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博物馆是教学科研基地
标本馆作为承载和传播自然物证信息的资源中心,它是自然科学最直观的百科全书。标本馆中的标本是自然界和人类进化、发展的实物证据;标本馆中的文物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人类认识改造世界及人类自身的水平。地质标本馆里提供了岩石、矿物及土壤的实物样本,生物标本馆中的标本能够真实地反映动植物的形态构造,历史标本馆中的文物及标本携带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标本馆中的标本及文物都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直观教具和观察材料,能使教师讲授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也方便学生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利用博物馆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专业相近的学生定期进入博物馆观摩学习,充分发挥博物馆对学生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培育功能。一件文物可能涉及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小到古代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大到文明的起源、国家的形成等问题,涉及的学科知识包括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
博物馆的标本是科研材料,是研究对象,更是研究成果。例如,植物标本是识别植物多样性的关键,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永久的参考资料。又如,考古博物馆的展品有的直接来自科研考古发掘。重庆师范大学在国内率先开展微痕考古和小哺乳动物考古,博物馆专门设置了“科技考古”“文物保护”两个展厅介绍这两个位于全国发展前沿的学科。该馆于2018年更名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师范大学分馆”,开启了国家级博物馆与地方高校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新篇章。重庆市林业有害生物标本馆是全国馆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林业有害生物标本馆之一。重庆师范大学昆虫标本馆有大量新种模式的标本,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昆虫标本馆、西南地区最主要的昆虫分类学研究基地之一。
博物馆多余的标本,可以与其他高校交换,达到互通有无的目的。博物馆是学术交流的平台,各高校博物馆每年都会接待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学校的学者、相关部门领导、专家。
(二)高校博物馆是实践实习阵地
博物馆大量的标本,凝结了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心血,是实践教学的成果。馆内的标本来之不易,自制的动物、植物、地质、考古学标本大都经历了“野外采集,整理加工,形成标本,遴选入馆,处理展出”阶段。这些标本是学科教学实践过程的见证。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这些标本将会被不断地更新,种类将不断丰富。
博物馆不仅直接服务于专业相关的教学单位,它还可以成为非相关专业人员实习的场所。旅游专业模拟导游实训,可以直接在博物馆进行。博物馆内的小型展出项目,可以直接交给艺术专业学生设计实施,发挥其专业所长,锻炼其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博物馆还应该开辟专区,展示学生创作的成果,如美术作品、服装设计展品、影视作品,以及各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实习汇报、学习成果、毕业作品等。这是高校向社会展示办学效果的窗口,也是中介公司或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媒介,还是收藏家收购有增值潜力藏品的市场。
(三)高校博物馆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基地
校史馆,展示了学校的历史,是学校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基地。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史馆记录了这个过程。现在有些学校将校史列入了学生的选修课,有的学校将其作为新生入校后上的第一课。校史在教书育人中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栩栩如生的标本,附上详细标签记录信息,能够激发学生对专业、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标签信息丰富,包含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人姓名,以及专家鉴定的定名签等。生物标本、地质标本的采集过程非常艰苦,标本里的故事蕴藏了科学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品质。历史博物馆内收藏的文物及标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强烈情感会在参观过程中油然而生。
(四)高校博物馆是青少年科普阵地
高校博物馆定期向全校师生开放,创造条件向全社会开放,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外部性,是国家的要求,更是学校履行其承担的社会职责,提高学校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多数高校的博物馆同时也是省市级青少年科普基地,具有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功能。生物标本馆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认识自然、认识生物的生动课堂,从而培养他们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意识。演示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进化的系统,能让青少年正确理解动物的进化关系,树立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地球博物馆则是青少年认识宇宙、地球、地质作用,学习地球矿物岩石、土壤、史前生物等知识的好去处。在历史博物馆中,青少年能从藏品中感受古人的审美,增强美感体验,培养自己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