臣们立长子为王,但长子不仅不愿为王,而且也不愿为副王。他离开了波罗奈,去边境地区住到一个商人家里,靠自己的双手干活为生。后来,人们知道了他是一个王子。一次,朝廷的官员到这个村子来丈量土地,以便征税。于是商人让王子给他的弟弟写信,求他免去商人的税。王子这么做了,商人的税被免了。村子里的其他人也来求王子写信,希望免去自己的税,王子也这么做了。人们把免去的税交给了这个王子。这样一来,王子的收入和声誉日增,他的贪欲也日增。他不仅要求所有乡村的税收,而且还要求副王的地位。他的弟弟都给了他。但他还不满足,而是要求整个王国,并率领乡民到波罗奈去逼迫其弟交出王位。他的弟弟交出了王位,他当上了国王,其弟当了副王。但他的贪欲并未到此为止,他不满足于统治一个国家,而是想要统治两个、三个国家。[32]

据《增一阿含经》卷第八《安般品》第十七,当时,有一个王子名叫婆罗留支,他受一个名叫提婆达兜的恶人的教唆,把自己的父王锁至铁牢中并杀死,而自立为王: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五百人俱,尔时提婆达兜恶人便往至婆罗留支王子所,告王子言:“昔者民氓,寿命极长。如今人寿,不过百年。王子当知,人命无常,备不登位,中命终者,不亦痛哉?王子时可断父王命,统领国人。我今当杀沙门瞿昙,作无上至真等正觉,于摩竭国界新王新佛,不亦快哉?如日贯云,靡所不照。如月云消,众星中明。”尔时婆罗留支王子即收父王,著铁牢中,更立臣佐,统领人民。

《佛本生故事》中常常说到由于国王残暴、荒**无道等原因,而发生推翻国王统治的事。如《箴言本生》说梵授王的儿子,名叫“恶少”。一次,由于洪水的缘故,使得一条蛇、一只老鼠、一只鹦鹉和这个恶少一起被洪水卷走,菩萨发现了他们,于是将他们一一救起。但在救起他们时,菩萨先救起了蛇、老鼠、鹦鹉,然后才救起了这个恶少。于是恶少心想,你不先救我,而是先救那些动物,将来我一定要整治你。后来,他继承了王位,真的整治菩萨了。菩萨向人们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人们无不义愤填膺,说道:“这个无情无义的国王,对自己的救命恩人居然毫不感恩。这样的国王怎能为我们造福呢?去把他抓起来!”于是,他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上,用弓箭、梭镖、石块、棍棒等武器,杀死坐在国象上的国王,倒拖他的双脚,把他扔进沟壑。然后,他们为菩萨灌顶,立他为王。[33]

《佛本生故事》说,迦尸国王梵授王,可能是干的恶事太多,所以,一天他在王宫看到来觐见的人很多,就怀疑:“这些人是来杀我,夺取王位的。”于是,连忙让他的七个儿子和儿媳妇赶快逃命去。[34]

《佛本生故事》说,梵授王因为贪恋女色,便设计要杀害一个已婚妇女的丈夫,但却阴差阳错杀错了人,把国王自己给杀了。众神之王帝释天为菩萨灌顶,立菩萨为王:“众位大臣、婆罗门、长者……满心欢喜,说道:‘无道昏君死了,现在,我们得到帝释天赐给我们的圣明法王。’”[35]

《戏弄本生》说到梵施王在波罗奈治理国家时,容不得衰老之物,不论是象、马、牛,还是别的什么,只要一看到,他就追逐戏弄。看到老妪,他就下令召来,抽打肚子,推倒拽起,威胁恫吓;看到老翁,他就勒令其像杂技演员那样,趴在地上翻筋斗,逗笑取乐。即使没有看到,而只是听说谁家有老人,他也要派人找来,戏弄一番。国王的随从也戏弄老人。[36]

由于种种原因,列国时代各国社会很不安宁,时有盗贼扰乱。如《长阿含经》卷第六第二分《转轮圣王修行经》第二说到一个名叫转轮圣王的国王自动退位,出家修行,其子即位以后,不像以前的几代国王那样以正法治国,而是:

自用治国,不承旧法,其政不平,天下怨诉,国土损减,人民凋落。时有一婆罗门大臣,往白王言:“大王当知,今者国土损减,人民凋落,转不如常。王今国内,多有知识,聪慧博达,明于古今,备知先王治政之法,何不命集,问其所知,彼自当答。”时王即召集群臣,问其先王治政之道。时诸智臣,具以事答。王闻其言,即行旧政,以法护世,而由不能拯济孤老,施及下穷。时国人民,转至贫困,遂相侵夺,盗贼滋甚。伺察所得,将诣王所,白言:“此人为贼,愿王治之。”王即问言:“汝实为贼耶?”答曰:“实尔。我贫穷饥饿,不能自存,故为贼耳。”时王即出库物,以供给之。而告之曰:“汝以此物,供养父母,并恤亲族,自今已后,勿复为贼。”余人转闻:“有作贼者,王给财宝。”于是复行,劫盗他物。复为伺察所得,将诣王所,白言:“此人为贼,愿王治之。”时王复问言:“汝实为贼耶?”答曰:“实尔。我贫穷饥饿,不能自存,故为贼尔。”王复出库财,以供给之。复告之曰:“汝以此物,供养父母,并恤亲族,自今以后,勿复为贼。”复有人闻有作贼者,王给财宝,于是复行劫盗他物……

国王一看,这样不行,于是便把贼抓起来杀头。老百姓一看这样下去不行了,便“为自防护,遂造兵杖、刀剑、弓矢,迭相残害,攻劫掠夺”。

《佛本生故事》中常常说到强盗,说明那时社会秩序很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