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流动文化服务概述(1 / 1)

一、流动文化服务的概念

流动文化服务是指以城乡基层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公益为目标,通过配送演出、图书、培训讲座、展览展示、电影等文化活动,健全流动服务网点,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流动文化服务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流动文化服务的目标

流动文化服务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突出政府责任,加强统筹协调,以健全基层流动文化服务设施网点为基础,以城乡基层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群众为服务对象,通过流动文化服务方式,下沉文化资源,精准配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流动文化服务的对象

乡镇(街道)、农村(社区)等城乡居民,重点是偏远山区的农民、外来务工人员、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军营、城市低保户、社会福利院、敬(养)老院、残障人士等社会群体。

四、流动文化服务的支撑体系

1.流动文化服务点

流动文化服务点是指能承接组织开展流动演出、图书阅览、培训讲座、展览展示、电影放映等活动的室内、室外空间,包括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村学校、文化礼堂、城乡文化公园及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场所。

2.流动文化服务组织

流动文化服务组织是指建立的流动文化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包括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活动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公共博物馆、青少年宫(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国有剧团等,以及以公益为目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各类社会力量和组织。

3.流动文化服务车

流动文化服务车包括用于流动文化服务活动的演出车、图书车、展览车及其他辅助用车等。

五、流动文化服务的形态

1.流动文化大篷车

以大篷车演出团体为依托,通过舞台车的形式为基层群众提供歌曲、舞蹈、小品等形式的巡回文艺演出。

2.流动电影院

以电影放映车为载体,为基层群众提供免费的送电影巡回放映服务。

3.流动文化馆

以文化馆为依托,组织专业人员,为农村、社区、校园、军营开展美术、文学、舞蹈、声乐、戏曲等巡回培训辅导。

4.流动图书馆

以图书馆为依托,以流动图书车为主要形式,开展文献资源借阅、公益性讲座与咨询、展板展览和科技电影播放等巡回服务。

5.流动博物馆

以市、县博物馆为依托,为基层群众开展展板展示、多媒体互动、文物普及宣讲和咨询等巡回服务。

六、流动文化服务的功能和发展

从功能上来看,文化流动服务实质上是一种“上门服务”,是把公共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送至群众家门口的服务,能够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诚意和主动性。各级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其固定场所开展的阵地服务,大多数是等待群众前来接受文化服务,服务单位处于被动地位,而流动服务则是一种“主动出击”的服务,更能表达公共文化服务的诚意,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动性和亲和性。

从政策上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明确要求开展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国家、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立灵活机动、方便群众的流动服务网络。《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把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列为“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国家基本标准,为城乡居民设定了保障标准,即免费享有文艺演出、图片展览、图书借阅等为一体的流动文化服务;每个乡镇每年送4场地方戏曲。对于覆盖水平,要求基本建立灵活机动、方便群众的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网络,保障公益性演出场次。为保证流动服务质量,到“十二五”期末,中西部地区争取每县配备2台流动文化车。为适应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提出了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从国家到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推动流动文化设施建设,要求提高装备配置水平,因地制宜开展流动服务,提高流动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建立起灵活机动、方便群众的流动文化服务网络。在对特定地域、特定群体,特别是针对农村和农民工要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和网点服务,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民族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推动各级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加强流动文化服务,消除公共文化服务“盲区”。

从实践上看,中央和地方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同时,在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以及内蒙古乌兰牧骑、衢州“流动文化加油站”等众多流动文化服务品牌,获得群众普遍欢迎。流动文化服务已经成为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方式,成为巩固和扩大基层文化阵地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