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馆的相关概念
1.文化馆
文化馆是指由县和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设立的,以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社会文化教育培训和基层群众文化辅导为主要职能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是广大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场所。
2.文化馆服务
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面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包括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普及文化艺术知识、辅导基层文化骨干、开展社会文化教育培训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服务。
3.文化馆的性质
作为中国特有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与图书馆、博物馆及美术馆比较起来,文化馆更贴近基层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更突出地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更充分地体现出党和政府的价值追求,是建设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是增进基层群众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抓手,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文化建设和推行社会教化的主渠道。
4.文化馆的地位
文化馆是国家公共财政拨付经费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由于文化馆具有社会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其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始终处于领导地位。我国文化馆拥有广泛、完整、系统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这个网络,上至省、市文化馆,下至乡、镇、街道文化站和乡村、社区基层文化室以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纵横交错,覆盖整个社会,对基层群众文化发挥着重要的辐射、示范与推动作用。
二、我国文化馆服务的创新与探索
文化馆的服务与发展,应着眼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基本文化服务均等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逐步健全和丰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提升文化馆(站)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与作用。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都在文化馆(站)服务管理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建设模式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从2004年起大胆借鉴企业化运作模式,重点推进用人机制、管理机制、分配和激励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起对内开放、对外搞活的公平竞争的内部运行机制。用人机制的创新体现在“以项目制为核心的全员聘任制”制度。朝阳区文化馆采取“养项目不养人”的用人机制,推行项目竞聘制,实行岗位分类、公开选拔、按岗定酬、优劳优酬,实现了用人机制上的突破。差额拨款带来的用人制度的灵活性,使文化馆积极引入“社会人”角色,整合社会人才资源,形成“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人才机制,以此刺激内部竞争环境的形成,实现了“增员增效”。管理机制的创新体现在朝阳区文化馆率先尝试用“以需定供”“群众需求项目化”的办法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模式。在管理上汲取了现代企业项目管理的运作模式,打破传统“七部一室”的机构设置,创立了“统一协调、区域管理、项目负责、指标控制”的管理办法。按项目任务决定人员的管理方式、分配方法等,同时加强物业管理、成本核算和收支管理。项目管理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管理模式,符合文化馆项目个性化、创意、创新化的特点。项目管理独立核算及全流程管理的特点,不仅与国际接轨,而且为文化馆培育了大量项目管理人才,增强了内部活力。
2.上海市嘉定区文化馆建设模式
面对群众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宽领域和高标准的格局,上海市嘉定区文化馆积极改革运营机制,建立了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文化共建”“政府与企业合作”“项目招标”等方式参与多元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全新模式。这一模式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能力、投入能力以及服务能力。在公益性文化建设日益社会化的今天,文化馆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商业化、中介服务社会化的基础上,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投融资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规范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渐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多渠道投入的体制,使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实现在政策保证和资金到位的同时,充分调动了群众文化内部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使之走上创新、自觉的发展之路。
3.广东省基层文化馆建设模式
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基层文化馆站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2014年以来,广东省文化厅面向全省县、镇两级文化馆站开展“基层文化馆站服务效能提升计划”巡回指导工作。整合全省文化人才资源,采取“实地考察、集体会诊、限期整改”的方式,推动基层文化馆站达标升级,提升基层文化馆站服务效能。
4.重庆市北碚区数字文化馆建设模式
近年来重庆市北碚区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文化馆基础数字平台、公共数字文化培训辅导教学平台、数字文化体验平台、多媒体移动终端APP多元平台、公共文化资源平台,以及文化传播、文化体验、文化资源收集整理等“五大平台”。“三大功能”理论体系与具体实践的北碚模式,实现了文化馆文化服务和资源信息的数字化,突破了地域空间限制,促进了文化传播和交流。如北碚文化馆将舞蹈教学视频上传到文化馆的网络平台上,市民在家也可以同步学习。文化馆大量的服务都在网络上实现,通过建数字化平台,为广大群众服务的方式得以拓展,服务的范围也随之扩大。
5.浙江省嘉兴市文化馆中心馆—总分馆建设模式
嘉兴市结合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在摸清全市文化馆(站)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形成了嘉兴市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其建设思路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各县(市、区)分别构建以县(市、区)文化馆为总馆,镇(街道)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为支馆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在嘉兴市范围内,以嘉兴市文化馆为中心馆,建设由1个中心馆和7个县域总分馆体系构成的“1+7”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实现全市文化馆(站)设施成网、资源共享、人员互通、服务联动。2015年4月,嘉兴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为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梳理清楚并重点落实中心馆、总馆、分馆等体系节点的功能职责,是嘉兴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亮点。作为中心馆的嘉兴市文化馆,除履行好直接面向公众提供阵地服务外,还重点加强整个服务体系中规划协调、业务支持、人才培训、创新研究和数字服务等“中心馆”职能,推动实现全市范围内文化馆(站)“统一服务标识、统一发布平台、统一调配资源、统一辅导培训”。作为县域总馆的各县(市、区)文化馆,除履行好县级馆职能外,还要在“中心馆”的指导和支持下,重点加强“总馆”统筹、配置、协调及管理职能,主要包括编制发展规划、下派业务干部、协调资源配置、组织开展活动、规范服务标准、培训分馆队伍以及支持分馆服务等。作为分馆的镇(街道)文化站,在“总馆”的指导和支持下,按统一规范和要求,履行好文化艺术辅导、文化活动实施、文化项目承办、特色文化建设等分馆服务职能,并协助总馆为村(社区)培育文化管理员。作为支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在分馆指导和支持下,重点做好本村(社区)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培育群众文艺团队、开展健康有益文体活动等工作。嘉兴市文化馆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为破解文化馆(站)建设运行中普遍存在的设施“孤岛”运行、资源分散分割、人员上强下弱、服务城乡有别等突出问题,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其成熟度和完善度全国领先。依此路径,文化馆(站)设施可互联互通,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和资源可共建共享,制约体系末端的“最后一公里”可逐步贯通,村(社区)因获体系支撑能逐步提高服务效能。由此,群众文化艺术服务领域以标准化和体系化促进均等化的路径变得特别清晰,更体现出创造“中国经验”的突出价值。
三、文化馆的免费服务
全面推进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和免费服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的重要一环。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要求:2011年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行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是我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文化馆职能任务要求,参照文化馆以往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部分地区文化馆已经实施的免费服务项目,文化馆免费服务的基本项目见表4-1。
四、文化馆服务标准化的意义
建立文化馆服务标准有利于破解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运行困境,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此外,由于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是一套体系,保障标准的制定是国家和省级层面的主要任务,而服务标准,各县市区可结合工作基础,有所作为,先行先试,比如乡镇文化站的地方性标准的发布就可为更高层面的服务标准提供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