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1 / 1)

古代希腊文明 易宁 4497 字 25天前

一、文学艺术

神话和史诗 神话是古希腊乃至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它是古希腊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曾长期通过口述流传。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荷马史诗》,诗中大概汇集了当时在古希腊各地流传的多种神话传说,并将天上的诸神和人间的英雄结合在一起。在古风时期赫西俄德的《神谱》中,诗人对纷繁复杂的古希腊神话进行了系统整理,以奥林匹斯神系为归宿,把诸神纳入一个单一的世系,直至英雄的诞生,完成了古希腊神话的统一。

古希腊神话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神的故事包括神的产生、谱系、活动以及宇宙万物和人类的起源等。根据《神谱》的记载,宇宙最初的状态是一片混沌(卡俄斯),接着从混沌中产生了地神该亚、黑暗神厄瑞波斯和黑夜神纽克斯。黑暗神和黑夜神结合产生了光明神埃忒耳和白天之神赫莫拉。这时地神该亚生出了第一代天神乌兰诺斯,并与之结合生下了12位提坦巨神。其幼子克洛诺斯不堪忍受压迫,在地神该亚的鼓动下推翻了天神乌兰诺斯的统治,成为诸神之王。克洛诺斯和妹妹瑞亚结合,又生出了赫拉、哈得斯、波塞冬、宙斯等一批新神。克洛诺斯为防止被自己的儿子推翻,在他们刚出生时,就将其吞食。宙斯出生之后,其母瑞亚设计瞒过了克洛诺斯,使其得以存活。宙斯长大成人后,打败了克洛诺斯,成为新一代的众神之王。宙斯在确立了对全宇宙的统治权之后,给诸神分配职司,从而形成了以宙斯为首的庞大的奥林匹斯神系。其中有12位主要的神,包括雷电之神宙斯、天后赫拉、海神波塞冬、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芙洛狄忒等,是古希腊宗教崇拜的主要神祇。

英雄传说源自祖先崇拜,主要讲述氏族首领和先祖的英雄业绩。古希腊传说中的英雄是神和人相结合所生的后代,具有半神半人的特点,拥有非凡的智慧、力量和才能,并在神的庇佑下完成了一番伟大的业绩,因而为后世古希腊人所崇拜。古希腊的英雄传说以不同的英雄或重大事件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系统,主要包括:赫拉克勒斯建功立业的故事,伊阿宋率诸英雄乘“阿尔戈”号夺取金羊毛的故事,提修斯为民除害的故事,俄狄浦斯的故事,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奥德修斯重返家园的故事等。

马克思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1]同样,在古希腊神话中,神实质上是自然力的化身,或者说是人格化了的自然物,同时也是自然力的支配者,这反映出当时人和自然的主要矛盾,以及人类试图征服、支配自然力的美好愿望。

古希腊诸神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神虽然长生不老、千变万化、神通广大,但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也具有和人一样的残酷、贪婪、欺诈、嫉妒、**等特性。半神半人的英雄是神和人结合产生的后代,虽然具有部分神性,但归根结底是人而不是神,因此明显地具有人的情感和弱点。总之,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诸神是古希腊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希腊神们的内容是从人的精神和人的生活中取来的,所以是人类心胸所特有的东西,人对这种内容感到自由而亲切的契合,他所创造的就是表现他自己的最美的产品。”[2]

另外,古希腊神话也反映出原始氏族社会的一些特征,如诸神的结合方式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的群婚制,新旧神系的兴替反映了氏族社会由母权制向父权制的演进。而神话传说中经常出现的狩猎、放牧和航海故事实际上是当时希腊人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写照。正如马克思所言,神话不过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3]。

神话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著名的《荷马史诗》就是在古希腊神话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规模宏大的史诗,相传由盲诗人荷马创作。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荷马史诗》并非一人一时所作,而是在长期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早约在公元前8世纪被编定成书,并屡经修改编订。约公元前6世纪后期,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图将《荷马史诗》引入雅典,曾对其进行了校订和编辑,以供诗人们在泛雅典娜节期间朗诵。希腊化时代,《荷马史诗》又经过亚历山大里亚学者的校订,最终形成定本。

《伊利亚特》共24卷,一万五千余行,叙述了传说中希腊英雄们跨海远征特洛伊的故事。特洛伊战争一直持续了10年之久,但《伊利亚特》所叙述的只是战争第十年中最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史诗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主线。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仗势抢夺了阿喀琉斯的女俘,阿喀琉斯一怒之下退出了战斗,导致希腊军队节节败退。阿伽门农无奈遣使向阿喀琉斯请求和解,但遭到拒绝。特洛伊人在统帅赫克托耳的率领下大举反攻,一直将希腊联军逼至海岸边。在此危急关头,阿喀琉斯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借其甲胄上阵,抵挡住特洛伊人的进攻,但最终为赫克托耳所杀。阿喀琉斯听闻好友阵亡,大为愤怒,决定再度出战,为亡友复仇。阿喀琉斯之母忒提斯请求匠神赫淮斯托斯为他另铸一副新的甲胄。阿喀琉斯也到军营与统帅阿伽门农达成和解。阿喀琉斯重返战场后,特洛伊人开始溃败,赫克托耳也在与阿喀琉斯的决斗中被杀,尸体被拖回希腊人的营地,受到阿喀琉斯的侮辱。在宙斯的鼓励下,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亲自前往阿喀琉斯的营帐,请求赎回儿子的尸体。阿喀琉斯动了恻隐之心,遵照神意将赫克托耳的尸体交还。全诗在特洛伊人为赫克托耳举行的隆重而悲哀的葬礼中结束。

另一部史诗《奥德赛》无论从内容和时间上看,都和《伊利亚特》有连续性。全诗同样分为24卷,计有一万二千余行,叙述的是希腊联军将领伊塔卡国王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渡海返乡途中的历险故事。其时间跨度也是10年,但史诗仍然只选取了最后一年中大约40余天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叙述。奥德修斯长期漂泊在外,招致国中100多名贵族向其妻子求婚,并在其宫殿中终日宴饮作乐,挥霍无度。女神雅典娜向宙斯提议让奥德修斯返乡,宙斯表示同意。此时,奥德修斯已被女仙卡吕普索软禁了7年之久。奥德修斯凭借宙斯神谕离开卡吕普索,重新踏上归程,后又流落到了斯克里亚岛。在当地国王的宴会上,奥德修斯讲述了在战争结束后10年间他率部返乡的种种海上冒险经历:他们的船队在离开特洛伊后被大风吹到伊斯玛洛斯,遭到当地喀孔涅斯人的攻击。接着漂流到洛托法根人的海岸,一些同伴食用了忘忧果,不思归乡。后又漂流到独目巨人岛,被囚在海神波塞冬之子、吃人的独眼巨人波吕裴摩斯的山洞里,奥德修斯设计刺瞎独眼巨人波吕裴摩斯的眼睛才侥幸逃脱。在埃埃厄岛,一些人被魔女基尔克变成了猪,奥德修斯在神的帮助下制服了魔女,救出同伴,并游历了冥府。奥德修斯率领部众又先后躲过了女妖塞壬迷惑人的歌声,逃过海怪斯库拉和卡律布狄斯的大漩涡。在日神岛上,同伴不顾他的告诫,宰杀了神牛,激怒了天神宙斯,宙斯用雷电击沉了他们的渡船,大多数人因此丧命。他只身被冲到卡吕普索岛,被女仙软禁7年。后奥德修斯回国,与其子相认,并设计将那些求婚者杀死。最终,奥德修斯与家人团聚,岛国又重新恢复了和平秩序。

《荷马史诗》是一部英雄的赞歌。《伊利亚特》颂扬了战争中英雄们所表现出的勇武、豪迈和悲壮,《奥德赛》则讴歌了希腊英雄在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所展现出的智慧、勇气和坚韧意志。《荷马史诗》塑造出了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斯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同时又在不同情境中展现了英雄们性格的多面性和丰富性。黑格尔对此作了高度评价:“在荷马的作品里,每一个英雄都是许多性格特征的充满生气的总和”,“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4]

在篇章结构和叙事方式方面,《荷马史诗》也颇值得称道。两诗均截取整个故事最后一年数十天内发生的事情进行叙述,对其他相关内容则采取倒叙或插叙手法讲述,从而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史诗语言典雅优美,又生动活泼,呈现出民间口语化特色,而且运用了大量充满想象力的比喻(后人称之为“荷马式比喻”)和描述性的修饰语,富有浪漫色彩。所有这一切,都使得《荷马史诗》散发出永恒的独特魅力,成为西方文学的传世之作,在西方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劝谕诗、抒情诗和寓言 继《荷马史诗》之后,至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又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赫西俄德。除神话题材的长诗《神谱》外,赫西俄德另著有长诗《工作与时日》,以劝谕其弟和世人。《工作与时日》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诗中描述了人类所历经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的生活,特别强调当代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并通过鹰和夜莺的寓言谴责暴力和不公,劝谕世人遵守正义、弃恶从善,通过劳动等正当手段获得财富等。诗人还生动描述了希腊的乡村经济生活和自然景物,文字华美而清新。

古风时代,随着氏族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城邦的形成以及社会矛盾的发展,表现集体意识的史诗渐趋衰落,表现个人意识和情感的抒情诗开始盛行。抒情诗起源于民歌,有双管(笛)歌、讽刺诗、琴歌等多种形式。双管歌出现较早,以双管或笛子伴奏,每段由六音部和五音部组成双行诗体,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挽歌、战歌、情歌等,后世统称为哀歌。这一时期著名的哀歌诗人有卡里诺斯、提尔泰乌斯、弥涅墨斯、泰奥格尼斯、西摩尼得斯等。其中以弗所人卡里诺斯(公元前730—前678年)据说是最早写作双管歌的诗人。拉哥尼亚人提尔泰乌斯(约公元前660—前640年)写的战歌质朴有力,曾激励斯巴达人征服美塞尼亚。科洛丰人弥涅墨斯是公元前7世纪后期著名的哀歌诗人,擅写爱情诗和战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代表诗作为《南诺》。开俄斯人西摩尼得斯(约公元前556—前466年)的诗歌体裁多样,庄重凝练,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为温泉关之战中牺牲的300名斯巴达将士所写的墓志铭。古希腊七贤之一、雅典改革家梭伦也是该时期一位著名的诗人,其政治诗曾广为流传。

讽刺诗主要为短长格体。派罗斯人阿尔基洛科斯(公元前714—前676年)是该时期著名的讽刺诗人,对古希腊的早期戏剧产生了较大影响。

琴歌以竖琴伴奏,分为独唱和合唱两种形式。阿尔凯奥斯、萨福、阿那克里翁是最著名的三位独唱体诗人。阿尔凯奥斯(?—公元前580年)是米蒂利尼的贵族,诗歌创作包括政治诗、战争诗、颂歌、饮酒诗等,气势豪放,感情热烈。他首创了“轮唱体”饮酒诗,后来成为固定的诗体,被称为“阿尔凯奥斯体”,对古代罗马诗人产生了很大影响。萨福(约公元前612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歌创作以爱情为主要题材,其中以《致阿芙洛狄忒》《在我看来那人有如天神》两诗最为著名。她的爱情诗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萨福在古希腊备受推崇,柏拉图曾誉之为“第十位文艺女神”。小亚细亚的提奥斯城人阿那克里翁(约公元前570年—?)是萨福之后重要的抒情诗人,作品有琴歌、抑扬格体诗、哀歌等,饮酒和爱情是他主要的诗歌创作主题。诗风清新流畅,广为后世所模仿,被称为“阿那克里翁体”。

品达(公元前518—前438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合唱体诗人。其诗作后来由亚历山大里亚学者编成17卷,但大部分已经遗失,流传至今的只有4卷,计45首,内容大多为赞美希腊诸神和奥林匹亚竞技的获胜者。品达的诗歌风格庄重,气势宏大,形式谨严,辞藻华丽,被后世誉为“崇高的颂歌”的典范。

这一时期希腊民间口传的寓言故事也很流行。流传至今的《伊索寓言》,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的一位名叫伊索的奴隶所作。《伊索寓言》的故事大多都来自民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平民的思想感情,其中一些寓言是对生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戏剧、新喜剧和田园诗 古希腊戏剧(包括悲剧和喜剧)源于古希腊人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典礼仪式。古希腊文“悲剧”一词,原意为“羊人之歌”。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第四章中说,古希腊悲剧“是从酒神颂的临时口占发展出来的”[5]。而古希腊文“喜剧”一词,意为“狂欢游行者之歌”,亚里士多德认为其“是从低级表演的临时口占发展出来的”[6]。公元前5世纪是古希腊戏剧发展的鼎盛时期,雅典政府修建了大型露天剧场,组织戏剧演出和比赛,并为观看戏剧的公民发放津贴,这无疑极大地促进了古希腊戏剧特别是悲剧的发展。当时在雅典涌现了许多剧作家,其中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年)、索福克勒斯(约公元前496—前406年)、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5—前406年)是最杰出的三位悲剧作家。他们的戏剧创作反映了古希腊悲剧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也代表了古希腊悲剧成就的顶峰。

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悲剧早期发展阶段的悲剧作家,有“悲剧之父”的美誉。他对悲剧做过很多创新,如他首先在悲剧中增加了第二名演员,压缩了合唱,还创设了舞台背景,使用了定型化的面具和华丽的服装等。埃斯库罗斯一生创作了70余部悲剧和许多萨提洛斯剧[7],现存悲剧7部:《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其中后三部为三联剧,统称为《俄瑞斯忒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三联剧的第一部,另两部均已失传。该剧取材于普罗米修斯盗天火造福人间的希腊传说,塑造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勇于为正义而斗争、为人类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大形象,备受后人称赞。《俄瑞斯忒斯》三联剧是埃斯库罗斯晚期的代表作,讲述希腊英雄阿伽门农出征特洛伊前曾杀女祭神,凯旋归来后,其妻为女报仇,将他杀害。后阿伽门农之子俄瑞斯忒斯为父报仇,又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但最终被判无罪。该剧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了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歌颂了雅典的民主法制。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气势宏大,风格崇高,神意浓郁,但结构相对简单,歌队仍在剧中起着重要作用,有较强的抒情色彩,表现了早期悲剧的典型特点。

图7.6 埃斯库罗斯头像

索福克勒斯是生活于雅典民主制盛世的悲剧作家,被称为“戏剧中的荷马”。他的悲剧创作标志着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成熟,也体现了古希腊悲剧的最高水准。索福克勒斯在悲剧中加入了第三名演员,并增加了对话和表演的成分,突破抒情诗式的悲剧形式,减少合唱队的作用。他还突破了传统三联剧的形式,创作独立、完整的单部剧本。其剧作在情节结构方面设计复杂精巧,善于描写事件的突变,同时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活动的描写。古希腊悲剧的结构程式在索福克勒斯的剧作中基本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另外,与埃斯库罗斯相比,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中很少出现神的形象,更注重表现人的意志和力量及人与命运的抗争。推动剧情进展的动力是人与命运的冲突以及人内心的矛盾。索福克勒斯一生共创作了约130部悲剧和萨提洛斯剧,现仅存7部,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为《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安提戈涅》通过剧中主人公安提戈涅不顾当权者的法令,坚持按照当时的宗教习俗埋葬兄长的剧情,展现了自然习俗与人为立法的冲突。《俄狄浦斯王》一剧取材于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古希腊传说。俄狄浦斯得知自己的既定命运后,竭尽全力逃避残酷的命运,但最终在不知不觉中还是实现了命运的安排。剧作的主题是人的自由意志和命运的冲突,虽然剧中人物未能战胜命运,但作者仍赞扬了人不甘于屈服命运的斗争精神。亚里士多德曾高度评价该剧的结构,视之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欧里庇得斯是雅典民主制由盛转衰时期的悲剧作家。由于深受当时自然哲学和智者学派的影响,其剧作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思辨性,故而欧里庇得斯又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欧里庇得斯一生写了90余部剧作,现存《美狄亚》《特洛伊妇女》等18部,是传世作品最多的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大多也取材于神话传说,但更为关注现实,讨论战争、民主、贫富、宗教、家族及妇女地位等当时的各种社会问题,反映了雅典民主制衰落时期的社会思想。他笔下的人物近似于现实中的普通民众,他非常关注妇女的命运,并擅长揭示人物的复杂心理和内心的矛盾冲突。在《美狄亚》一剧中,欧里庇得斯塑造了一个惨遭遗弃但性格偏执、心理扭曲、疯狂报复的妇女形象,将美狄亚的心理动机、内心情感的激烈冲突刻画得入木三分。《特洛伊妇女》则通过描述特洛伊亡国后的惨象,表达了作者反对侵略战争的思想。

古希腊喜剧的形成略晚于悲剧,直到雅典民主制衰落时期才开始兴盛。古希腊喜剧多取材于现实,通常以一种看似荒诞滑稽的方式,深刻揭示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地反映平民百姓的思想意识。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6—前385年)是希腊古典喜剧作家的杰出代表,有“喜剧之父”之称。阿里斯托芬一生共写了44部喜剧,现存11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阿卡奈人》《鸟》等。在其作品中,阿里斯托芬表达了反对内战、重建和平的思想,并揭露了当时雅典政治生活和社会风尚的败坏,批判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渴望复兴雅典过去的民主与繁荣。

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学较有影响的是新喜剧和田园诗。米南德(约公元前342—前291年)是这一时期新喜剧的代表作家。据说他曾写过105部喜剧,但流传下来的仅有《恨世者》和《萨摩斯女子》两部剧作及一些残篇。米南德的剧作主要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生活,风格轻松幽默,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对古罗马喜剧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是忒俄克里托斯(约公元前310—前245年),善于描写乡村自然美景,风格清新质朴。

建筑和雕塑 公元前8—前2世纪,希腊人在建筑艺术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古风时代是希腊以神庙为代表的柱式建筑风格基本形成时期。古希腊神庙最早出现于公元前8世纪,其形制一般为迈锡尼文明的麦加伦厅房样式,中厅为矩形,前部有一门廊,由两根圆柱和两边墙壁凸出部分形成的端柱组成。早期的希腊神庙主要是木制结构,后来逐渐变为石制结构,在形制上也由早期的“端柱门廊式”逐步发展到“前廊式”,即神庙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继而又发展为“前后廊式”,最后又演变为希腊神庙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庙四周均有柱廊环绕。古风时代,希腊柱式建筑风格中的多利亚柱式和伊奥尼亚柱式先后形成。

多利亚柱式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多分布在希腊大陆的南部、中部和西西里岛,形态朴实厚重,雄浑刚毅。多利亚柱式没有柱础,圆柱直接立于基石之上。柱身粗壮,最大直径约为柱高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圆柱由下至上逐渐收缩,至柱身中部时略微膨胀。柱身刻有16或20条垂直平行的凹槽,凹槽内呈现圆弧状,凹槽相接处形成尖棱。柱头由圆颈石和一块面积相等的方石构成。柱头之上为额枋石和檐壁。檐壁有三陇板和间板组成,饰以浮雕,形成连续的浮雕饰带。

伊奥尼亚柱式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在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伊奥尼亚地区。总体风格典雅秀逸、轻巧优美。伊奥尼亚柱式有柱础,柱身立于柱础之上。柱身较纤细,最大直径为柱身的八分之一或九分之一。柱身均匀分布的槽沟也较细密,一般多达24条,凹槽间的边缘处呈圆条形。柱头为螺旋涡卷纹装饰,这是伊奥尼亚柱式的典型特色,呈现出东方化风格。

古风时代多利亚式神庙的代表建筑是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该庙约建于公元前590年,由内殿、柱廊和后厢房组成。神庙的立柱最初为木柱,后来逐渐被石柱所取代,正体现了神庙建筑由木制向石制的转变。科林斯的阿波罗神庙约建于公元前560年,也是一座多利亚式神庙。这一时期,在希腊东部出现的伊奥尼亚式神庙一般比希腊大陆的多利亚式神庙规模更大,设计也更为精巧,其典型建筑为迪迪玛的阿波罗神庙和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阿耳忒弥斯神庙是一座双列柱廊式的神庙,有两排柱栏,每排有21根立柱。迪迪玛的阿波罗神庙也是一座大型的双列柱廊式的神庙,神庙的内部为露天结构,中间有一座小型圣殿。

古典时代,希腊的建筑艺术得到了充分发展。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卫城的重建,开启了古希腊建筑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雅典卫城原是城中高岗上一座用来防范外敌入侵的军事要塞,曾在希波战争中被毁。伯里克利当政以后,雅典利用盟邦贡金,开始大兴土木,美化卫城,先后修建了帕台农神庙、门厅、雅典娜尼克小庙、厄瑞克忒翁神庙,形成了一个气势巍峨而又错落有致的建筑群。

帕台农神庙是在公元前447—前438年间由建筑师伊克提努斯主持建造的,里面供奉的是智慧女神和雅典保护神雅典娜。帕台农神庙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坐落在卫城中心的最高处,可以俯瞰全城。神庙长70米,宽30米,有多利亚式圆柱围绕,其中前后各有廊柱8根,左右两侧各有17根。柱高10余米,凹槽明显,柱身略微内倾,中间略粗。神庙东西山墙各有一组浮雕群像,檐下装饰着三陇板和92块间板浮雕,围柱内墙上方还有150余米的浮雕饰带围绕。正殿中供奉着巨大的雅典娜雕像。帕台农神庙多处运用黄金分割率和视差矫正法,体现出成熟的多利亚柱式建筑风格,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典范。

门厅是雅典卫城的入口,其前后两面各有6根多利亚式廊柱,内部则采用伊奥尼亚柱式。外部雄浑质朴,内部则装饰秀巧,华丽美观,体现了多利亚柱式和伊奥尼亚柱式两种风格的融合贯通。

雅典娜尼克小庙位于门厅的西南部,是一座伊奥尼亚柱式风格的神庙。庙里供奉的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化身,即作为胜利女神的雅典娜尼克。

厄瑞克忒翁神庙在帕台农神庙的北面,内有三个神殿,分别供奉智慧女神雅典娜、雅典传说中的国王厄瑞克忒翁和海神波塞冬。神庙前面和右侧柱廊皆为伊奥尼亚柱式风格,左侧用6尊女神立像柱作为廊柱,给人以新奇别致、轻巧秀丽之感。

除了雅典卫城建筑群之外,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阿波罗神庙、埃皮达鲁斯剧场、雅典狄奥尼索斯剧场、哈利卡纳苏斯的毛索洛斯陵墓等也都是这一时期希腊世界中颇负盛名的重要建筑。

公元前5世纪晚期,位列古希腊建筑三大柱式之一的科林斯柱式开始出现了。科林斯柱式是在伊奥尼亚柱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主要特征是柱头为卷叶形花纹饰,总体风格精致繁密,华丽美观。科林斯柱式最初是多利亚柱式或伊奥尼亚柱式神庙建筑中的一种内部附属装饰。希腊化时代,科林斯柱式日趋普遍,至公元前1世纪,科林斯柱式成为希腊世界中主要的建筑样式。雅典的宙斯神庙是希腊化时代希腊本土科林斯柱式建筑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