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上困扰着新形势、新标准下的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问题,我们通过在实际工作中摸索与思考,建议将以下几方面作为今后开展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理顺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1.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管理职能

高校资产类型多样,管理部门分散。作为资产统筹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应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应及时响应上级制度的更新,结合本校实际,修订相关制度,确保与上级制度的一致性;应积极协调并监督各归口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应广泛收集整理资产管理工作议题,对重大资产管理事项负责;还应定期召开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会议,形成会议决议,建档立卷备查。

2.加强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相关人员的资产管理意识和水平

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统筹指导下,高校还应建立完备的资产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相关人员的资产管理意识和水平可从四个层面展开。校领导层面:分管资产管理工作的校领导应重视学校资产管理工作,履行职责,密切关注和指导归口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为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具体管理部门层面:资产管理部门应制定规范的资产管理制度和严谨的工作流程,应对本职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加深了解,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政策敏感度,应积极参与校内、外资产管理工作经验的交流和研讨。资产管理员层面:目前,各高校的资产管理员多为兼职人员,作为资产管理的一线工作人员,直接面向单位内的教师队伍,其工作量繁重,工作难度大;学校应加强其业务培训,适时提高资产管理员地位,核算工作量,专岗专职,制定奖惩制度,充分调动资产管理员的积极性,使管理员队伍稳定发展。资产使用人层面:资产管理责任到人是当前资产管理的新要求,提高每位资产使用人的管理意识,有利于学校各项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将个人资产数据直观的展示出来,使资产管理人人有责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手段

1.加强制度供给,完善资产管理制度链条

科学管理,制度先行。国家相继出台了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政策新法规,这就要求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不断深入学习和领会这些新政策法规的内涵,结合高校自身的工作实际,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要求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实现新旧制度过渡时期的资产管理工作无缝链接,尽量减少工作疏漏;要求高校不断完善资产管理制度链条,使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完善资产配置和预算申报体系,大力开展评估论证工作

高校预算的制定应该以优化学校资产的总体配置情况为目标,以资产配置标准为依据,严格遵循预算申报流程,以评估论证为手段。同时,加强对工作过程的审核和监督力度,加大公开透明度和各二级单位的参与度,使资产配置与预算申报完全达成统一战线,做到“指哪打哪”,最大限度地避免无序配置、重复配置和低效配置,切实做到合理配置,提高资产使用率。

3.重视维修维护环节,进一步完善大型精密仪器共享制度

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通用设备设施维修站,满足日常资产的维修维护需求,延长资产使用寿命,避免资源浪费;设立大型精密仪器专项维修基金,有效化解“买得起”却“用不起”“修不起”的尴尬局面,这是实现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共享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障。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大型精密仪器开放共享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着力于提高大额资产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三)规范资产处置流程,降低内控风险,积极开展闲置资产调剂

《教育部关于规范和加强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对资产处置报批报备额度有所放宽,扩大了高校自行处置资产的权限,大大缓解了高校处置资产周期长、手续复杂的现状。简政放权带来了便捷,同样也带来了风险,高校处置资产时更应该严格执行处置标准,规范处置流程。有的高校引入“进场交易”的理念,通过评估公司价值鉴定确定资产拍卖底价,将待处置资产交付产权交易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挂牌拍卖。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内控风险,增加了资产处置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值得借鉴。

高校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始终存在一定比例的闲置资产,闲置资产大大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造成了资源浪费。学校应加强对闲置资产的调剂工作,应对尚有使用价值的闲置资产定期组织集中调剂工作。资产调剂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做到物尽其用,而且使资产配置的目标更加明确,构成更加合理,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四)建立和完善高校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加强内控建设

高校应制定全面的资产监督管理机制,明确监督管理职责,加大对高校资产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力度,构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全方位是指,针对管理部门的监督,针对工作流程的监督,针对岗位责任人行为的监督。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和风险防控体系,认真梳理业务流程,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及时发现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督促其立行立改。

(五)探索资产管理绩效机制和应用

高校资产管理工作中,除了刚性规定,也需要一定的弹性调节。资产管理绩效机制是新形势下资产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绩效概念可以引入资产管理的各个方面,依据不同领域的关键因素和确立的期望目标可以建立不同的绩效模型。绩效不仅可以作为评价指标,与奖惩制度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调节不同的阈值使绩效评价的主体向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绩效在未来的资产管理工作中将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所以,高校应积极探索资产管理绩效机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信息化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产物,信息化在资产管理领域的应用为资产管理人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加强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资产管理的有序化,提升资产管理效能,有效防止资产流失,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有些高校还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调研,向兄弟院校吸取成功经验,攻坚克难,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缩小差距。与此同时,高校应及时出台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配套制度,细化工作流程,加强新模式下的资产管理风险防范措施,使资产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市场上主要几家软件公司提供的资产系统中,一些资产分类代码转换标准等通用的基本数据存在一些分歧,各自为政。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极为困难,这就大大增加了资产管理人员工作中数据统计及报表的困难,建议有关权威部门对资产方面的基础数据发布统一标准,并要求各软件公司积极配合更新,为信息化工作的全面部署提供有利环境。

参考文献

[1]揭辉,张恒,高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M]//赵强,揭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创新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12.

[2]刘晓龙.强化体制机制改革,确保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M]//赵强,揭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创新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5-32.

[3]刘芬.全口径预算视角下的高校资产配置管理探析[M]//赵强,揭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创新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0-95.

[4]梁文军,彭晓东.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及优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3):2-3.

[5]张月琪,落巨福,接励.关于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207-209.

[6]弓建华,尹相权,张瑾.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研究探析[M]//赵强,揭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创新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10-318.

[1] 作者简介:张毅楠,东北师范大学资产管理处资产管理科副科长

刘晓龙,东北师范大学资产管理处处长

王可,东北师范大学资产管理处资产管理科科长