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代埃及人的风俗习惯(1 / 1)

一、文物中反映的古代埃及人的墓葬习惯

世界各国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在丧葬形式方面也是如此,如有的是土葬,有的则是火葬,还有的是水葬等。

古代埃及人的丧葬习惯有和别的民族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

古代埃及人实行墓葬,而且十分重视修坟造墓,这和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有关。他们认为,人的现世是短暂的,死后的生活才是长久的。他们有灵魂转世的观念,认为人死是人的灵魂和肉体的暂时分离,只要有条件,人死后可以复活。并且,死后的生活和现世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一般人并不怎么重视修建住房,但却十分重视修坟造墓。他们把它当作死后永久的居所。古王国时期的一位王子哈尔德杰德夫对其子的教训中就说:“在墓地修好你的居所,使你在西方(即尼罗河西岸,古代埃及人认为尼罗河东岸是人居住的地方,而西岸则是死人埋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的居所富有价值。假如死亡侵袭我们,倘若生命刺伤我们,死亡之屋可以用来生活。为自己寻找水源充足的田地……在你的田地中为祭司选择一块,保证其每年都得到良好的灌溉。他甚至比你的儿子更能使你受益,你要喜欢他甚至胜过你的子嗣。”[9]

古代埃及人的坟墓从前王朝到新王国经历了多种变化,大致经过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最早的墓很简单,只是在地上挖一个坑,将尸体用芦苇席包裹起来就埋掉了,后来,在前王朝时期晚期,即格尔塞时期,国王或贵族的墓开始用砖坯砌起来并在墓墙上画上画,这就是在希拉康波里发现的画墓。到早王朝时期,国王和贵族的墓称为马斯塔巴,这种墓可以是上下两层,每一层可以有许多房间,其中,除了存放尸体(包括墓主人的尸体和陪葬者的尸体)以外,其他的房间则是为墓主人准备的各种物品,包括吃的,穿的、用的。这种房间多者达一两百间。早王朝时期的一个国王的墓里甚至还有一个地产的模型,这说明他们仍然希望在死后还能享用自己地产上的产品或剥削奴隶和劳动者。到古王国时期,国王开始建造金字塔作为自己的坟墓,而贵族则仍然用马斯塔巴作为坟墓。到新王国时期,国王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在底比斯西部的国王谷开凿岩墓,一些地方贵族早在中王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开凿岩墓(如埃及中部的贝尼哈桑地方就有不少中王国时期的贵族墓),一些贵族也是如此(当然不是在国王谷,而是在其他地方,如在底比斯西部的库尔纳就有许多新王国时期的官僚贵族的岩墓)。但在新王国时期,在民间,特别是一些贵族、富人和高官中,用金字塔形装饰品作为坟墓中的一种装饰的现象却延续了很长时间,如一个名叫滕涅尔努特(Tennernut)的人的墓里安放的金字塔形装饰品:石灰石材质,属新王国第19王朝时期,现藏波士顿博物馆,三角形石碑上雕刻了墓主人在向奥西里斯、伊西斯和哈托尔顶礼膜拜的情景。

图13.27 滕涅尔努特墓里的金字塔形装饰品。波士顿博物馆藏

埃及人修建坟墓,放置那么多的物品让死者享用,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人要复活,复活必须有一个载体,那就是肉体。但肉体在人死后很快就会腐烂,怎么办呢?于是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制作木乃伊,所以,古代埃及人制作木乃伊乃是为了给灵魂有一个可以依附的载体。但如果木乃伊也腐烂了又怎么办呢?埃及人想出了一个可以替代的办法,那就是制作一座雕像放在墓里,一旦木乃伊腐烂了,灵魂还可以依附于雕像上,从而可以复活。所以,在古代埃及人的墓里一般都有安置雕像(可以是木质的,也可以是石质的)的习惯,其目的就是为灵魂的复活找一个载体。这在其他各地是没有的。

雕像可以是石头的,也可以是木头的,如卡艾门森努(Kaemsenu)的木雕像,出自他位于萨卡拉的墓里,属古王国第5王朝的纽塞拉统治时期,现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雕像可以是死者个人的,也可以是死者及其妻子和孩子,如拉霍特普和他妻子的雕像,以及涅库勒及其家庭成员的雕像等。这些雕像都是从他们的墓里发现的。在个别贵族的墓里,还放置有埋葬祭司的雕像,如呈跪姿的卡艾姆克德(Kaemked)的雕像,出自萨卡拉地方的乌里尔尼(Urirni)的墓里,属古王国第5王朝时期,现藏开罗埃及博物馆。此人是乌里尔尼的一位埋葬祭司,乌里尔尼是王子和宝库长,卡艾姆克德的这个雕像是和乌里尔尼许多仆人的雕像一起被发现。

图13.28 卡艾门森努木雕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13.29 卡艾姆克德像。开罗埃及博物馆藏

墓主人的这些雕像放置在什么地方呢?一般来说都是放置在假门与祭桌之间的。因为埃及人认为,复活的人也需要吃喝,于是埃及人想出了在墓里放置大量的陪葬品,贡献祭品的办法。而贡献祭品的办法有2个:一个是在人死前和祭司签订一份协议,协议规定在人死后由祭司提供祭祀的东西,死者要给祭司一份财产(主要是土地),祭司得到这份土地以后,就有提供包括为死者进行祭祀的义务。另一个办法是在死者的墓里放置一张献祭桌,上面放上祭品,或雕刻一些祭品的浮雕。祭桌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第12或第13王朝时期的一个名叫阿美涅姆赫特的人的献祭桌,黑色花岗岩,现藏大英博物馆,这张献祭桌表面雕刻了食物和饮料的图案。再如涅菲尔卡(Neferka)的献祭桌:石灰石材质,出自萨卡拉涅菲尔卡墓的,现藏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献祭桌上雕刻了给死者的食品。还有一张片麻岩献祭桌,可能出自萨卡拉,属第2王朝(?)时期,现藏布鲁克林博物馆,这张献祭桌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一张,和后来的献祭桌完全不一样。它完全像一张桌子,和古王国时期一些墓里发现的石板浮雕上看到的,死者坐在一张献祭桌前享受祭品的那种献祭桌差不多:一根柱子上面一个平台,平台上堆满祭品。不过,墓里石板浮雕中的献祭桌基本上都是方形的,而这张是圆形的。这张献祭桌上没有在桌面雕刻什么食品和饮料之类的浮雕。

图13.30 献祭桌。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图13.31 涅菲尔卡的献祭桌。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藏

图13.32 已知现存早期的献祭桌。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藏

墓里的献祭桌放在什么地方?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我们知道,它是放在墓里的一个假门前面的,如叶赫门-涅弗勒特(Uehem-neferet)的假门(false-door):石灰石,1903年Schiqpqrelli发掘,属第4王朝时期,现藏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叶赫门-涅菲勒特是古王国第4王朝的开国之君斯涅弗鲁的一位公主,这件文物是在她位于吉萨的一座马斯塔巴墓里发现的。不过,她的假门没有那么复杂,没有檐板,而且只有一个门楣。此公主假门的浮雕内容,是公主坐在堆满面包等祭品的献祭桌前,在下面一个门楣上的铭文是:“他父亲所喜爱的、尊敬她的父亲和母亲的国王的女儿,叶赫门-涅弗勒特。”在假门两侧的侧柱上雕刻着死者的埋葬祭司。原来假门上涂了一层粉红色的灰泥,现在已经脱落,但仍有痕迹可见。献祭桌在她的假门前被发现。

假门是古代埃及贵族们死后埋葬在墓里的一种设置,是古王国时期埋葬建筑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古王国时期坟墓建筑中的一个特点。它是从早王朝时期马斯塔巴墓入口正面的一种仪式性小神龛发展而来的。它面对西方,代表阴阳两界的交界点(The point of contact between the world of the living and the dead)。古代埃及人相信,死者的灵魂或卡魂可以穿过它来往于墓里和来世,死者还可穿过门槛拿取祭品。假门有用石头做的,也有用木头做的。它形似门,但实际上只有门框,真正的门是被封闭的。

据刘文鹏先生的《埃及考古学》一书介绍,一般的假门的最上方有一个檐板,檐板的下面是门楣,门楣一共有3个,在第2个和第3个门楣中间有一个嵌板,在第3个门楣下面是一个圆柱形壁,在它下面是一堵墙,在两侧有环形花边、外侧柱、中侧柱和内侧柱。[10]而在那一堵墙的前面站着死者的雕像,在雕像前或者说在假门前有一张献祭桌或献祭台,上面摆放供给死者的祭品或在献祭桌上雕刻出祭品。整个场景就像是死者随时都可抬步前来拿取祭品一样。后来,古王国时期的假门到中王国时期及以后,被矩形的或上圆下方的石碑所取代,即后来的石碑是从古王国时期的假门发展而来的。在古王国时期贵族的墓里,这种假门和假门前的献祭桌是必不可少的。

图13.33 胡夫的一个公主墓里的石板浮雕。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

但是,埃及人特别是贵族还不满足,在他们的墓里还有一块木板或石板,上面雕刻了死者坐在一张献祭桌前,祭桌上放满了面包、牛腿等祭品,另外还有酒等饮料这样一些浮雕,如胡夫的一个公主墓里的石板浮雕:石灰石材质,出自吉萨,属古王国第4王朝胡夫统治时期,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从石板上的象形文字看,祭品包括面包、牛腿和禽类,非常丰盛,显示了王室家族的气派。

除此之外,古代埃及人还在墓里把死者生前所享受的一切用浮雕的形式雕刻在墓墙上面或画在墓墙上面。例如,我们在古王国第5王朝时期的贵族提伊墓里的浮雕和新王国时期的梅纳墓里的绘画中所看到的那样:农民在生产(耕地、播种、收割,用牲口从地里运载粮食到场上,脱粒、簸扬,收进谷仓等一系列过程)、狩猎、捕鱼、捕鸟等,贵族视察自己的农庄,地产中的农民把产品交给贵族,地产中的手工业,包括冶炼金属,制作雕像,制作面包、啤酒,采摘葡萄和酿造葡萄酒,酿造啤酒,等等。

在一些大官或贵族的墓里,还修建了礼拜堂,如妇女萨廷特提(Satinteti)的墓里的礼拜堂。

此外,古代埃及人的墓里还放置有墓碑,有学者认为,墓碑是从假门发展来的,即以后没有了假门,便放置一块墓碑。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如果对的话,那么第1王朝时期的捷特的名字碑是否是墓碑的一种?如果是墓碑的一种,那么上述说法就值得怀疑了。如果不是,那算什么?有学者认为,墓碑的出现大概是在中王国时期,至少是在中王国时期才大量流行的。也有人认为墓碑是在古王国时期出现的。[11]

墓碑的形式有3种:矩形(长方形)、上圆下方形和所谓的V字形。

长方形的墓碑,如伊提的墓碑石灰石,出自格别陵,属中王国第11王朝时期,现藏大英博物馆(文物编号:EA586)。石碑高75厘米,宽47厘米(?),不是上圆下方的那种石碑。石碑上面部分为铭文,下面有两栏浮雕。上面一栏浮雕的内容是,墓主人和他的妻子坐在椅子上,他们的前面是一张堆满祭品(瓜果菜蔬等)的桌子,在他们对面站着2个男人,可能是他们的儿子,也可能其中一个是儿子,另一个是祭司。他们手提禽鸟,供奉给墓主人。下面一栏浮雕的内容是,墓主人手拿权杖站在那里,在他的对面是2个女人,可能是他的妻子和女儿,她们一手拿着鲜花(莲花),一手提着禽鸟,显然也是奉献给墓主人的祭品。

图13.34 伊提的墓碑。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上圆下方形的墓碑,如勒尼森涅布(Reniseneb)和他的家庭石碑,着色石灰石,可能出自阿卑多斯,属中王国时期晚期,现藏阿什莫林博物馆。墓碑上的浮雕一共有4栏,最上面一栏表现的是传令官勒德叶桑克赫(Redeyesankh)从他儿子勒尼森涅布手中接受献祭的食物,当时,一个诺姆的书吏涅菲尔门特提(Neferimentet)坐在右边。下面几栏表现的是这个家庭的各个成员,包括勒尼森涅布的妻子、母亲和祖母。

图13.35 勒尼森涅布的家庭石碑。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藏

墓碑上的浮雕大概分为两部分,即人物活动和铭文。人物活动主要是墓主人享用祭品、祭拜神灵及和家人团聚,铭文的内容多半是祈求能得到祭品等。墓碑上的浮雕一般都是着色的,有的还很鲜艳。

所谓的V字形墓碑很少,如图13.36中的石碑,着色石灰石,高56厘米,大约属中王国时期晚期,1889年从卢克索购得,现藏开罗埃及博物馆。从形式上看,它们类似于神龛,但神龛是摆放人像的,而V字形石碑不放雕像,只有浮雕和铭文。在古王国时期及之前未曾见过这种石碑,只见过神龛。在中王国时期及以后才见到这种石碑。这种石碑上的铭文和图像分3层:最上面一层是象形文字铭文,共3行,是用黑墨水写在黄色底子上的,其内容是献祭给奥西里斯神的献祭公式。中间一层画的是墓主人及其妻子。墓主人右手持一件权标类的东西,左手持一根长棍。妻子站在丈夫身后,但不在同一水平上,而且与丈夫相比矮了许多。画面上满是祭品,最下面一栏是放在桌子上的4个罐子。

在这3种墓碑中以上圆下方形的墓碑最多和最典型。

古代埃及人在死后不实行火化,而是进行埋葬,其典型的形式是在将尸体制作成木乃伊以后,放入棺材中埋葬。如果不算国王(如图坦卡蒙)的金棺,古代埃及人的棺材有木棺和石棺两种,古代埃及留下很多的木棺和石棺,人们在参观欧美一些大型博物馆时都能够看到。棺材的形状有长方形、椭圆形和人形3种,以长方形和人形最多。

例如,胡夫之子维西尔杜阿-恩-拉(Dua-en-Re)的石棺花岗岩,1838—1839年发现于吉萨地方杜阿-恩-拉的马斯塔巴墓,属古王国第4王朝时期。该石棺呈矩形,无铭刻,用独石制作而成。此人是胡夫的王子,曾在孟考拉统治时期做过维西尔。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石棺。石棺当然是最坚固的,所以古代埃及的王室成员和贵族都常用石棺。有的人甚至有几个石棺(如新王国时期的女王哈特舍普苏特就有至少3个石棺)。此石棺略有残损,但基本保存完好。大概是为了把棺盖揭开或盖上,所以在棺盖的2个窄边留了2个凸饰,以方便移动。

图13.36 V字形墓碑。开罗埃及博物馆藏

图13.37 胡夫之子的石棺。都灵埃及博物馆藏

再如哈特舍普苏特的一个石棺:花岗岩,属新王国第18王朝时期,现藏开罗埃及博物馆。

图13.38 哈特舍普苏特的石棺。开罗埃及博物馆藏

还有森穆特的石棺:棕色石英石,出自库尔纳,现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石棺呈椭圆形,和哈特舍普苏特的石棺不一样。

图13.39 森穆特的石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王子图特摩斯的雕像和石棺:滑石,属第18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360年,现藏德国柏林博物馆。这副棺材很特别,王子雕像平躺在盖子上。实际上,这是一副人形式棺材,但棺材和棺材盖并没有分开,所以,他实际上是躺在一个平台上(平台像两头狮子,有头和腿、脚等),在他的胸前有一只张开双翅的鹰,似在保护着他,造型别致。

图13.40 王子图特摩斯的石棺雕像和石棺。柏林博物馆藏

图13.41 舍塔伊的人形棺材盖。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人形的有埃及驻库什的总督舍塔伊的人形棺材盖:花岗岩材质,第19王朝时期,现藏大英博物馆。图13.42中是一副完整的人形棺材,现藏大英博物馆。长方形木质棺材,如图13.44所示,属新王国时期,现藏大英博物馆。

图13.42 一副完整的人形棺材。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既然古代埃及人认为人死后的时间会很长,那么,如何保护好尸体就很重要了,所以就有了制作木乃伊的事情。制作木乃伊是很费时费钱的,一般人是制作不起的。好在埃及这个地方天气干燥炎热,穷人死后,把尸体往沙漠里一扔,也可能不会腐烂,皮肤和骨头都会保存完好,这就是干尸。

图13.43 干尸。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古代埃及人制作木乃伊主要是为了使人能够复活。

关于木乃伊的制作方法,在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一书中有详细的叙述,他说:

(86)有一些人是专门做这件事情的,他们有这一行的专门的手艺。当一个尸体送到他们那里去的时候,这些人就把涂画得逼真的木制尸体模型拿给送尸体的人们看。他们说,有一种最高明的制作木乃伊的手艺,掌握它的人的名字在谈到这类问题时,我是因禁忌而不能讲出来的。他们提到的第二个办法不如第一个完美,价钱也比较便宜,第三个办法最便宜。他们给人看过这些后,就问尸主他们希望用什么办法处理尸体。尸主和他把价钱谈妥之后就走开,而留在那里的工人们便动手把尸体制成木乃伊。如果他们使用最完美的办法来加工的话,他们首先从鼻孔中用铁钩掏出一部分的脑子并且把一些药料注到脑子里去清洗其他部分。然后,他们用埃西欧匹亚石制成的锐利的石刀,在侧腹上切一个口子,把内脏完全取出来,把腹部弄干净,用椰子酒和捣碎的香料加以冲刷,然后再用捣碎的纯粹没药、桂皮以及乳香以外的其他香料填到里面去,再照原来的样子缝好。这一步做完了之后,这个尸体便在硝石当中放置七十日。超过了这个时间是不许可的。到了七十天过去的时候,他们便洗这个尸体,并把尸体从头到脚用细麻布的绷带包裹起来,外面再涂上通常在埃及代替普通胶水使用的树胶,这之后尸体便以这个样子送回给他的亲属,亲属得到这个尸体,便把它放到特制的人形盒子里去。他们把木盒子关上,便把它保管在墓室里,靠墙直放着。

图13.44 木棺。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87)这便是费用最贵的那一种调理尸体的方法。如果人们不愿意化[花]费太多,而选择第二种,即中等办法的话,那末便是这样的:制作木乃伊的人先把注射器装满杉树制造的油,然后把它注射到尸体的腹部去,既不切开尸体,也不掏出脏腑。注射是从肛门进去的,但注射后肛门便被堵上以防流出。然后在规定的日子中间浸在硝石里,而到了规定的日期,他们就叫杉树油再流出来。正是由于杉树油的作用的关系,整个内脏和肠子都被溶化而变成了**。这时硝石已经分解了肌肉,因而这个尸体剩下的便只有皮和骨了。尸体便这样地归还了死者的亲属,再也不加什么工了。

(88)再穷一些的人是用第三种办法来制作木乃伊的。这种方法就是把腹部用泻剂清洗一下,然后把尸体放到硝石里浸七十日,再把它交回尸体的亲属带回去。[12]

制作木乃伊时,掏出来的内脏是分别放在几个陶罐或石罐里的。例如,第18王朝时期一个名叫卡提-纳克赫特(Katy-nakhte)的臟器罐,出自底比斯,属新王国第18王朝时期,现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概从古王国时期开始,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时就将死者的内脏分别放在几个罐子里。一般是4个罐子(它们或是陶罐,或是石罐),罐上面有塞子或盖。每个罐子上面的盖子或塞子分别是荷鲁斯的4个儿子的头像。荷鲁斯的4个儿子分别叫作伊姆塞提(Imsety)、杜阿穆特(Duamutef)、卡贝赫森奴艾弗(Qebehsenuef)和哈皮(Hapy)。起初,4个盖子或塞子都用人头的形状,后来它们采用了不同的形状:分别为人头伊姆塞提、豺狼头杜阿穆特、鹰头卡贝赫森奴艾弗和狒狒头哈皮。之所以用荷鲁斯的4个儿子的形状,可能是想借助它们的名气来保护死者的内脏。

图13.45 卡提-纳克赫特臟器罐。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木乃伊是放在棺材里的,棺材放在墓里。

木乃伊面具大概是在第一中间期才有的,在中王国时期开始流行。

如图13.46所示的木乃伊面具:金叶,高61厘米,属中王国时期,现藏大英博物馆。这是一个无名女性的木乃伊面具,从别的资料看,此妇女可能叫作萨特杰呼提。面具的头饰为黄金制作成的鹰展开双翅的形状,因此,这肯定是一个王室女性的面具,而且有学者认为,它肯定是一个公主的面具。古代埃及流行给死者的木乃伊上覆盖一个面具,最著名的莫过于图坦卡蒙的那个黄金面具。柏林博物馆藏有一个新王国第18王朝时期的阿蒙霍特普三世国王的王后提伊的黄金面具。

图13.46 木乃伊面具。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图13.47 提伊王后的木乃伊面具。柏林博物馆藏

一个人死后,亲属们会很悲痛,在埋葬死者时,会有不少人一面送葬一面哭泣,在埋葬死者时我们在新王国时期第18王朝的拉莫斯墓里还看到一幅所谓哭丧妇的画。拉莫斯是第18王朝中后期的著名政治家,是阿蒙霍特普三世和四世时期的维西尔。在阿蒙霍特普三世时期,王权同阿蒙神庙祭司集团的矛盾激化,因此,他免去了自己的一个名叫普塔赫摩斯的阿蒙祭司的维西尔的职务,而任命了拉莫斯担任维西尔。后来,阿蒙霍特普四世(埃赫那吞)让他继续担任了这一职务。他的墓在底比斯西部的舍克赫·阿布德·埃勒-库尔纳,墓的规模很大,原来可能有许多的殉葬品,不过现在他的墓里除了一些浮雕和壁画以外,已是空空如也,而且浮雕和壁画也多有残缺。这幅画是该墓里的表现送葬过程的壁画的一部分,是一群妇女在吊丧时号啕大哭的情景:妇女们拥挤在一起,仰天哀号悲痛欲绝。满脸的泪珠是用排列整齐的点珠来表现的,垂直的长衣是用纤细而颤动的线条来描绘的,强烈地表现出由于哭泣而全身颤动的感觉。这幅画是该墓壁画的一部分,在这幅画的左边,是男人们抬着棺材缓缓行进的情景。有学者说,在这幅画上,已看不到古王国时期人们在死者面前哭泣时带有隆重的仪式感的性质,而是趋向写实,更富于生活气息。墓画表现的应当是拉莫斯去世时的送葬情景。

图13.48 哭丧妇墓葬画。现存拉莫斯墓

除了上述那些配置以外,古埃及的王公贵族们还会在墓里还放置各种仆人俑和沙瓦布提。在自己的墓里放置自己的雕像,这在中国几乎是没有的,但在埃及却是普遍存在的;在墓里放置陪葬的俑,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埃及却是共同的。在中国,墓里的俑的品种很多。俑通常表现为一种人像或动物像,是放置在墓里的一种随葬品,是在用人殉葬被逐渐废止的过程中和被废止后出现的一种替代品。在中国,人们对俑并不陌生,因为中国的考古学家在进行考古发掘时常常会在墓里发现俑。在中国,俑也叫偶人。《礼记》记载,偶人被称为“刍灵”,最初是一种用茅草扎的人或马。后来则用不像茅草那样容易腐烂的物质制作。在中国,最早的俑发现于商代。在古代埃及,俑出现的时间更早,现在知道的最早的俑是在古王国的第4王朝时期(大约公元前27世纪末至公元前25世纪初)。古代埃及有多少种类型的俑,没有人进行过精确的统计,不过我们也见到有多种俑(如从事各种劳动的仆役俑和奴婢俑、士兵俑、歌舞伎俑等)。我们现在见到的古代埃及的俑大多是用石头和木料制作的。俑作为一种随葬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古代埃及人认为,死亡不过是人的灵魂与人的肉体的暂时分离,只要人的尸体不腐烂,灵魂与肉体终将重新结合,只是他们不会再生活在现实世界,而只能生活在奥西里斯的冥世里。这些人虽然生活在冥世里,但却可像在现世时一样,享受他们生前所享受的一切。他们把坟墓看作是人死后的永久居所,所以在墓里会放置各种生活用品(包括吃的、穿的和用的),供死者享用,还放置各种仆人俑,为他们服务,就像他们生前有各种仆人替他们服务一样。早王朝时期,王室和贵族常常使用人殉,古王国时期,一般已放弃了人殉,而采用了在墓里放置各种仆人俑的形式,以供他们死后驱使,为他们服务。他们还在墓壁上雕刻或画上各种他们生前拥有的,或希望拥有的一切,希望通过魔法使这一切变成现实。

古代埃及的俑有2种形式:一种是人形;另一种呈木乃伊形,全身被包裹了起来,这种俑叫作沙瓦布提(Shawabty)。

图13.49 酿酒的女子。开罗埃及博物馆藏

古王国时期留下了不少劳动者的雕像,如酿酒的女子、碾麦的女子,此外,还有屠夫、陶工、锄地的农民、烤鸭的仆人、磨麦的仆人等,这些都是陪葬用的奴仆的小雕像。一些显贵在自己的马斯塔巴墓里放置这种仆人雕像的目的是供他们在死后驱使。有学者说,这些雕像与正统的国王、贵族的雕像不同,由于他们社会地位低下,因此他们的雕像就不受传统程式的束缚,在人物动态的处理上就比较自由,表现也比较大胆。例如,酿酒的女子这个雕像,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酿酒妇女的形象:**的上身,粗壮的胳膊,丰满的**,显示出健康结实的体格,她正在揉和瓮中的麦团,眼睛看着前方。雕像结构紧凑,色彩明快,人物和陶瓮几乎融合成一个整体。古代的埃及人很早就知道酿酒的方法了(葡萄酒和啤酒),他们在加了水的大缸中揉搓,使食物发酵成酒,这尊雕像反映的就是这样一个酿造过程。这类雕像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俑”。

再如中王国时期的侍女俑,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高44英寸(约合112厘米),她头顶一个木筐,里面盛有向墓主人进贡的物品,右手提着一只鸭子,似乎正应召走来。雕像袒肩的紧身长衣上有网状图案,中部饰有翎毛状图案,五彩斑斓,层次清晰,下摆处在灰黑色的底子上又饰以竖线条纹,使整个服饰显得美观大方,人物显出苗条轻盈的体态,手腕、脖子和脚上都戴有装饰品,全身涂以白色,再在白漆上敷以彩色。雕像颜色艳丽,图案精致,人物体态十分优美。和那些国王和贵族们的雕像相比,这些侍女的雕像要自然得多。

图13.50 侍女俑。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还有肩扛罐子的矮人:雪花石膏石,高近20厘米,据说是出自阿马尔那,属新王国第18王朝晚期,现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矮人双手扶着一个扛在左肩上的石瓶,光头,上身**,下穿有褶子的短裙,赤足。从雕像看,此人下肢似乎特别短而粗壮。由于他的左肩上有一个大的罐子,因此,他的头便自然而然地向右偏斜。雕像造型准确,雕刻细腻。此石罐大概是盛化妆用品的。

图13.51 肩扛罐子的矮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除了这些单个的仆人俑以外,还有集体的,如在中王国时期的士兵俑努比亚雇佣兵(弓箭手):着色木雕群像,高55厘米,宽72厘米,长190.2厘米,出自阿西尤特地方的麦舍赫提(Mesehti,麦舍赫提是上埃及第13诺姆的诺马尔赫)的墓里,属中王国第11王朝时期,现藏开罗埃及博物馆。在中王国时期的墓中还流行一种小型的木制雕刻,是一些表现正在劳动的仆人、士兵等成组的模型。这些努比亚黑人士兵排成4列纵队,每列10人,他们呈团队前进姿势,每个人都左手握弓,右手拿箭。

因为是雕刻仆人,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工匠也会很随意,不会很用心地去雕刻,在人体比例上也就不会很在意,因而有的劳动者的雕像很好,有的却很粗糙。

古代埃及的另一种俑,即沙瓦布提,这种俑出现的时间较晚,大概在中王国时期才出现。

沙瓦布提,或乌沙布提(Ushabty)、沙布提(Shabty),是古代埃及人放在墓里陪伴死者,并代替死者去劳动的一种人像或俑,其形状类似木乃伊,除头部和双手外,几乎全身都被包裹着。

沙瓦布提可能是从古王国时期的埋葬雕像发展而来的。“沙瓦布提”一词的来源尚不清楚,在后期埃及,它在一般意义上和作用上是“回答的人”,因为在死者的墓里放置这种雕像(沙瓦布提)的目的,是要它们代替死者、墓主人完成墓主人应当完成的职责。这种职责在一些沙瓦布提上的铭文里写得很清楚:“啊,沙瓦布提,如果死者的名字被召唤,要死者去做死者的王国里应当做的劳动,如耕田,灌溉土地,或将沙子从东方运到西方去的话,你应当说‘我在这儿,我会去做。’”这些铭文出自《死者之书》第6章。据说,铭文的这种内容第一次出现大概是在中王国第12王朝时期。新王国时期,有时在沙瓦布提的手上还拿着锄和筐,显然这是从事劳动的工具。

原来,在墓里只有一个沙瓦布提,到新王国时期,墓里的沙瓦布提的数量大大增加。图坦卡蒙墓里的沙瓦布提达到365个,此外还有起监督作用的36个沙瓦布提,即沙瓦布提监督,这样,在墓里的沙瓦布提数量就达到401个。而在第19王朝时期的谢提一世国王的墓里竟有700多个。沙瓦布提监督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人说是在第三中间期,但实际上新王国时期在图坦卡蒙的墓里就有了。沙瓦布提监督的手里往往拿着鞭子,这大概是沙瓦布提监督的标志吧。由于沙瓦布提数量的增加,于是出现了将这些沙瓦布提装在箱子里的情况。

沙瓦布提在墓里放置的位置一般是在死者和仆人之间。大多数沙瓦布提上有文字,但也有少数上面没有文字。文字可能是写的,也可能是刻的。

制作沙瓦布提的材料很多,如木料、石材(滑石、石灰石、蛇纹石等)、玻璃、黏土、蜡、青铜和faience等,而最普通的材料是faience。在墓里放置沙瓦布提的时间大概从中王国时期起一直延续到托勒密王朝时期。

沙瓦布提与俑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古代埃及王室贵胄的墓里除了放置沙瓦布提以外,还放置有各种仆人俑,目的是为墓主人制作面包,酿酒以及伺候墓主人等,从事服侍墓主人的家务劳动。这些仆人俑在外形上与沙瓦布提完全不同,它们保持着自然人的形态,从事各种劳动,而沙瓦布提则都是木乃伊的形态,全身被包裹着,双手交叉于胸前。在作用上也不同。仆人俑是伺候墓主人生活起居的,主要是从事各种家务劳动的,而沙瓦布提则是代替墓主人去从事诸如耕田等劳动的,是被召唤者。列举如下几例。

仁森涅布(Renseneb)的沙瓦布提:仁森涅布的沙瓦布提由方解石制作而成。他头戴假发,下巴上有假须,双手露出在外,交叉于胸前,左手拿着象征生命的符号,右手拿的是什么不清楚,包裹着的下半身的布料上有蓝色的象形文字(是《死者之书》第6章中有关召唤死者去从事劳动的内容)。

雅赫摩斯一世的沙瓦布提:石灰石,高30厘米,出处不详,属新王国第18王朝时期,现藏大英博物馆。

图13.52 仁森涅布的沙瓦布提。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图13.53 雅赫摩斯一世的沙瓦布提。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除了单个的沙瓦布提以外,还有双沙瓦布提,如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个王家建筑师本尼-麦利耶特(Beny-Meryet)及其母亲的双沙瓦布提:蛇纹石,高22厘米有余,属新王国第18王朝时期。在该沙瓦布提上,左边人物的身上的铭文是:“啊,你,国王劳作和工匠的监督本尼-麦利耶特的沙瓦布提,如果本尼-麦利耶特……作为一个有义务去耕种土地,灌溉,去东方和西方运送沙子的人,要被召唤和被登记去王陵中劳动,那么,你应当说:‘我在这儿,我会去做。’”另一个人物身上的铭文的内容是一样的,只不过是阴性而已。这种母子的双沙瓦布提比较少见。

图13.54 本尼-麦利耶特及其母亲的双沙瓦布提。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这种沙瓦布提作为陪葬品,在世界各国都是少见的,或者说是没有的。

除了上述一些与埋葬习惯有关的设置和安放的殉葬品以外,按照古代埃及人的观念,为了保证死者复活,从古王国时期起,法老的金字塔中还刻了金字塔铭文(在法老乌纳斯的金字塔中就有发现)。中王国时期,一些贵族的墓里还出现了棺铭,棺铭是从金字塔铭文发展来的。到新王国时期,富人们又从棺铭发展出了《死者之书》,《死者之书》一般是写在纸草上的,但也有写在亚麻布上的,如图13.55是写在一块用亚麻制的裹尸布上的《死者之书》的一个片段,属新王国第18王朝时期早期,现藏大英博物馆(文物编号:EA7036),出处不清。保存下来的古代埃及的《死者之书》多半是写在纸草上的,写在亚麻布上的绝少。最早书写在纸草上的死者之书大概出现在第18王朝时期。

图13.55 写在裹尸布上的《死者之书》片段。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死者之书》大体上是指古代埃及的书吏为死者所作的经文,包括咒语、赞美诗和各类礼仪箴言等。《世界通史》的作者说:

中王国时期的棺铭中的部分祈祷咒文是“死者之书”的基础。实际上,“死者之书”是咒文和对神的一些颂歌的汇集。埃及人的信仰认为,“死者之书”似乎可以保证死者“白昼从坟墓里出来”,保证死者在来世的安全和幸福。拥有“死者之书”的人可以保证在阴间奥西里斯法庭受审时无罪。在阴间法庭的42位法官面前,为死者对42条罪行的无罪辩护,在咒文中占有显著地位。“死者之书”只有富人才买得起,这些富人企图借此摆脱作恶的罪责。[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