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使修缮管理流程精细化
通过建立《高校修缮工程管理办法》等一些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程序控制,使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步骤清晰、程序流畅,操作更具有规范性、合理性。
(二)加强修缮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
1.修缮项目决策阶段的精细化
科学规划,确保修缮计划的精细性;优化体制,保证修缮管理的统一性。
2.修缮施工准备的精细化
一是精心设计,确保修缮方案的可操作性。首先,查阅已确定修缮项目的原始基建档案,了解建筑物概况。其次,深入现场,摸清建筑物使用现状。最后,征求使用单位需求,听取维护单位建议。二是甄选,选择实力强、口碑好、讲诚信的施工队伍,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全过程跟踪审计,保证修缮全程的规范性。
3.修缮施工阶段的精细化
首先是修缮现场监管的精细化管理:严格实行修缮工程质量责任制;严格执行工程经费管理制度;严格实行工程例会制度;严格实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其次是修缮建筑材料的精细化管理:不论是新建工程还是修缮工程,建筑材料都是工程项目的关键所在,并且在项目成本中占据的额度较大。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质量,建筑材料的价格也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成本。为了实现“质优价廉”的目标,就必须严把材料关,“慧眼识货”。
4.修缮进度控制的精细化
考虑到高校自身运作模式的特殊性,为了保证教学、科研以及师生生活的正常运行,把施工对学校正常运行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绝大多数情况下,高校实施修缮改造的中、大项目,一般都会安排在寒暑假期间。所以,科学制订施工进度计划非常关键。
5.工程变更签证的精细化
在国家标准《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 50319—2000)中,对“工程变更”的内容做了清晰、准确的描述: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对部分或全部工程在材料、工艺、功能、构造、尺寸、技术指标、工程数量及施工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变。这为现场管理人员正确把握工程变更规范赋予了一个总体指导原则。所以,现场管理人员要做到不漏签、不错签、不多签、不重复签。
6.修缮项目验收的精细化
工程竣工验收,是施工全过程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最后一项工作。它是建设投资成果转入生产或使用的标志,也是全面考核投资效益、检验设计和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修缮管理部门收到施工单位修缮工程竣工报告后,及时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分三个步骤进行验收:初步验收,先行检验;正式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最终验收通过,施工单位责任和义务终止。
7.修缮项目回访的精细化
首先,考察工程质量,及时解决问题。保修阶段,高校相关部门应对修缮工程进行定期实地回访,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其次,检验施工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使用期间不定期回访修缮工程,是对工程质量的全面考察,也是对施工单位技术实力最有效、最真实、最公平的检验,也为下一年度优选施工队伍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最后,采取多样化的回访方式。实地回访修缮工程,要善于用“挑剔”的眼睛去观察,要善于用“敏锐”的耳朵去倾听,并辅助以电话咨询、网络监控等方式,全方位、多方面捕捉对修缮工程的反馈信息。总而言之,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实现一个总体目标,即“不让修缮工程留有遗憾”。
(三)修缮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成效
我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贯彻精细化管理理念,实施精细化管理方式,逐步形成精细化管理模式,达到了预期效果。主要体现在:一是严格控制工程预算,节约了不必要的开支,实现了成本节约;二是基本按照既定工期如期完工,保证了项目按期竣工验收,并及时投入使用,没有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有力地支撑了学校正常运转;三是坚决执行了工程质量标准,项目修缮质量全部合乎要求,能够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检验;四是保持了管理人员、工程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审计人员等各相关人员工作职务中的廉洁性,杜绝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