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地方高师院校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深化资产管理综合改革工作。
(一)健全学校资产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提升资产管理效能
首先,应进一步明确学校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学院、科研平台建设机构在学校资产管理中的功能定位和职责任务,进一步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细化资产管理流程。其次,应积极探索“互联网+”高校资源管理服务的新途径,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使资源管理信息化与教学、科研、管理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学校资产管理总系统及土地、构筑物、大型仪器设备、公用房、经营性用房、周转房等分类管理系统,建立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物联网,将学校各类资源纳入信息化平台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深化资产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构建“统一调配、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高效有序”的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切实实现资产管理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二)建立完善科学高效的资源配置长效机制,强化资源配置绩效考核
在一定层面上讲,资源配置是调动单位和个人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深化资源配置改革,应遵循“统筹规划、分类管理、定额配置、超额付费、注重绩效”的原则,采取行政分配和市场调节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模式,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配置优质资源,并实时进行动态调节。其次,应尽快建立完善教学业务、科研项目及学科建设平台、行政办公等不同类型的用房配置标准和管理办法,科学界定用房性质,明确各级各类用房的定额标准,确定超额收费范围和标准,对超额使用的资源必须付费,逐步实现教学、实验、实训用房标准定额内免费配置、超额付费、缺额补贴,科研用房统一收费,行政办公用房和配套业务用房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免费配置的配置目标。最后,要建立完善资源配置与绩效考评挂钩,绩效审计,定期巡查,对长期闲置或利用率较低的资源收回重新调配等制度,推动闲置资金的有效利用。
(三)建立完善开放共享的资源使用长效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首先,要提高师生员工对资产管理使用绩效的认识,转变重购买、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增强师生员工参与资产管理的责任感、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应对不同类别的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完善不同类别资源的高效使用机制,针对通用仪器、办公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实行专管专享,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做到物尽其用;针对学校公共教学资源,如实验室、实训室、多媒体教室、报告厅、计算机室等用房及其设备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建立校内共享平台,确保校内共用;针对学校大型、贵重科研仪器设备,可采取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计时定额和收费标准,建立大型、贵重科研仪器设备维修维护和奖励基金,在满足学校内部需要的同时,面向社会提供对外服务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用。最后,应尽快建立完善学校国有资产使用绩效量化考核指标,全面考核评价资产使用效益,为学校从宏观上调控、分配资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学校存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增量资源的浪费,避免资源低效使用。
(四)强化经营性资产监管,最大限度降低资产管理风险
针对目前在经营性资产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报批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学校要进一步理顺资产管理职能部门(甲方)与资产经营部门(乙方)的责权利关系,在资产管理职能部门设置经营性资产监管科室并配备相关人员,强化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在学校资产出租、出租、审批、招租、合同执行、经营收益及风险防控等方面的监管作用,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评估、招租、审计、报批等制度,针对国有资产流失、使用效率低、重复采购、毁损丢失等行为建立跟踪问效机制,加大追责问责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学校资产经营风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学校资产收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形势下,深化地方高师院校资产管理综合改革,需要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找准现存问题和制约瓶颈,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规章制度、工作规范、资源配置、绩效考核、队伍建设等要素着手,并建立完善各要素之间的联动机制。只有这样,地方高师院校资产管理综合改革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孙文波.浅谈高等院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5):25-26.
[2]胡应兰.浅议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6)133-136.
[1] 基金项目:2015年度云南省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党风廉政建设与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创新路径研究”(JD2015YB43)
[2] 作者简介:李永明,云南师范大学校纪委委员,资产处处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