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1年,全国文化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文化设施已经全部实现了免费开放。由于首次大范围地实施“免费开放”政策,再加上政策实施采用了“全面推开,逐步完善”的原则,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也显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并探寻可行的解决办法。
第一,“免费开放”政策面临的机制性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免费开放导致的服务量大增与人手短缺的矛盾。据各地统计,“免费开放”政策实施后的201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比2010年增长16.2%,其中有8个省(区、市)增长幅度超过20%;全国文化馆组织普及性培训班培训人次比2010年增长43.1%;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组织普及性训练班培训人次比2010年增长32.7%。面对服务量的大幅增加,人手短缺的矛盾突出显现出来。要保证免费开放后充分满足公众的利用需求,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需要从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扶持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研究制度性的解决办法。二是强化激励机制的问题。目前的免费开放经费补助标准,还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激励导向和激励作用,如何让补助经费在服务、管理、效益等方面发挥激励作用,事关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持续发展,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第二,“免费开放”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显露的苗头性问题。主要包括:(1)“分而不担”。有的地方在中央财政补助经费到位后,地方财政的分担经费不落实,事实上形成“免费开放”保障经费“分而不担”的局面。(2)投入缩水。有的地方以中央财政有经费补助为由,减少或停止了本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经费投入,地方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经费投入事实上“缩水”。(3)降低标准。有的地方把目前设定的经费补助标准当作封顶标准,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国家文件中有关鼓励地方政府提高补助标准的导向。(4)投入“梗阻”。典型调查显示,有的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或者不能及时获得、或者根本没有获得来自中央财政的服务补助经费,中央财政补助经费在下拨过程中遇到了“梗阻”,说明有截留或挪用的现象发生。(5)免费泛化。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有的地方超越“基本”范畴,无原则地扩大免费开放的范围,如把一些针对特定个人的个性化服务也完全免费,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同样需要加以防止。
“免费开放”政策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中共十八大报告也要求继续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据此,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的未来走向,简单地说,就是扩大范围,完善政策。所谓扩大范围,是指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由目前文化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扩展到其他系统管理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工会系统的工人文化宫、共青团系统的青少年宫、科协系统的科技馆、教育部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免费提供基本服务的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会进一步增加,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基本文化需求将会得到更好的保障和满足。所谓完善政策,一方面是研究解决现行的“免费开放”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显露的矛盾和问题,使政策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制定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开放公共场所的相关政策,让更多的力量和资源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上来。总的目标就是通过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免费提供基本服务,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的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